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吧 关注:1,338贴子:33,505

【史论】“不死英雄”张缙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保定府城隍


IP属地:广东1楼2023-03-29 19:30回复
    作者:黄裳


    IP属地:广东2楼2023-03-29 19:35
    回复
      过去逛旧书铺,大抵是“有啥买啥”的时候居多,店员也很少问起“您要什么书”,只是说“请随便看看”。这是深得旧书的三昧的。抱着一定的目的,想去搜寻某种书或某类书的顾客也不是没有,但除了《渔洋精华录》[1]之类的大路货外,往往淘不到什么东西。不过铺子里也时常有好书出现,几种或一大批,几乎全是出人意料的东西。这就为旧书铺增加了神秘的吸引力,使你总是牵挂着,常常要去“逛”。
      注释:
      [1]即《渔洋山人精华录》。清王士禛撰诗集,十卷。


      IP属地:广东3楼2023-03-29 19:35
      回复
        好象也只有这样无意中得来的书,才更有趣味,更觉得可爱。


        IP属地:广东4楼2023-03-29 19:35
        回复
          不用说,用这种方法买来的旧书,那特征必然是“杂”,没有系统,没有标准,鱼龙混杂,泥沙杂下。特别是初上手的时候是如此。后来得书渐多,也就自然可以分别部居,形成统系。因为个人兴趣的制约,也会逐渐出现了“特点”。譬如,关于晚明和明清易代之际的事情,我在四十多年前曾一度发生过浓厚的兴趣[1],想多知道一些,于是就尽力收求这方面的史料、文集,不久就得到了一大堆。不过别致的、少见的书还是很少。同时因为得到了谁的一种著作,就又希望能得到他的别种著作,以及他的朋友的著作。……这样拉扯下去,就会形成一个“网”,把一个时代一个方面的许多孤立现象联系、组织起来了,也进一步刺激了收藏的兴趣。
          注释:
          [1]时民国末共和国初,蒋匪败逃,文武多投诚。黄先生时撰有《吴昌时事辑》等。


          IP属地:广东5楼2023-03-29 19:36
          回复
            明清易代之际是个“天翻地覆”的大时代,没有谁可以逃脱时代的考验。因为种种特殊的原因,知识分子遇到的考验是特别严酷的,封建道德的威力在他们身上显示得特别严厉而强大,个人与“天地君亲师”之间的关系都要求处理得符合标准。这很有点象作茧自缚或作法自毙。读书人平常爱说大话,要求别人极为严格,在发表意见和作文章时提出了许多“高标准”,现在轮到自己接受测验了,于是就有很多人出了丑。同时在当时公认的标准下,被分为好人坏人两大类型。这种舆论标准多少年来并无太多改变,今天看来有些确是过时、不合适的了。其实关于这标准,在当时就已出现了不同意见。有人就说,在关键时刻,一个人的责任在于努力工作与拯救危亡,不只是一死就能了事的。如果自杀可以解决间题,又要你的“道德文章”何用。


            IP属地:广东6楼2023-03-29 19:36
            回复
              在当时,这确是一种“大胆”的议论,但实在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看许多晚明的历史书,作者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只在于他是否在甲申殉节。有些劣迹昭著的家伙只因在“国变”时死掉了【有的还是莫名其妙地被乱兵杀死的。】,就一律归入《忠义传》【近来有一种意见,说马士英[1]与阮大铖[2]是不同的,前者死去了,后者则是投降的。我们应该承认马、阮之间确有不同,但也不能只用这标准得出过于简单的结论而满足。】,反之则归入《贰臣传》或《遗民传》。这种分类的方法简便是简便的,但实在说不上科学。甚至有的人说,像陈子龙[3]那样不屈而死的人还比不上“从容就义”者死得漂亮,真是极彻底的“为自杀而自杀”的高论。在今天,为什么必须要对崇祯皇帝表现那样无条件的“忠诚”,实在不好理解。在当时的群众眼里,崇祯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或朱明,他还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代表着自己的民族的。这种感情上的判断与选择,可以理解,但今天看来也是不够准确也很不合时宜的了。
              注释:
              [1]马士英,字瑶草,贵阳人。弘光时内阁首辅,与东林不和,弄权纳贿,朝野大哗。后殉节。其人入《明史·奸臣传》。
              [2]阮大铖,字圆海,桐城人。天启初为东林,后与魏大中争官未果,附魏忠贤。崇祯初入逆案,人颇轻之。怀野望,屡图起复。时人有《留都防乱公揭》击之。弘光立,以马士英夤缘起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翻逆案,欲兴大狱。士英沮之,遂止。后随方国安降清,以争功病死军中。
              [3]陈子龙(1608年-1647年),字卧子,号轶符,晚号大樽,明末政治家、诗人。屡次起兵抗清,后联络太湖反清武装,图谋起事,最终兵败逃亡。夏之旭自杀后,陈子龙到密友侯岐曾的仆人刘驯家里躲避,又逃至其婿昆山顾天逵兄弟处。不久在吴县潭山顾天逵祖墓被操江都御史陈锦所逮捕,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6月15日夜间,在登船前往江宁的途中穿过跨塘桥时,陈子龙挣断镣铐,投河自杀死,被割下首级,抛尸河中。陈子龙的学生们捞其遗体,将其安葬于陈氏坟地。乾隆间追谥忠裕。


              IP属地:广东7楼2023-03-29 19:37
              回复
                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也躲不开,在历史上时时会遇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就说明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没有什么疑难问题是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的,回避则不是办法。譬如气节问题,就不妨试用宏观和局部两种观察方法具体分析处理,而分别得出恰当的结论。向敌国、敌人投降是“民族气节”的问题;向“四人帮”卖身投靠、写效忠信,虽然不关“民族气节”,但到底也是一种气节问题。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让步,搞灵活性。推而广之或等而下之,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见风使舵,绝无情操,在这样人身上也有个气节问题。与汉奸、叛徒相比,程度固然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走的却是同一条路子,为害也并不小。


                IP属地:广东8楼2023-03-29 19:37
                回复
                  二十八年前一个初夏的傍晚,偶然走过旧书店,那是已将打烊的时候,店中也没有什么顾客了。向书架上张望了一下,就发现了三本诗集。取下来看,是清初的写刻本,颜体字,相当精致。每种前面都有一两通序文,都是手书上板的。作者是张缙彦,我记得这个名字。许多年前读《玄览堂丛书》[1]中的《怀陵流寇始终录》[2],在《将亡妖孽》一节中见到有关张缙彦的故事,以为非常出奇。这故事又见于《蕉廊脞录》[3]所引《流寇长编》所记甲申三月甲辰日事中:
                  京官凡有公事,必长班传单。以一纸列衔姓,单到,写“知”字。兵部魏提塘[4],杭州人,是日遇一所识长班[5]亟行,叩其故,于袖中出所传单,乃中官及文武大臣公约开门迎贼,皆有“知”字。首名中官则曹化淳[6],大臣则张缙彦。此事万斯同面问魏提塘所说。……
                  注释:
                  [1]古籍整理丛书。分正、续、三3集,郑振铎辑,共计71种。内容以史学为主,包括杂史、传记、奏议、律例、方志、地理图标等,亦兼收子集部书,如算法、宫谱之类,所收为研究明史的珍贵史料。
                  [2]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又名《寇事编年》、《流寇长编》、《流寇编年》等。多述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事迹。
                  [3]清吴庆坻撰。
                  [4]指管理塘务之官员,在明清时期地位不高,但职能重要。
                  [5]旧时京官的随身仆从。
                  [6]曹化淳(1589年-1662年),字如,号止虚子,武清王庆坨(今属天津市)人。宦官。《甲申传信录》卷九《宛平县民人杨时茂上疏》:“……曹化淳以亲近内臣,尝妄奏招募夷汉官丁,又请建营房,縻费币饷,卒之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入朝。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则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兆民之心。”然一说其未尝开门。


                  IP属地:广东9楼2023-03-29 19:38
                  回复
                    这种传单后来亦称知单,我小时候还看见过。家中不时有人送了这种知单来,但并非议论军国大事,多半只不过是请酒,在大红折子上写了一排“某大人”、“某老爷”的“衔姓”,收到后或写“知”字,或写“谢”字,被列在第一名的往往还要客气地写“敬陪末座”字样。今读晚明野史,知道这种风俗已是好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了。从此就记得张缙彦的名字,觉得他是一位颇有代表性的晚明人物。以兵部尚书【国防部长。】而领衔倡议投降,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现在偶然遇到了他的诗集,自然非常高兴,买下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23-03-29 19:38
                    回复
                      这书共包含三种诗集:


                      IP属地:广东11楼2023-03-29 19:38
                      回复
                        《徵音诗集》不分卷,题“河北张缙彦坦公著,侄欲含萝月录”,前有“南州年盟弟熊文举[1]拜撰”叙。次目录。卷首大题下有小字自序四行:
                        自甲申以后,丙戌以前,流离间关,痛遭贼虐。偶记于襟袂间。迨归命大清【抬头。】,山高海旷,痛定而思,涓滴未答,聊存岁月焉。
                        可见这是他在甲申后两年多时间中所作,主要的用意是剖明心迹,也就是熊序中所说“当世何遂无一能言者,剖心以相明,泣血以相信”的意思。当然中间也保留了一些史料,但不少已被篡改了。如第一首诗题《庆都道中语友》【贼骑押变产纳响——原注,下同。】就说明他以开门迎降的首功,也不曾得到怎样的优待,还是被抄了家并变卖家产。
                        注释:
                        [1]熊文举(1595年-1668年),字公远,号雪堂。江西新建人。崇祯四年进士,工部观政,五年授合肥县知县。因抵抗农民军有功,九年擢吏部验封司主事,十一年升迁稽勋司郎中,十二年任陕西乡试正主考。明亡降清,官至吏部左侍郎,一度辞归。后起补吏部左侍郎兼兵部右侍郎,卒于任上。工书法。著有《守城记》、《荀香剩》、《使秦杂吟》、《墨盾草》、《耻庐集》等。有《雪堂全集》。


                        IP属地:广东12楼2023-03-29 20:01
                        回复
                          关于他开门迎降一事,《国榷》[1]还记有下文,李自成命明臣入朝,仍给官做。此时“太监王德化[2]从十余人内出,见兵部尚书张缙彦,诟曰:‘尔犹在耶!国家大事,尔与魏阁下[3]二人坏之。’呼从者批其颊,缙彦至垂涕。”另一种说法是在三月十九日,“本晚,百官出,始言太监王德化数十人拥打兵部尚书张缙彦,责其开门迎贼”【《国变录》[4]。】。像这样的丑事,他就一概赖得干干净净。在《述变歌》里他说:
                          天地自定位,日月忽阴晴。
                          造化岂云异,坚脆各自成。
                          嗟我觏凶会,天柱忽西倾。
                          赤羽势已极,苫块泪尚盈。
                          愿言赴国难,辞墓戚子情。
                          旬月瘁臣心,四郊遍鼓钲。
                          降臣捧檄至,谁使瞷孤城【监视杜勋[5]降贼,贼遣至城下,京营王德化缒与偶语。】。
                          惟我执愚昧,羞此城下盟。
                          黑风西头急,饱绝全军惊。
                          国亡身亦尽,朝房执硁硁。
                          沉业绵未已,乱我死复生【城破,入朝房自缢。窗棂折,李桂解救。】。
                          徒为举朝哭,无以报圣明。
                          彼相前致辞,款曲如蝇声。
                          喋血赊求死,惨楚不可名【贼遣牛金星[6]说降,骂拒,贼怒,加刑。】。
                          遂有袅杰将,待我以悍兵。
                          踌躇龙泉道【守关伪将李谨欲擒,计脱。】,孤鸿过山鸣。
                          飞飞脱迹去,黄冠一身轻。
                          徒死不塞责,一去叹冥行。
                          慷慨复呜咽,君储陷鲵鲸。
                          潜结义侠士,白霓贯日精【张一方、蔡元吉,一为昆弟,一为姻娅。后战死,竟寻前约。】。
                          茧足二千里,逋臣苦以贞。
                          忽复起弹剑,南指阵云横。
                          雨中急问渡,守卒何狰狞【太原问卜。西岳庙签云,雨中问渡,进退维谷。及至南渡,果遇雨,为伪都尉冯国宁诘获,信有数云。】。
                          一手欲补天,运数茫难争。
                          但留此血性,险难常孤行。
                          注释:
                          [1]明末清初谈迁撰。
                          [2]王德化,大同人,崇祯时司礼监太监、掌管东厂。闯王李自成陷北京,王德化开德胜门迎李自成,见百官囚服立午门外,上笺劝进,大骂:“误国贼,天子何在?汝辈来此何干!”
                          [3]即魏藻德。时内阁首辅。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三月,都城陷,被执,幽刘宗敏所。藻德输万金,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
                          [4]明吴邦策撰。记崇浈十七牟李资成进入北京后降闯诸臣事迹。
                          [5]杜勋,崇祯时尚膳监掌印太监。监军大同,降闯,颇为奔走。十七年以闯使面帝议降。《明季北略》载:“盛称‘贼众强盛,锋不可当,皇上可自为计’,遂进琴弦及绫帨,上艴然起。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贼,亦缒上入见,备述贼犯上不道语,请逊位,上怒叱之。”
                          [6]牛金星,时闯相。


                          IP属地:广东13楼2023-03-29 20:02
                          回复
                            这篇五古可以看作《徵音》全集的提要。除了对农民军必须痛骂并赖掉一切投降的事实外,对故明的种种却并不讳言。因为当时清军还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这样说还是符合政策的。“忽复起弹剑”两句不但隐约,也含混。看来这说的是他与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关系,这可万万明说不得。《国榷》记:
                            己未,故兵部尚书张缙彦奏,在河北收义勇,诛伪官。其姻家大学士王铎[1]保之,仍命兵部尚书,总督北京、山西、河南军务,便宜行事。给空札二百,文武辟用。其家月赡粟五石【甲申十月。】。
                            注释:
                            [1]王铎(1592年-1652年4月28日),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生于河南孟津县(今河南孟津),籍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世称“王孟津”,明末清初官员,进士出身,书画家。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累擢礼部尚书。南明弘光朝任东阁大学士、次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占南京后,降清。顺治六年(1649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授礼部尚书。顺治八年(1651年),晋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于孟津,赐祭葬,谥文安。


                            IP属地:广东14楼2023-03-29 20:03
                            回复
                              清初河南人郑廉撰《豫变纪略》,记甲申春夏间,张缙彦从农民军中逃归,本想到南京的小朝廷中去报到,但听说那边严惩了降臣周钟、项煜,“徘徊睢、毫间,不敢入江南界”。只好投奔驻扎在睢州的许定国,又拉拢许归附驻徐州的兴平伯高杰,好像手里真的掌握了枪杆子,有了向南京要挟的资本了,就上疏说:“大臣义当谒新君,但新抚中原豪杰许定国、李际遇等士兵五十余万,躬自简练,不敢擅离。候旨进发。”这就是张缙彦虽然也是“降臣”,却未被惩治,还受命以原官经营河南的原因。


                              IP属地:广东15楼2023-03-29 2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