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吧 关注:4,486贴子:63,070

清广东水师提督,抗法英雄,潮汕铁腕---方耀研究专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名人】清广东水师提督“谋勇将军”一代猛将:方耀 

http://post.baidu.com/f?kz=74609847


1楼2006-02-11 23:51回复
    方耀故居(德安里)

     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府第式巨型石建筑组群。在普宁市洪阳镇。为清朝两广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方耀(1834-1891年)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3年),分“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建有房屋888间,占地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前有广阔的广场和护寨河,后有幽雅的后花园。
     

     


    4楼2006-02-11 23:58
    回复
      方耀的传说 
        方耀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任潮州总兵,并因主持修建开元寺、创办金山书院和加固城堤等潮州城重大建设项目而载入史册。
        方耀是潮州府属普宁县人,即人们统称的潮州人,因此在潮州的民间艺术中就流传着与他有关的故事。
        清代后期,皮影戏在潮州广泛流行,主要服务于游神赛会、婚丧喜庆。因皮影戏是以皮雕成偶像,映在由竹框和韧性较好的白竹纸制成的屏幕上,因此民间也称之为“白竹纸影”或“皮猴戏”。
        由于每年方耀都要为他的母亲祝寿,因此除百官前来庆贺外,还请了几台他母亲喜欢看的“纸影戏”。可是年年如此,他母亲也有点厌烦,提出能否有点新的,于是方耀就传话各纸影班,今年谁能出新花样,必有重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些水平较高的,每年参加祝寿演出的不敢冒这个险,怕万一搞不好得不偿失。有一个一般水平的纸影班,因未能参加每年演出有点不服气,想利用这一机会自荐。但要出什么新花样呢?这时平板玻璃已在市面流行,于是有人提出将纸幕改为玻璃幕,这样不仅比纸耐用,而且也是新花样。但有人提出,玻璃的透明度好,可直接看到里面平面的皮偶像,这样就暴露无遗,不如影的表演。这时又有人提出可否模仿花灯屏的偶像,用纸影的操纵方法,这样既有色彩,人物也可像皮偶那样活动。经过一番讨论和试验,果然效果比纸影好,于是就把名字叫“圆身纸影”,以示与“白竹纸影”有区别。
        经过一番努力,果然在祝寿那天,方耀的母亲为这新花样所吸引,大加赞扬,于是这个戏班获得重赏,此后,各纸影班都争相模仿,有的就干脆把影响视觉的玻璃去掉,称“阳窗纸影”,成为现在的铁枝木偶。但因纸影的名字沿袭使用,因此群众仍习惯叫“纸影戏”。
        在清代,大吴的泥塑已名闻遐迩,尤其是著名艺人吴潘强以塑人物著称,据说他可以一边和对方谈话一边用手捏像,人物形神兼备,远近闻名。于是,方耀就把他请到总兵府第,为他塑像。由于总兵是大人物,因此吴潘强提出一个月时间,方耀满口答应,并令下属很好款待。但吴潘强并没有动手,每天只是享受方耀的款待,吃饭、泡茶、睡觉,不觉期限将届,潘强仍未动手,方耀认为这是对他的藐视,大怒,就在限期的前一天,他把潘强叫来,拍案说,我很好款待你,但你却不当回事,如果明天没有塑像,我就砍你的头。
        这时吴潘强不但没有惧色,反而大笑说,对了对了,我就是要你这个表情,于是就动手塑,不一会就已塑好,方耀一看,塑像不仅像自己,而且显得威武、庄严,大喜,命人予以重赏,并追问原因。
        原来吴潘强以为方耀是一个武将,应该显得威风,有“杀气”,可是每次接触,方耀都是客客气气笑脸相见,寒暄几句就离开,这使他无从下手。只有当最后方耀发怒,威胁要砍他的头时才显示出他作为武将的气质。
        据说吴潘强生性怪僻,不愿收徒,因此一直没有传人,人们只能从他的作品或他在创作时偷着看,学习他的创作经验。


      8楼2006-02-12 00:06
      回复
        广东金山中学的前身系金山书院(原址在潮州市城北金山顶),创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当时潮州总兵方耀的支持下,金山书院拥有相当可观的校产,因此经费充足,发展甚快。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视潮州,指令潮州知府进一步充实书院设备、图书和师资,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师生刻苦努力以及潮汕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金山书院很快发展成为广东著名书院之一。 
          1902年推行新教育体制,金山书院改为潮州中学堂;1913年改名为省立潮州中学校;1921年又易名为省立潮州金山中学校,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3年改称广东省立第四中学,确定了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学制;1935年定名为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教育质量日益提高。除办好中学教育外,还应潮汕各地的需求开设过师范讲习班、土木工程科、商科、陶瓷科等,对潮汕的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当时潮汕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设备最优、校产最多、藏书最丰、师资最强的学校,民间誉为"岭东最高学府"。
          " 文革"期间,金中曾一度被改称为"红岩中学"、"汕头市第十三中学"。1978年恢复原校名,恢复为省重点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山中学又攀登新的发展高峰,在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金中新建了校门、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一系列教学和生活的设施。 
          现在的广东金山中学共有1400多名学生(24个高中班)、140多名教职员工,他们正意气风发地奔向现代化前方。


        10楼2006-02-12 00:15
        回复
           坐下,童子献茶。锡瞳道:“大人到来,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方耀道:“方某素闻日出沙陇郑,渴望甚矣,今余来潮任职,闻君豪爽,故来拜耳。”接着,方耀在向锡瞳介绍自己的家族世系之后说:“普宁、潮阳原是一县,论起来,方某与君有桑梓之谊。”锡瞳道:“贵人涉贱地,沙陇添光矣,大人出无吏胥为之排护,诚无势而威也。”
           宾主揖坐片时,方耀起身告辞,锡瞳送出大门,且行且叙,出寨门外犹不言别,方耀伫足拱手说:“且暂一别,明日请至署叙话,君若肯行,当备舆马来迎。”锡瞳应诺。
           方耀的偶然造访,在郑氏家族引起了许多议论。族叔朝晋说:“无故而官临门,不祥……”朝晋欲言又止,踌踌躇躇,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论辈份,他是族叔,但在很多场合,锡瞳并不尊重他,此时此刻,欲不言,则此心不能自割,欲言,恐自伤体面。最后,他婉转而深沉地对锡瞳道:“近日,吾观君之脸色,似有晦纹,必罹奇祸,兆可应在这无事官临门上。方耀为人心毒口甘,慎之、慎之。”
           锡瞳认为,方耀清乡是办贼马,沙陇办团练,也与洪阳方家相似,其造访也甚具情谊,不必过虑。遂应朝晋道:“灾祥祸福,数耳。何忧之深!”对于朝晋的话不但不以为然,还觉得与方耀结交,官绅相倚,可多得调护。
           次日,锡瞳如约前往峡山。到了峡山方耀行署,只见廨宇不甚弘敞,唯中堂高广。堂下两碣,一书“孝悌忠信”,一书“礼义廉耻”;堂上一匾,大书“潮州总兵行署。”气派森凛。锡瞳更觉方耀待他至诚。见锡瞳至,方耀置酒相款。叙谈之间,方耀道:“某治潮思得奇才相济,君诚一方豪爽之士,且沙陇所办团练,也不亚敝乡洪阳。若沙陇、洪阳结合,潮可治矣!”
           锡瞳避席道:“沙陇为草野之属,怎比君以军功起家?”
           两人叙谈,甚为融洽,乃至结盟序兄弟之次。锡瞳年长于方耀,是为兄辈。
           从此,郑锡瞳成为峡山方耀行署的座上客,两人谈兵论敌,高议纵横,方耀对于锡瞳之议论,总是叹服不已。
           一日,谈叙之馀,方耀说:“今年是家慈六十寿诞,至时,当以盛筵见招。”锡瞳道:“君母即吾母,届时,沙陇郑族兄弟当俱往庆贺。”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锡瞳得知方母寿期已近,先一日就备办礼物,鳗鱼膏蟹,燕窝熊掌,整担整担先差人挑往洪阳,并出百金为方母寿。当谈起兄弟俱往拜寿时,朝晋说:“切不可兄弟俱往,否则祸作矣!”但第二天,方耀已派十八乘大轿来了。朝晋叹道:“沙陇郑族,皆有雄心而无远识,怎不罹祸呢?”他知道箭在弦上,已无法改变,出门之前,先行服下巴豆,半途腹泻掉头回轿。回到家里,即从后门逃出北上,前往台湾。其他十七人,一至峡山,就被方耀拘捕。方耀示出有关沙陇郑锡瞳家族于十三乡械斗时,伤了多少人命,强占十三乡田产,以及抗官欠赋等罪状。锡瞳等若有所恃与之抗辩,方耀道:“汝自视其状,便晓矣。吾无成见,你自向朝廷求情。”这样,沙陇郑锡瞳、郑锡威等十七人以负险阻兵之罪而受诛。
           郑熙森在家,父叔辈多人罹难的消息突然传来,即口吐鲜血,一卧不起。回想自己的一生,自从十八岁起就敢反对叔父的错误主张,改变按田亩摊派,而由豪富献储粮、捐白银来筹建乡勇;自己身先士卒,带头挖地道击败十三乡之围攻;后又兴建新坛水闸防潮,扩大沙陇圩集,把沙陇整治成三十里横直无贼马,使沙陇成为鱼鲜集散的不夜市……那时,只知宇宙宽广,日月之长,而不知世间有险阻艰难。今遭大难,命也,于是他吩咐家人,死后将其尸藏于夹墙之中,不久,吐鲜血数斗而亡。
           再说方耀以负险阻兵的罪名诱杀了郑锡瞳等十七人之后,清郑氏家族历年逋赋归官,理其积踞田产还于民,把郑锡瞳的家财器物、甚至大门口的一对石狮也运往洪阳老家,把郑族皇宫造的厝宅付之一炬,并于夹墙中挖出郑熙森的尸体,加以戳尸。这就是清代潮阳四大公案沙陇案的始末。
           据说,郑熙森遭戳尸之时,沙陇溪新坛附近曾浮一大“杜龙”的尸体,沙陇民间遂有森大爷乃“杜龙”精转世之说。


          13楼2006-02-12 00:31
          回复
            担 草 入 城 门 
             俗语“担草入城门”形容狼吞虎咽,饮食失态的样子。 
             清同治十年秋,潮州总兵方耀主持重修三都书院。竣工之日,举行隆重庆典,并宴请乡绅富豪、骚人墨客。他们都赶来祝贺,对方耀多加捧场,极尽颂扬之能事。有一个姓林的巨贾,身宽体胖,平时恃强凌弱,霸道商场,但肚子里却无半点墨汁,只喜欢大吃大喝。坐在席间,本来他只顾喝酒吃菜,当一块肥肉刚塞进口中的时候,他看到别人都在向方耀祝酒,也就举起酒杯,摇摇晃晃地走上前来,装出成竹在胸的样子来吟对子,但刚吟出一句“堪褒赞,扬鞭出州府……”就不知道如何续下去了。方耀见他这副窘态,想要取笑他。恰好看到窗外远处城门口,一群挑着山草到城里卖的村民把城门挤得水泄不通,就接口挪揄道:“最紧张,担草入城门。”一时引得满堂大笑。从此,就留下了“担草入城门”这个惯用语。


            16楼2006-02-12 04:21
            回复
              http://www.chaozhouren.cn/ReadNews.asp?NewsID=1491

              巨型古寨——德安里 》 
              出处:《汕头都市报》  阅读次数:16 
               
               
               位于普宁县洪阳镇的德安里中新寨是为清末名震一时的“方大人”方耀兴建的巨寨。

               就是这个方耀,从同治七年(1868)起,花了20年的时间,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在家乡建成了这座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群。该群落由互成犄角的老、中、新三寨组成,外有寨墙和护城河,开东西南北四门。老寨为“百鸟朝凰”,中、新寨为“驷马拖车”,里面设有楼阁、花园、包屋、庭院、书斋和厅房共773间,其面积比国中著名的曲阜孔府略小,但房间则比孔府的五百多间还多出二百间。是广东省内乃至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的府第,该寨现为普宁洪阳中学校舍。

               方耀是洪阳镇人,年青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乱世出英雄,经过十余年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太平军的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在肇庆的一次激战中,他与副将卓兴以所部八千人迎战兴王陈金刚十万大军,竟连续破攻太平军的巨型堡垒,焚烧他们的粮草,断其退路,逼使陈金刚部下反叛,斩陈金刚之头献降,方耀因而被《清史稿》誉为“谋勇将军”,并被赐号“展勇巴图鲁”。

               1868年开始,他当了近十年的潮州总兵。在任上他“清乡办积案”,惩办了匪徒三千余人,这就是对潮汕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的“方大人办清乡”。

               同时,他积极倡办书院,如著名的金山书院和蓬砂书院就是他倡建的,并在潮汕各地创建乡学数百所。

               此外,他还开设韩江书局刻印图书,治理韩江,广设善堂等。他对潮汕的贡献甚至连外国人都表示钦佩,当时汕头海关的外国人在报告中提到“没有一个像方耀将军那样为汕头的繁荣做那么多的事”。

               路线提示

               可搭乘至洪阳的班车直接到达,自驾车大约需80分钟车程。


              17楼2006-02-12 05:03
              回复
                http://bbs.culture.163.com/innate/12452,0,50,80,40,327.html


                进入德安里,让人感觉是进入了一个非常普通的民居。花草、晾晒的衣物、地上的雨具,无一不在显示着一个普通人家的简单生活。 
                可是,我们发现一个房间的门口上钉着一块红色的牌子


                19楼2006-05-18 10:07
                回复
                  走近一看,是学校班级的牌子。原来方耀故居已被当地的洪阳中学占用部分,而其他的房屋则为方氏后人居住。至于前面说的“纪念馆”等,百寻不见。

                  因为是五一假期,学校里静悄悄的,科室的门也是锁着的。透过铁栅拦望进去,可以想象上课时学生们拥挤不堪


                  20楼2006-05-18 10:08
                  回复
                    墙上的排名榜


                    21楼2006-05-18 10:10
                    回复
                      庭院里的水井


                      22楼2006-05-18 10:10
                      回复
                        往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但从建筑的规模,还能依稀窥探到当日的鼎盛和繁华


                        23楼2006-05-18 10:11
                        回复
                          雕梁画栋也早已斑驳


                          24楼2006-05-18 10:11
                          回复
                            1


                            25楼2006-05-18 10:12
                            回复
                              23


                              26楼2006-05-18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