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吧 关注:26,056贴子:233,854
  • 0回复贴,共1

总结我吧第一热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不起,我只是总结性的概括了一下,作者看到后觉得我侵权了1请联系我删帖!谢谢
父母给予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一个是对自己的一个定位:我是不是值得爱的人。一个认为我是值得爱的人,是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她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而一个认为“我不值得爱”的人,她会容忍虐待,因为在她的潜意识中,这是正常的待遇,谁没挨过打?而且对家暴的认识也比一般人差,比如她认为被打得下不了床,进了医院了,才叫家暴,普通的受伤不算家暴,她们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比较弱。我们总是拿着父母对自己的标准,作为跟别人交往的基准线。
一个是对爱的感知是否正确。我们对爱的理解都是来源于父母,这是习得的。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家暴的环境,那么你对爱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比如,”打是亲骂是爱“ 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我是为了你好,然后,这个信念就深深的印到了孩子的心里。长大结婚成家后,你的老公再打你的时候,他会说,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然后这一切就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可以让你接受,于是被打的妻子深信,这个男人很爱自己,他打我是因为我不够好,如果我能做的好,他就不会打我,他这么爱我。。。
【我们总是拿着父母对自己的标准,作为跟别人交往的基准线。】
再一个父母给与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人际交往的模式。
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与父母的互动对我们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例子不是来访者的,是我找到的,因为都是记录在笔记上,所以,忘记出处了。
爸爸:在玩啥呢?
儿子:玩会游戏
爸爸:作业做了么
儿子:没有,玩完了做
爸爸:嗯,别忘了做作业,记得用心点
而在一个比较紧张的家庭氛围中:
爸爸:(很厌烦的)又在玩游戏!
儿子:(紧张地看着爸爸。想从爸爸脸上读出危险的信号。弱弱地说)就玩一会...
爸爸:作业呢?又没做吧(双手叉腰)
儿子:(已经读出危险信号,保护机制开启)额,我……做了(试图安抚父亲的情绪),还没做完(修正、以防爸爸理解成做完了,然后认为自己撒谎,从而更加愤怒)(此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狡辩)
爸爸:没做完就玩!还不快去做!
儿子:(逃)....
也许很多人不太明白这两个案例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习得的,我们的角色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的儿子,将来在面对比他弱的对象:如下属、孩子、性格懦弱的同事同学等,就会用类似他父亲的沟通方式来跟弱者沟通,相对来说,会比较和谐。
当然,第二个例子,也会用类似他父母的沟通方式,来跟比自己的弱的人进行沟通。
而且,后一个例子中的儿子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具有敏感性,他会不由自主地,在交流中追逐危险信号,比如,会过多关注细节,如别人有不爽,说话大声一点,或者有反对意见等,都会觉得对方是在攻击自己。
即使,你们谈话过程总体是十分友好的,但是其中一两个观点出现对抗,你表现出不耐烦,或者表现出敷衍都会被他察觉,从而放大这个过程中,你对他的“伤害”,而且,面对危险信号他会采取防御机制,最常见的就是否认(撒谎),而且,这样的人可能会习惯性撒谎,而这 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但是,他还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舒服的沟通机制。。。
实际上,他的行为常常会激怒别人,从而,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危害
甚至,一些父亲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值得骄傲,是绝对正确的,不可动摇的,其实,这非常恐怖。
在中国的一篇研究指出:超过20%的女性在婚姻家庭中都有被家暴的现象,儿童更是达到了28%!!!
不难看出,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法确实有待改进。并且,大部分家暴者都是作为父亲的角色,他们不习惯于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不愿意与孩子平等沟通,举个例子:在自己犯错时,他从来不会给小孩子道歉吧(这应该是每个被家暴者都深有体会的)这样不懂得换位思考的父亲,不改变的话,只会残害祖国的花朵
还有一种影响,有些家暴环境长大的孩子,遇到事情的处理都是回避, 有选择困难症,难以做出决定,内心很焦虑。
有位女士,从小就是她父亲说一不二,如果她顶嘴,肯定会挨打,长久下来,她就害怕有自己的想法了。
因为一旦有自己的想法,她就会受到打击,她父亲就会打骂她。她长大了,即使离开了自己的父亲,她依然很难有自己的想法。
上大学时有个男生喜欢她,很尊重她的想法,每次出去都会问问你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衣服?
她有一次跟他发火。说:“我找你干嘛!我找男朋友就是为了给我拿主意,你不能给我拿主意,我找你干嘛,我讨厌你这么问我,你喜欢什么,你怎么看,我真的好烦!”
没过多久,他们分手了。最后,她找的是一个可以帮她拿主意的男人。这个男人跟她爸爸一样的“说一不二”,而且经常打她。
上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家暴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有30%左右会变成一个施暴者。
我当时觉得,这个数字其实挺小的,我一直认为家暴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施暴者呢,
后来,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文献,家暴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有6成依然是被虐待者。。。
很可悲不是吗?
当然,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可能成为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这是可能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也会对人生起到作用,
但是并不是大部分人都有这个运气,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无法矫正;社会教育可能也无法矫正,心理咨询也那么羞涩,远没有国外普及,所以,家暴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无法自救,无法矫正自己的认知。
很多小时候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孩子,成年后往往看起来很正常,但在内心里却隐藏着你无法想象的创伤。
如果你的父母控制你,不让你成为自己(控制与正常的批评教育不同)那么,他们对你并不好。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意识不到呢?这就是合理化的巨大力量。
合理化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它是一种内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当事人并不能意识到,这种合理化的发生。
合理化只能带来暂时的宽慰, 而代价却是高昂的。就像,高压锅的压力太大了,是要释放的,人也一样,长久并且不断累积的压力,迟早有一天会剧烈爆发的。所以,要想解除父母家暴对于自己的影响,必须首先要对合理化进行挑战——你一直在拼命回避的事实,只要愿意去面对,就能像打开压力阀, 让压力顺利地溢出。
下面是几种典型的合理化方式:
父亲骂我是因为我做的不够好。
父亲打过我, 但他是为了我好。(最普遍原因)
家人对我不闻不问是因为他们就不爱我。
美国著名婚姻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Ta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Ta的一生。如果童年幸福,则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则可能复制痛苦。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童年幸福的人,则成年后婚姻幸福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孩子有自己基本的、 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吃饭、 穿衣、住房、 要得到关心与爱护;他们也有权贪玩调皮、有权犯错误, 有权在不被殴打与贬低的前提下受到教育;自然,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家长会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 以促进他们的成熟, 但这绝不应该以牺牲童年为代价。
孩子会潜移默化地观察父母的举止, 模仿父母的行为, 因为在家庭以外几乎找不到参照模式, 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对子女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言语贬低:很多家长都会偶尔说些贬低孩子的话,这未必就是家暴, 但是, 如果经常性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 那就是家暴了。侮辱性的称谓、评价,以及十分轻蔑的责骂都会带给孩子极端负面的信息, 这类信息会对他们未来产生惊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喜欢在“责骂”中夹杂脏话的家长,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他是你的爸爸,他这样对你,你会好受吗?
(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过于轻视自己,或者十分自负,过于轻视别人。而从心理根源上,自负也是自卑的一种心理表征)


1楼2022-12-27 09: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