清晨写吧 关注:181贴子:6,096
  • 0回复贴,共1

【原创】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就想写竹,但古今名人,爱竹者甚多,咏竹嗜竹的俊秀笔墨,似林中竹叶,只知多,不知数。所以倾目赏视,内心对竹子顾盼有情,也不能轻言竹的神韵。怕用笔再精妙,出来的字,也早唯先人用的烦了。
         倒不是我清高,自作圆润,除了竹子古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梅 松 竹”岁寒三友等美称外。中国古今文人墨客,感慨于竹的,该有多少名篇传世啊。我生在北方,对竹子知道的少,最初还是在课本上读袁鹰的《井冈翠竹》,那郁郁苍苍,重重叠叠的竹海;那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使我一直到现在都坚信,竹子是有意境的,那是一种不懈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造化,不然,怎么能说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呢。誉竹喻人当然是种文辞的表达方式,但自然景物中,能观赏,能风流,能千古颂之不朽的,唯竹难左其下。
         作为园林大宅的休闲景观,修竹与树石,伴兰花野草,自古都显示居住环境相当高雅的品味,植物的人性化,足以表明栽竹是表示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也表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这样的居所,是中国独有的幽雅明快居住意境。所以,古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现在还是人们布局园林的首要原则。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高论,是说他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其实,按照收入,苏轼真的不会没有肉吃,吃不上肉,哪里还有心赏竹啊。老人家发明的东坡肘子,吃到现在也没让人吃腻的。而他在《于潜僧绿筠轩》后边的注释,才是与竹为伴的本意:“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是把竹的风骨完全人同化了。那个时代的清廉名士,讲究人的品行,做人,要象竹般清新挺拔,自强不息;为官,须有竹的两袖清风,恭谦寡欲 ;处世,更是应如竹的宁静淡薄,心清若水。
         竹子的气质和品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生存价值。以致元明清历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很少有不画竹的,以竹为风雅的上品。
         对于画竹,郑板桥是最为人推崇的,画的好,体会也经典:“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从竹子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那竹子,看着才有“精气神”,与真竹无二。
         我种竹,倒真是附庸风雅,知道园中需有竹,而竹为人师,却是逐渐明了的。园竹立于前院鱼池假山之后,初栽种时仅植数竿,长短有殊,似乎仅能点缀,不显得俊逸傲然。几年下来,笋生新竹,竿枝挺拔,竹叶青长,四季翠绿,与叠石相携,石取淡,竹写浓,清风中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真的是妙趣横生的一景了。我呢,眼看着竹子的生长,嫩笋生于竹根,新竹依偎老竹,新老共生,老小无欺,是竹就有自己的空间,即便是枝叶茂盛,棵棵青竹都是一样的谦让互助,相濡以沫的。
         我看到了,看到了竹的谦和,竹的坚韧,竹的温柔和自强不息。我还看到有两只竹可能老了,竹节慢慢发黄了,竹叶也稀疏了。
         我伸手试了试,觉得那竹竿依然硬实,轫劲十足。



1楼2010-07-21 0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