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儒家吧 关注:334贴子:134,953
  • 9回复贴,共1

荀子性恶论是不是个有问题的论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荀子性恶论》主要是朱熹一句话大本已失也,历史原因就出现性恶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25 10:34回复
    什么是善恶?荀子本人认为尊礼是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需要辨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9-25 10:35
    收起回复
      孟子这个人性善言论,是他自己非常明确提出的,还是后来的儒者给他总结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9-29 12:27
      收起回复
        孟荀都是为了推销礼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04 21:31
        回复
          孟子、荀子其实都是“性真习伪”论者。孟子说,人的“天性”是全然善的,所以不善者,是受到了后天的“习气”熏染,此时就不能说是“天性”,而是被“习气”包裹的“习性”了。
          依此而论,荀子的“本性”则不能同于孟子的“天性”,荀子的“知性”也不同于孟子的“习性”。我意以为,“知性”类同于“天性”,知善知恶也;“本性”类同于“习性”,夹杂人伪也。
          我意以为,“天性”没有善恶,“习性”则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即是“良知”。追求“良知”,这是儒家伦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各位可以读一读《朱子语类》,朱子自己也明确区分了“天性”和“习性”。“习性”来源于“天性”,但是被后天的气禀所拘,所以不能说完全等同于“天性”。好比佛教说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众生与佛还是不一样。这就是所谓“金非销故有,终因销成就”。
          未杂于后天,叫“天性”。杂于后天,叫“习性”。并不是人有两个性,而是同一个性的不同状态。“天性”好比道心,“习性”好比人心。认为心性本净,为客尘所染,道心、人心是一心的不同状态,叫做“一心相续”。认为圣愚心性不可一概而论,道心可以主宰人心的,叫做“二心俱生”。前者了义,后者不了义。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有违“精一”之训。心体是净是染不可以“善恶”来区分,一但着了“善恶”就“是染非净”了。无论“善恶”皆是客尘,所以才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传习录•徐爱录》)
          朱子怎样注解“明明德”呢?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意思是说人们生命中本有之性,原来本是清明的,具备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够适应万事的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04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