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托·波拉尼奥(西班牙文:Roberto Bolaño,[roˈβerto βoˈlaɲo ˈaβalos]),1953年4月28日—2003年7月15日),智利诗人和小说家。
1973年,波拉尼奥自许为托派分子,受格瓦拉的摩托车日记影响,坐大巴车一路向南,返回智利闹革命,扶助萨尔瓦多·阿连德危在旦夕的社会主义政府。未几,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惨死,波拉尼奥被指恐怖分子,遭捕并下狱八天。狱警中有两人恰为其同学,遂将其救出。他1977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2003年在巴塞罗那去世,过世后其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
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09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等。
2003年3月2日智利水星报文化副刊编辑达尼尔·斯文布赫(Daniel Swinburh)采访了波拉尼奥,四个月十三天之后波拉尼奥告别人世。达尼尔给波拉尼奥提了十几个问题,都是关于文艺创作的。波拉尼奥做了详尽的回答。这成为研究波拉尼奥文艺理念的宝贵资料。本文试图根据波拉尼奥的回答做一个初步的解读和探讨。
更喜欢讲“自己”的文学
记者问:“您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暴力,让人觉得暴力成了主角。为什么这样安排?”
波拉尼奥:“我作品中的暴力如同社会上的暴力一样是次要角色。”
笔者:暴力后面的动因才是波拉尼奥深挖的主要目标。这在《2666》里表现得十分清楚。在墨西哥的北方,暴力事件频繁发生,200多名年轻妇****杀害了,还不算每天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发生暴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人性的贪婪和凶残进行了发掘。人性的邪恶和自私的膨胀后果之一就是暴力,包括以“正义”和“革命”的杀戮行为、战争行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性的贪婪与邪恶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反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口号在进一步膨胀,例如,在发展经济的掩护下,疯狂抢夺土地和资源。
记者:“您不觉得您作品里的自传成分太多了吗?”
波拉尼奥:“说真的,不算多。福克纳的作品里才是真有自传成分呢。乔伊斯也是。普鲁斯特也是。卡夫卡也是,他的作品里有很多自传成分。一句话,我更喜欢带点自传内容的作品,因为这是讲‘自己’的文学、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文学,而不是讲我们大家的文学。大众文学是那种肆无忌惮侵犯你和我的文学,要求和大众保持一致,而打成一片的结果就是万人一面啊。我写东西,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读书和文化生活的体验。时间一长,这三种经验就合而为一啦。我也根据人们常说的集体经验写作,但与理论家说的‘集体经验’不同。我的集体经验仅仅是个人经验幻想的侧面,带有神学意味。按照这个角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自传体作家。当然,我是追随托尔斯泰的。”
笔者:波拉尼奥的一生非常坎坷,从青年时期热情支持智利左派政府,到军事政变后被捕入狱,到逃亡国外,流离四方,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在贫困中,而且疾病缠身,他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顽强的写作,非要把胸中的郁闷倾诉出来不可,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自传的成分。而如此痛苦的个人经历又是社会和时代强加给他的,写作时自然离不开“集体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经历中,长时间是生活在守夜的门房里,采摘葡萄的果园里,小区商店里,天天是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因此用不着深入生活就可以直接获取“集体经验”。他清楚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关系。
长篇和短篇小说是连体兄弟
记者:“您说过‘文学爆炸’里的一些作家应该承担形式试验中的风险责任。恰恰是远离形式试验的一些作品对拉美新小说做出了贡献,包括胡里奥·科塔萨尔的某些作品。您的看法如何?”
波拉尼奥:“承担形式试验产生的风险责任,不仅限于‘实验小说’。实验小说也不是什么乏味文学。乏味文学恰恰是不承担风险的。所谓承担风险是指道德而言。写东西还是要讲道德。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不承担形式风险,就说不上什么道德。”
笔者:二十世纪60年代发生在拉美文学中的“爆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西语世界出版界推动的结果。在诸多成功的原因中,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读者。但是,有些作品出现了过分离奇、混乱、难以卒读的语言形式,使得读者远离了那些作品,甚至觉得那些小说很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波拉尼奥提出,要对表现形式承担风险责任,要讲道德。要考虑社会效果。波拉尼奥的作品在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上都十分讲究,注意简洁、明快和节奏,所以深受读者喜爱。笔者感觉他是个讲道德、有良心和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记者:“关于您的下一步作品《2666》,能提前透露点什么吗?”
波拉尼奥:“不能。也许很糟。也许不坏。”
记者:“博尔赫斯说过,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属于二等货,因为长篇小说的典范在十九世纪里都有了。他说,短篇小说、侦探故事、短诗等等短小的作品可能还有发展机会。您认为这个看法能延伸到二十一世纪吗?”
波拉尼奥:“博尔赫斯的全部作品,我至少读过两遍。还阅读过全部关于博尔赫斯的著作。有件事差不多我明白了:博尔赫斯喜欢开玩笑,可能是最出色的滑稽演员。尤其是跟比奥·卡萨莱斯在一起的时候。当然,他是个伟大诗人、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大散文家。一句话,博尔赫斯可能是黄金世纪以来西语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他说,诗歌是属于二十世纪的,显然是开玩笑。见仁见智吧。他说短篇小说可以超越长篇也是玩笑。博尔赫斯比任何人都清楚长篇和短篇是连体兄弟,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头脑各异,灵魂分开,但肉体相连,可能共用同一个心和肝。这意味着,一个死去,另一个立即身亡。”
笔者:博尔赫斯的确喜欢开玩笑,是个幽默大师,常常写戏谑性的文章。这与他的哲学信仰有一定关系。他是个怀疑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比如在《阿莱夫》里,他试图描写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复杂的哲理;但是,他用真真假假的手法嘲笑这些哲理,没有丝毫认真严肃的意思。因此,面对文学种类的界限,也主张打破,自己也身体力行,例如,散文与小说融合、诗歌和散文渗透。这与他掌握的深邃哲理,拥有的过人才智、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艺术和语言风格有密切关系。
阅读和书写都有责任和担待
记者:“法国哲学家吉尔·德莱泽坚持认为,现代艺术品没有感觉问题,只有使用问题。他说:‘现代艺术品就是咱们想要的一切,就是这个、那个、一切咱们想要使用的东西,包括这东西的属性。’您的看法如何?”
波拉尼奥:“我不这么认为。我想艺术品还是要讲究规则、等级和分量。我认为,按照犹太基督教对艺术作品的看法,无论阅读和书写还是应该有责任和担待。但是,如果让艺术担待一切,那它就不是艺术了,至少会变成伪饰。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施泰因就已经做了回答。一朵玫瑰不是美。不是世界之奥秘。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
笔者:玫瑰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人,做为审美的主体,需要启动审美思维,去发现美,揭示美的奥秘。美的发现需要美的灵魂。这是基本常识。波拉尼奥说的“责任和担待”已经属于道德范畴了。但是,他讲出了艺术家还是应该有良知和责任的。他在《2666》中对警察局长、纳粹站长的道德缺失就给予了批判。
纵观波拉尼奥的这次谈话,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个十分在意文学的传承与超越、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作家的个性张扬与责任感等文学的基本问题。他的回答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听了以后颇有启发。
1973年,波拉尼奥自许为托派分子,受格瓦拉的摩托车日记影响,坐大巴车一路向南,返回智利闹革命,扶助萨尔瓦多·阿连德危在旦夕的社会主义政府。未几,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惨死,波拉尼奥被指恐怖分子,遭捕并下狱八天。狱警中有两人恰为其同学,遂将其救出。他1977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2003年在巴塞罗那去世,过世后其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
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09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等。
2003年3月2日智利水星报文化副刊编辑达尼尔·斯文布赫(Daniel Swinburh)采访了波拉尼奥,四个月十三天之后波拉尼奥告别人世。达尼尔给波拉尼奥提了十几个问题,都是关于文艺创作的。波拉尼奥做了详尽的回答。这成为研究波拉尼奥文艺理念的宝贵资料。本文试图根据波拉尼奥的回答做一个初步的解读和探讨。
更喜欢讲“自己”的文学
记者问:“您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暴力,让人觉得暴力成了主角。为什么这样安排?”
波拉尼奥:“我作品中的暴力如同社会上的暴力一样是次要角色。”
笔者:暴力后面的动因才是波拉尼奥深挖的主要目标。这在《2666》里表现得十分清楚。在墨西哥的北方,暴力事件频繁发生,200多名年轻妇****杀害了,还不算每天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发生暴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人性的贪婪和凶残进行了发掘。人性的邪恶和自私的膨胀后果之一就是暴力,包括以“正义”和“革命”的杀戮行为、战争行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性的贪婪与邪恶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反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口号在进一步膨胀,例如,在发展经济的掩护下,疯狂抢夺土地和资源。
记者:“您不觉得您作品里的自传成分太多了吗?”
波拉尼奥:“说真的,不算多。福克纳的作品里才是真有自传成分呢。乔伊斯也是。普鲁斯特也是。卡夫卡也是,他的作品里有很多自传成分。一句话,我更喜欢带点自传内容的作品,因为这是讲‘自己’的文学、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文学,而不是讲我们大家的文学。大众文学是那种肆无忌惮侵犯你和我的文学,要求和大众保持一致,而打成一片的结果就是万人一面啊。我写东西,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读书和文化生活的体验。时间一长,这三种经验就合而为一啦。我也根据人们常说的集体经验写作,但与理论家说的‘集体经验’不同。我的集体经验仅仅是个人经验幻想的侧面,带有神学意味。按照这个角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自传体作家。当然,我是追随托尔斯泰的。”
笔者:波拉尼奥的一生非常坎坷,从青年时期热情支持智利左派政府,到军事政变后被捕入狱,到逃亡国外,流离四方,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在贫困中,而且疾病缠身,他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顽强的写作,非要把胸中的郁闷倾诉出来不可,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自传的成分。而如此痛苦的个人经历又是社会和时代强加给他的,写作时自然离不开“集体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经历中,长时间是生活在守夜的门房里,采摘葡萄的果园里,小区商店里,天天是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因此用不着深入生活就可以直接获取“集体经验”。他清楚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关系。
长篇和短篇小说是连体兄弟
记者:“您说过‘文学爆炸’里的一些作家应该承担形式试验中的风险责任。恰恰是远离形式试验的一些作品对拉美新小说做出了贡献,包括胡里奥·科塔萨尔的某些作品。您的看法如何?”
波拉尼奥:“承担形式试验产生的风险责任,不仅限于‘实验小说’。实验小说也不是什么乏味文学。乏味文学恰恰是不承担风险的。所谓承担风险是指道德而言。写东西还是要讲道德。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不承担形式风险,就说不上什么道德。”
笔者:二十世纪60年代发生在拉美文学中的“爆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西语世界出版界推动的结果。在诸多成功的原因中,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读者。但是,有些作品出现了过分离奇、混乱、难以卒读的语言形式,使得读者远离了那些作品,甚至觉得那些小说很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波拉尼奥提出,要对表现形式承担风险责任,要讲道德。要考虑社会效果。波拉尼奥的作品在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上都十分讲究,注意简洁、明快和节奏,所以深受读者喜爱。笔者感觉他是个讲道德、有良心和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记者:“关于您的下一步作品《2666》,能提前透露点什么吗?”
波拉尼奥:“不能。也许很糟。也许不坏。”
记者:“博尔赫斯说过,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属于二等货,因为长篇小说的典范在十九世纪里都有了。他说,短篇小说、侦探故事、短诗等等短小的作品可能还有发展机会。您认为这个看法能延伸到二十一世纪吗?”
波拉尼奥:“博尔赫斯的全部作品,我至少读过两遍。还阅读过全部关于博尔赫斯的著作。有件事差不多我明白了:博尔赫斯喜欢开玩笑,可能是最出色的滑稽演员。尤其是跟比奥·卡萨莱斯在一起的时候。当然,他是个伟大诗人、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大散文家。一句话,博尔赫斯可能是黄金世纪以来西语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他说,诗歌是属于二十世纪的,显然是开玩笑。见仁见智吧。他说短篇小说可以超越长篇也是玩笑。博尔赫斯比任何人都清楚长篇和短篇是连体兄弟,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头脑各异,灵魂分开,但肉体相连,可能共用同一个心和肝。这意味着,一个死去,另一个立即身亡。”
笔者:博尔赫斯的确喜欢开玩笑,是个幽默大师,常常写戏谑性的文章。这与他的哲学信仰有一定关系。他是个怀疑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比如在《阿莱夫》里,他试图描写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复杂的哲理;但是,他用真真假假的手法嘲笑这些哲理,没有丝毫认真严肃的意思。因此,面对文学种类的界限,也主张打破,自己也身体力行,例如,散文与小说融合、诗歌和散文渗透。这与他掌握的深邃哲理,拥有的过人才智、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艺术和语言风格有密切关系。
阅读和书写都有责任和担待
记者:“法国哲学家吉尔·德莱泽坚持认为,现代艺术品没有感觉问题,只有使用问题。他说:‘现代艺术品就是咱们想要的一切,就是这个、那个、一切咱们想要使用的东西,包括这东西的属性。’您的看法如何?”
波拉尼奥:“我不这么认为。我想艺术品还是要讲究规则、等级和分量。我认为,按照犹太基督教对艺术作品的看法,无论阅读和书写还是应该有责任和担待。但是,如果让艺术担待一切,那它就不是艺术了,至少会变成伪饰。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施泰因就已经做了回答。一朵玫瑰不是美。不是世界之奥秘。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
笔者:玫瑰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人,做为审美的主体,需要启动审美思维,去发现美,揭示美的奥秘。美的发现需要美的灵魂。这是基本常识。波拉尼奥说的“责任和担待”已经属于道德范畴了。但是,他讲出了艺术家还是应该有良知和责任的。他在《2666》中对警察局长、纳粹站长的道德缺失就给予了批判。
纵观波拉尼奥的这次谈话,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个十分在意文学的传承与超越、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作家的个性张扬与责任感等文学的基本问题。他的回答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听了以后颇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