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吧 关注:11,997贴子:211,113
  • 9回复贴,共1

痉挛性斜颈的症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23-03-31 08:52回复
    痉挛性斜颈是不明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冲动,导致颈部肌群阵发性不自主收缩,使头颈部向一侧痉挛性倾斜及扭转的慢性常见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痉挛性斜颈多见30岁以上女性及家族患有痉挛性斜颈的人。临床表现主要见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为主的颈部肌群阵发性不自主收缩。痉挛性斜颈目前不可治愈,治疗上以药物、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为主。


    2楼2023-03-31 08:53
    回复
      疾病分类
      痉挛性斜颈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
      旋转型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常见类型之一,根据头与纵轴有无倾斜,又可分为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前屈旋转三种亚型。
      侧挛型痉挛性斜颈
      头部偏离纵轴不自主向左或右倾斜。
      后仰型痉挛性斜颈
      见头部不自主后仰,面朝天。
      前屈型痉挛性斜颈
      头部不自主向胸前屈曲。


      3楼2023-03-31 08:53
      回复
        病因
        痉挛性斜颈无明确发病机制,现存数据显示多见于家族有患痉挛性斜颈的人及30岁以上女性。病因及好发人群关联不清,相关临床资料表示同基底核、丘脑等部位受损有关。
        主要病因


        4楼2023-03-31 08:53
        回复
          遗传因素
          部分成人肌张力障碍局限型发作是由遗传决定的。
          外伤
          外伤一直被认为是整挛性斜颈的病因,文献报道9%~16%的病人在发病之前的数周至数月有头部或颈部外伤史。
          前庭功能异常
          有报道痉挛性斜颈病人的前庭-眼反射反应性增高或不对称,在用肉毒素治疗后不能纠正。
          其他
          短时或长时间的颈部振动刺激发现,患者头位改变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周围本体感觉刺激发生改变,使中枢性控制头颈代偿扭转调解功能受累,传入神经冲动的中枢整合功能发生障碍。


          5楼2023-03-31 08:54
          回复
            症状
            痉挛性斜颈患者常常伴有颈部、肩部疼痛,下肢麻木、头部姿势固定、严重肌痛。患者可出现伴发畸形、视力障碍、颈椎侧凸、患侧眼球斜视等并发症。


            6楼2023-03-31 08:54
            回复
              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性别差异小。多缓慢起病,少数骤然发病。深浅肌群均可受累,个体差异大,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颈夹肌的收缩表现明显。临床表现在早晨起床时较轻,紧张、冲动或劳动、行走时以及各种身体器官受到刺激时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状消失。清醒时患者常用手自行扶正头部,症状逐渐明显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


              7楼2023-03-31 08:54
              回复
                依据肌痉挛范围分为轻、中、重3型表现:轻型者肌痉的范围较小,仅有单侧发作,无肌痛;中型者双侧发作,有轻度肌痛;重型者不仅双侧颈肌受到连累,并有向邻近肌群,如肩部、颜面、胸肌及背部长肌群蔓延的趋势,且有严重肌痛。


                8楼2023-03-31 08:54
                回复
                  其他症状吞咽困难
                  后期颈部严重肌痛,导致吞咽受限。
                  颈性高血压
                  严重肌痛及颈部锥间组织错位刺激颈动脉上的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增高,但这种现象临床很少见。颈椎侧孔通过的椎动脉因扭曲引起脑内缺血导致眩晕也是可以发生的,但临床上也少见。
                  下肢麻木、疼痛
                  颈部椎间盘变性导致颈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引起下肢活动异常。


                  9楼2023-03-31 08:55
                  回复
                    痉挛性斜颈的日常护理以维持心情平稳、舒畅为主,减少高强度活动,避免产生突然刺激。注意增加肌肉功能锻炼,增加肌肉协调能力。
                    日常护理
                    长期坚持帮助患者按摩,力度适中。
                    定期全身功能锻炼,减少肌肉产生。
                    注意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突然撞击、疼痛产生。


                    10楼2023-03-31 0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