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一部,郭导的“野心”已经昭露无遗。
一定是受了“把科幻小说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这句话的影响,郭帆试图从刘式科幻的宏大叙事角度拍出所谓“真实科幻”,但与小说的群像描写所不同的是,电影必须高度关注个人的命运,这是由两者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所决定的,谁也无法改变。
于是这就跟宏大叙事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
其实说起来,郭帆在球1里面就试图缓和甚至弥合这种冲突,但效果差强人意。而在2里面,他除了继续在个人与集体命运的融合方面下工夫之外,更进了一步,直接用在屏幕上不断显示倒计时的方式提醒观众:现在该发生什么了,主角们又该做什么了。这自然能带来紧迫感、史诗感,但与此同时却多少降低了故事的悬疑感和期待感,给人一种“被安排”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有纪录片的既视感,而非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而这缺憾,恰恰是强调个人主义的西式科幻片所擅长的,也是这么多年来深受其影响的国内外观众所习惯的,因此我猜测,很多人对球2的不适感,主要就是来自于这方面,甚至进一步,会成为某些文化跪族用以攻击的武器。
可喜的是,郭帆料到了这一点,也做出了剧情上的弥补:如果看到最后,稍稍思索,就会发现其实那些倒计时都是某种更高级的存在的安排,它或许是觉醒的MOSS,或许是未来的人类,在用这种方式指引着现在的世界,以达到最终目的。
但老实说,这样的弥补能起到多少作用,还未可知。我想,这种用剧情填补和加固整个叙事逻辑的法子是否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二是受众观念的转变。
关于一,毫无疑问,光论特效,球2已经达到(至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人物塑造、节奏把握和多线叙事方面也非常有分寸,远非《上海堡垒》、《明日战记》之流可比,但说到开创流派,路还很长。
关于二,具体一点就是: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套用小破球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没有硬件支持,你啥都干不成。”,电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而文化是毫无疑问的软实力——一旦离开国家硬实力,它只能圈地自萌。
在对抗越发明显的今天,无论是否愿意,郭帆的肩膀都注定会扛上某些电影之外的东西,不过我相信他能扛得住,就像我相信“刘式科幻小说”与“郭式科幻电影”,这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双生子,将注定会在互相成全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一样。
一定是受了“把科幻小说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这句话的影响,郭帆试图从刘式科幻的宏大叙事角度拍出所谓“真实科幻”,但与小说的群像描写所不同的是,电影必须高度关注个人的命运,这是由两者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所决定的,谁也无法改变。
于是这就跟宏大叙事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
其实说起来,郭帆在球1里面就试图缓和甚至弥合这种冲突,但效果差强人意。而在2里面,他除了继续在个人与集体命运的融合方面下工夫之外,更进了一步,直接用在屏幕上不断显示倒计时的方式提醒观众:现在该发生什么了,主角们又该做什么了。这自然能带来紧迫感、史诗感,但与此同时却多少降低了故事的悬疑感和期待感,给人一种“被安排”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有纪录片的既视感,而非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而这缺憾,恰恰是强调个人主义的西式科幻片所擅长的,也是这么多年来深受其影响的国内外观众所习惯的,因此我猜测,很多人对球2的不适感,主要就是来自于这方面,甚至进一步,会成为某些文化跪族用以攻击的武器。
可喜的是,郭帆料到了这一点,也做出了剧情上的弥补:如果看到最后,稍稍思索,就会发现其实那些倒计时都是某种更高级的存在的安排,它或许是觉醒的MOSS,或许是未来的人类,在用这种方式指引着现在的世界,以达到最终目的。
但老实说,这样的弥补能起到多少作用,还未可知。我想,这种用剧情填补和加固整个叙事逻辑的法子是否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二是受众观念的转变。
关于一,毫无疑问,光论特效,球2已经达到(至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人物塑造、节奏把握和多线叙事方面也非常有分寸,远非《上海堡垒》、《明日战记》之流可比,但说到开创流派,路还很长。
关于二,具体一点就是: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套用小破球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没有硬件支持,你啥都干不成。”,电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而文化是毫无疑问的软实力——一旦离开国家硬实力,它只能圈地自萌。
在对抗越发明显的今天,无论是否愿意,郭帆的肩膀都注定会扛上某些电影之外的东西,不过我相信他能扛得住,就像我相信“刘式科幻小说”与“郭式科幻电影”,这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双生子,将注定会在互相成全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