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叶吧 关注:1,069贴子:19,836
  • 1回复贴,共1

以史为鉴 商鞅变法而被车裂灭族的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此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插图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为什么秦孝公死后,商鞅会被车裂灭族呢?为什么这个富国强民的功臣惨死,没有人同情(“秦人不怜”)他呢?前人的总结可见民心向背。
极端功利主义,断送长远之道
与孔子不同,孔子推行自己的仁道,即使不被重视也不改原则。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商鞅是极端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仅仅29岁,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才22岁,刚刚登基为王。
据《史记》司马迁讲,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又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兴趣,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能一再受到秦孝公召见,走的是秦孝公宠幸的阉臣景监的后门。在三次接见中,商鞅终于发现秦孝公对霸道的兴趣。他对景监说,下次再接受召见,一定要跟秦孝公好好讲讲霸道。果然,商鞅第四次去见秦孝公,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一连谈了好几天。后来,景监问商鞅是怎样打动秦孝公的。商鞅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需要很长久的时间,秦孝公等不及;这一次讲可以速效的“强国之术”,很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秦国从此不会有殷、周那样的成就了。
商鞅知道即使秦国变法强大,后世必然不复殷周的文明成就,因为霸道非古代先贤留下的正道。先贤重视道德教化,而商鞅崇尚暴力威化,辣手治国。这也是迎合秦孝公的心,杀鸡取卵之举。
立法轻罪重刑 人民胆战心惊
商鞅为人的刻薄少恩,对敢于反对自己的人,商鞅是一概予以残酷打击而决不手软的。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很深入的刻画:变法初期,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十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些原来批评变法的人,又改口说变法的好话,等于是向商鞅认错,商鞅却趁机大做文章,将这些“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远方,从此秦“民莫敢议令”;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
刻薄少恩的品性,如果仅仅表现在一般执政者身上,为害不会久远,人去政息而已。但作为主持秦国变法的人物,商鞅的刻薄少恩,已非常深刻地体现于他所制定的法令中。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刑,连“ 弃灰于道者”都要处以黥刑,其理由就是“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而实际的情况,则是“网密而刑虐”。
唯利是图 无情无义
出于极端的功利主义,商鞅可以出卖信义,无所不用其极。打着友谊的幌子全歼魏国军队。
按照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奖励军功是非常主要的内容;爵位、田宅的封赏,主要是根据军功授予的。于是,商鞅说动秦孝公,让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魏国。而为了确保在战争中取胜,商鞅竟利用自己与魏国将军公子昂的友谊,写信欺骗公子昂,说不忍心与朋友相见于战场,希望双方媾和,高兴地饮酒罢兵,使秦魏两国得以相安。
这个公子昂,居然就轻信了商鞅的“友谊”,前往商鞅军中签署和约,却无论如何想不到就此成了商鞅的俘虏,所率领的军队也在全无防备之中被秦军偷袭全歼。经此一战,魏国空虚,不堪再战,只好把整个河西的土地都割让给了秦国。靠着这样得来的战功,商鞅连升四级,一举获得了最高爵位(彻侯),并得到商、于之地的十五个邑的封赏,从此号称“商君”。



1楼2010-07-08 00:03回复


    3楼2020-05-25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