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都熟悉的〈唐诗三百首〉中又有多少不是格律诗的,这些蠢货怎么不说是不是诗或不是古体诗呢,不用走脑子都知道它们根本就没有看,或者是没有看全,或是就看了一眼书皮吧。大智者读透了几本书,蠢材书房之书却可以开书店,或比书店还全还多,但未必去读过几行书,书倒是全都新的,大概只能证明它爱书了。更有更蠢者被其人多几架书的架势所迷惑或是蒙蔽以至于其蠢材说什么是什么,信其任何言语,再不求甚解地以此去为人说教,真是自欺欺人,真不知道以这种格式说诗之人是不是这等庸蠢之辈了,更不知道这等货怎么就可以随便地评与诗章的好坏呢?怎么能让人去信,甚而更让人去怀疑其做人的品质了。
因为本人多次地听过想写古体诗之人的困惑,愤庸才们以平仄格律强加给诗人的束缚,想唐中叶后格律诗的羽翼丰满不能说是古诗的理性化方面的终结,却束缚了诗人以诗言志的自由,这是这些不能为诗却跻身诗坛的庸才们地杰作,它们残害了诗近一千年,笔者早就知道它们的害处了,但笔者好在不以诗谋名求利,也就是自娱而已,自是我行我之道罢了。好在好的诗章幸好还有好多人喜欢去读,我想好诗是通俗的,未必引经据典,也未必是显学问的媒介,诗言真情也好,有意境也罢,具文彩也行,任其论吧,只要是不苟(狗)求格律就行了。
大凡做事之人讷于言,善言者未必就是做事之能手,言诗之人也多如此。〈诗经〉作者不必说,就本文所言及的屈原、司马相如、曹操父子、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位大诗人,哪位有论诗的大块文章,恐怕是只言片语都少之又少吧,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苏东坡文中能沾上诗词写作手法边的有吗?有多少?刘勰的〈文心雕龙〉好吧,于说教中存乎以文彩飞扬,气势拔尘、堪称是中国史上的第一文论,这样的大手笔,可其人除此文论外听说过有其它的表达情感的纯文章吗?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表述类比,分析详尽,言辞绝美,阐发了诗章之各色境界,让人望而留连,欲以诸家好诗纳其类别,有审之再三而不释手之绝世妙笔,但其诗篇在唐诗中却是平庸之品,终不及读其诗品之快意。大家尚如此,更何况是一些只会汪汪乱叫,终日无一文字于纸上的厮们呢,那怕是狗屁不通的也拿出来吧,如果有其自己作的,也是其自认为是好的诗文篇章,也该拿出来让别人品评一番才是啊,但可是谢绝抄袭噢。
小可二十年来听别人言诗时,也总是言及其诗的平仄对仗如何,格律是否严密,却很少听人评说诗之意境怎样,文彩妙否,抒诗人胸臆是否是淋漓尽致,这是不是本未倒置了,诗是言志的载体,是抒情的产物,是让人能感受到美的境界的篇章,如是这样的纵使是没有格律的参与也可以说是好诗,有格律只是为了能使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种写作格式罢了,没有明确的格律模式之前的诗不也读着顺口吗?我想人家古代诗人的那时代是读着顺口的吧,不然是不会传下来,不庸置疑古人的智慧和才能吧,庸才们却为格律诗而把诗格式化了近千年。
写作古体诗,不只是格律诗一种,更不能是为了格律诗而格律的,不能成为诗人桎梏自己抒情的枷锁,近几百年间为什么没有好的象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问世,就是因为初学写诗时,庸医般的师长们便先把平仄对仗粘联等条律出示出来,清后更是让学子们看《声律启蒙》每天都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现成的对仗文字,也可以说在变相地教唆他的学生怎样抄袭古人,我想这些庸师们自身也是抄袭成风,所以才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的,他们谈不到创作,可能它们从来就没有创作的体验,更谈不上经验,唐以后它们也就这样地将诗学传承了近千年,这样的诗学子弟们只学到了诗的格律,并受到了它的束缚,也受到了那些蠢猪诗评者唯格律品评的羁绊,使诗境的美意无法无限度地延展,清李渔等人的声律蒙学只为它们增添了教材而已。
因为本人多次地听过想写古体诗之人的困惑,愤庸才们以平仄格律强加给诗人的束缚,想唐中叶后格律诗的羽翼丰满不能说是古诗的理性化方面的终结,却束缚了诗人以诗言志的自由,这是这些不能为诗却跻身诗坛的庸才们地杰作,它们残害了诗近一千年,笔者早就知道它们的害处了,但笔者好在不以诗谋名求利,也就是自娱而已,自是我行我之道罢了。好在好的诗章幸好还有好多人喜欢去读,我想好诗是通俗的,未必引经据典,也未必是显学问的媒介,诗言真情也好,有意境也罢,具文彩也行,任其论吧,只要是不苟(狗)求格律就行了。
大凡做事之人讷于言,善言者未必就是做事之能手,言诗之人也多如此。〈诗经〉作者不必说,就本文所言及的屈原、司马相如、曹操父子、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位大诗人,哪位有论诗的大块文章,恐怕是只言片语都少之又少吧,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苏东坡文中能沾上诗词写作手法边的有吗?有多少?刘勰的〈文心雕龙〉好吧,于说教中存乎以文彩飞扬,气势拔尘、堪称是中国史上的第一文论,这样的大手笔,可其人除此文论外听说过有其它的表达情感的纯文章吗?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表述类比,分析详尽,言辞绝美,阐发了诗章之各色境界,让人望而留连,欲以诸家好诗纳其类别,有审之再三而不释手之绝世妙笔,但其诗篇在唐诗中却是平庸之品,终不及读其诗品之快意。大家尚如此,更何况是一些只会汪汪乱叫,终日无一文字于纸上的厮们呢,那怕是狗屁不通的也拿出来吧,如果有其自己作的,也是其自认为是好的诗文篇章,也该拿出来让别人品评一番才是啊,但可是谢绝抄袭噢。
小可二十年来听别人言诗时,也总是言及其诗的平仄对仗如何,格律是否严密,却很少听人评说诗之意境怎样,文彩妙否,抒诗人胸臆是否是淋漓尽致,这是不是本未倒置了,诗是言志的载体,是抒情的产物,是让人能感受到美的境界的篇章,如是这样的纵使是没有格律的参与也可以说是好诗,有格律只是为了能使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种写作格式罢了,没有明确的格律模式之前的诗不也读着顺口吗?我想人家古代诗人的那时代是读着顺口的吧,不然是不会传下来,不庸置疑古人的智慧和才能吧,庸才们却为格律诗而把诗格式化了近千年。
写作古体诗,不只是格律诗一种,更不能是为了格律诗而格律的,不能成为诗人桎梏自己抒情的枷锁,近几百年间为什么没有好的象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问世,就是因为初学写诗时,庸医般的师长们便先把平仄对仗粘联等条律出示出来,清后更是让学子们看《声律启蒙》每天都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现成的对仗文字,也可以说在变相地教唆他的学生怎样抄袭古人,我想这些庸师们自身也是抄袭成风,所以才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的,他们谈不到创作,可能它们从来就没有创作的体验,更谈不上经验,唐以后它们也就这样地将诗学传承了近千年,这样的诗学子弟们只学到了诗的格律,并受到了它的束缚,也受到了那些蠢猪诗评者唯格律品评的羁绊,使诗境的美意无法无限度地延展,清李渔等人的声律蒙学只为它们增添了教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