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吧 关注:89贴子:263
  • 7回复贴,共1

【论文】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作者: 周绚隆 更新日期:2005-7-15 22:25:37 阅读次数:1644
摘要:陈维崧号称清词巨擘。他以极具个性化的创作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人对他的词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受苏辛豪放风格的影响这一方面,而对他为革新词体形式所作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得与失注意得不够,因而就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同时对他的批评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具体地说来,陈维崧革新词体形式的主要方法是以文为词,他的以文为词又集中体现为以问答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对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的恢复等四个方面。迦陵的以文为词为克服传统词体语言老化做出了贡献,为清词的中兴注入了活力。其不足是容易流于松散粗豪、一发无余。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1-0092-08



1楼2010-06-17 04:54回复
    词至清代号称中兴,陈维崧、纳兰性德和朱彝尊被共称为清初三大家。就作品数量而言,《湖海楼词集》现存作品多达1629首,远远超过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朱彝尊《曝书亭词》的作品总数,数量之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断言:“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由于陈维崧的创作个性比较突出,所以其作品往往带有明显的异端色彩,不大为传统的眼光所接受。这些异端色彩主要体现在他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创作规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了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对词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段话据今人考证非陈师道所说。但为行文方便,仍从旧说)对韩愈和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这种背离传统的作法分别作了批评。陈师道显然认为诗和文、词和诗有本质性的差别,所以二者不能混同。否则即使写得再好,也不符合诗词创作的正轨,算不得本色之作。这种看法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颇有意味的是,陈维崧却不顾陈师道的反对,将前人在诗词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两种看似矛盾和互不相干的特点同时吸收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在形式和内容上形成了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的二元互补关系。也就是说,他的以文为词较多地体现在形式方面,而以诗为词则较多地体现在内容方面。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作用,造成了迦陵词“纵横变化,无美不臻”(高佑@①《迦陵词序》)的独特风格。本文拟对其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及他运用这种方法的成败得失进行一番考察,以期能从理论上对这种现象作一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严格地说,以文为词其实是以文为诗的翻版。以文为诗具体地讲就是指诗歌失去了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而带有了散文的某些特征。它是韩愈为了对抗诗歌律化之后出现的程式化倾向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以文为诗并不是要使诗歌彻底摆脱诗的特征,只是在用字、句法、对仗、押韵等一系列形式问题上表现出了对律诗某些既成规则的破坏和背离。而与律诗相比,词的结构形式更为拘谨,张弛力也更小,变化更为不易,只有在用词和造句上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程式化的倾向更为严重。人们为了避免一味向“豪苏腻柳寻蓝本”的模拟因袭之弊,便不得不借用散文的技巧和手法来创作,从而使作品在形式上出现了以文为词的特征。
    在词史上,以文为词的始作俑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这和以文为诗的首倡者是唐代诗人韩愈一样,都说明了某种文体变化的未来趋势往往在其高度兴盛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辛弃疾之后以文为词的现象并未中断,特别是在南宋末期的作品中时有表现,但只是没有形成大家。只到陈维崧出现以后,这种方法才被最终推向了极致。所以蒋景祁在《陈检讨词钞序》中说:“然先生之词,则先生之真古文也。”这种结论的得出固然与词的内容有关,而形式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词和诗虽然在形式上有许多差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二者都要用意象来表达感情。可以说,意象是构成诗词作品的基本条件。按陈植锷的观点:“在这一首诗中起组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1](P19)这一点对词同样适用。在保证声律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一首词有无诗意,关键就得看意象是否能占主导地位。如果意象缺席或意象不是独立的功能单位,那么作品就可能会表现出散文的某些特征来。所以以文为词的前提就是词中的意象减少或意象不占支配地位。这样很容易导致作品背离传统的标准而向散文化方向倾斜。沈祥龙《论词随笔》曾间接地论述了意象在词中的作用:“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即主张词应借助意象——含情带意的“景”与“物”来传达“幽约怨悱”之情,而不宜多用带有散文化特征的赋的手法。这样说并不等于词要彻底拒绝非意象性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等,恰恰相反,此类句子在词中要比在律诗中反而更常见。但和以文为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在传统的词中一般只起铺垫性作用,不能代替意象来表达感情,也就是说意象在词中是独立的功能单位。沈祥龙对“借景引情”和“借物寓义”的强调体现了他对词中意象的作用的重视。辛弃疾之所以被后世讥为“词论”,[2](P503)就是因为他在有些词中排斥了意象。出于同样的理由,陈廷焯也认为:“迦陵词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发扬蹈厉而无余蕴,究属粗才”。[3](P3838)所谓“不郁”、“无余蕴”,主要便是因为陈维崧采用以文为词的手法,在词中过多地使用散文的的语法、句法和技巧,从而排斥或削弱了词中意象的作用,使其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功能,背离了词要“清空”的原则而使之流于“质实”(“清空”“质实”之说由张炎《词源》最早提出,后来成为论词的基本批评标准),这是作词的大忌,也远非词家的本色。其后果只能使作品显得一览无余,缺乏回味的余地。
    迦陵词的以文为词从总体上说主要表现在以问答的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恢复了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等四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论述。
    1.主客问答的对话形式是汉赋中常用的手法,也是叙事文学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但在以抒情为主要特色的词中,这一手法并不常见,两宋词人中只有辛弃疾等极少数人采用过。陈维崧是这一手法后来的集大成者。这既是他对词的传统形式的一种突破,也是他以文为词的主要表现之一。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词忌直说”。迦陵在词中采用对话的目的也就是为了遵守这一原则,避免由自己一路直说这一词家大忌,同时尽可能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段。但是这样的直接后果是虽然避免了由一个人陈述的单调和沉闷,却使原来本应该借助意象来表达的内容现在被化作对话的内容讲了出来。这样势必会减少词中意象的密度,不利于突出意象自身的作用,使其难以在句中产生有效的张力,无法形成紧凑、集中的诗性效果。也就是陈廷焯所说的“患在不能郁”。
    


    2楼2010-06-17 04:56
    回复
      2.以议论为词的鼻祖是辛弃疾。在稼轩词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一些议论横生的句子,所以“词论”之讥绝非空穴来风。陈维崧继稼轩之后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作品中引入议论的形式,使迦陵词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以议论为词的倾向比较明显。以议论为词虽然并不排斥意象,但词中的议论通常容易使作者放弃意象语言而转向对逻辑语言的关注,这就使词有了向散文靠近的可能。所谓向散文靠近,一是指词具备了散文的功能——可以发议论,二是指词带上了散文的语言特征——相对完整的语法关系和较强的逻辑性。当然这两条的前提是不能破坏词律这一文本的基本规范,否则作品就变成了自由诗,那样也就无所谓以文为词了。
      以议论为词对词的语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词的议论化倾向会使词中的意象大量减少,造成诗语向日常语言的回归,从而使词带上散文的某种特征。另一方面,即使作者在词中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意象,但议论的引入往往能削弱或限制这些意象功能的充分实现。因为既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议论来表现的,意象便不再是独立的功能单位,而成了议论的语言材料或辅助手段,它得服从于议论的需要,这样作品就失去了意象语言的模糊性特征,逐步向散文语言的明晰性和逻辑性靠近。在迦陵词中,议论化倾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虽然陈维崧并没有发表什么深刻的哲理,只是提出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遭遇的一些看法,但这种通过议论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做法,同样使他的作品带上了以文为词的特征。如,《满江红·怅怅词》之四:“想十载、墨池滋味,不过如此。”《满江红·汴京怀古十首》之三:“笑纷纷、青史论都讹,因成败。”《满江红·舟次丹阳感怀二首》之二:“问半生、何物误人?残编也。”《满庭芳·汴梁客舍同冯蓼庵夜坐,蓼庵出〈梁溪闺秀永愁人诗稿〉示余,凄然赋此》:“休断肠,红粉青衫,一样是飘零。”《水调歌头·立秋前一日述怀》:“将相宁有种?竖子半成名。蚍蜉切莫撼大树,听我短歌行。”《满庭芳·过辽后妆台》:“莫问完颜耶律,兴亡恨,总是荒丘。”《击梧桐·酒阑感赋》:“醉后猛然思省,人生何必定多情,且潦倒,短衣射虎,学蓝田李广”等。这些句子中不但很少使用意象,而且整个陈述过程所指涉的各种对象基本上都很完整,语法关系显得比较清晰,没有出现错位和倒置的现象。错位和倒置是诗词中意象组合的特殊方式,它常常是诗人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手段之一,如果成功地加以运用,往往能造成奇特的诗意效果。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曾认为:“老杜云:‘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郑谷云:‘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诚斋诗话》也说倒语“尤为诗家妙法”。就是因为倒置和错位能把每一个意象从它所从属的语法关系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独立自在的功能单位,以充分地发挥它的表现功能,造成一种复杂的歧义现象,从而积极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其接受的快感。但是在前面所举的这些以议论为词的例子中,由于意象遭到排斥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各句的语法关系都比较正常,即体现为“平直叙之”(《冷斋夜话》)的特点而没有倒语。这正是迦陵以文为词特点形成的一个原因。
      陈维崧的以议论为词不但表现在词中的某些句子上,有时还贯串在整首作品中。如《闺怨无闷·醉后排闷作》:
      长此安穷,定复不急,世事纷纷虎鼠。笑狐尽带铃,荷偏成柱。终日屋梁仰面,便著书、万卷谁怜汝。休自喜、当日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无补。莫相疑、徒自苦。今日一钱不值,李蔡下中,曾何足数。且作@②中快舞,更单绞、岑牟祢生鼓。戏问君得哀梨,定当蒸食与否?
      这首词除了几处用典外,几乎没有采用什么意象。作者从一起笔便展开议论,然后通篇围绕“世事纷纷虎鼠”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进行论述。如果不是为了押韵,全词的语言基本上和散文没有多少差别。这正是陈维崧以议论为词的结果。同样的例子还有如《贺新郎·奉答蘧庵先生仍次原韵》等。从这类例子中不难看出,以议论为词的现象在迦陵咏怀词和咏史词中比较多见。在这类词中,构成议论的基础是推论性的逻辑语言,它要求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保持一种合乎语法规范的逻辑限定关系,而不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样的空间组合关系。因此以议论为词通常使词中句子的指向性较强,无法形成诗歌语言惯有的歧义性和朦胧美感。加之陈维崧有时还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而把自己暴露在词中,直接用自己的声音来说话。于是读者就不是在间接地欣赏,而是被他直接地呼唤了。这和散文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议论虽然是迦陵以文为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在整个迦陵词中却不是最主要的特征。因为迦陵词中的议论虽较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要多,但在他个人的全部词作中所占的比例尚不算很大,而且多数议论还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片断的议论形式一般难以起到决定整首作品艺术风格的作用。所以与其说以议论为词导致了迦陵词以文为词的特点,不如说只使它有了向散文靠近的可能和倾向。另外迦陵词中还有些议论表现得不是很直接和很清晰,并且常和整首作品融在一起,有其特定的语境作基础。这些隐蔽的议论形式虽然不能像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可能成为迦陵以文为词的标志,但却是削弱和破坏词中意象独立性的潜在因素。一旦有了其他的形式因素与之结合,它就可能会使作品以文为词的特点十分清晰地显示出来。因此以议论为词仍然是在讨论迦陵以文为词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很值得重视。


      4楼2010-06-17 04:56
      回复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杨慎.词品·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张炎.词源.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田同元.西圃词说.词话丛编: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沈祥龙.论词随笔.词话丛编: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王又华.古今词论.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北京:三联书店,1992.
        [1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楼2010-06-17 05:00
        回复
          【作者简介】周绚隆(1969-),男,甘肃西峰人,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0705)
          【责任编辑】立华
          【外 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巳
               @②原字般下加木
               @③原字口加宏去宀
               @④原字革加堂
               @⑤原字革加答
               @⑥原字氵加穴
               @⑦原字罢去去加录
               @⑧原字罢去去加敕
               @⑨原字车加舟
               @⑩原字山(下加奇加欠)
               @(11)原字山下加金
               @(12)原字空去工加叫
               @(13)原字空去工(加倏去犬加木)
               @(14)原字酉加酃去阝
               @(15)原字酉加录
               @(16)原字倪去亻加虫
               @(17)原字车加戮去戈
               @(18)原字车加(艹下加曷)
               @(19)原字氵加日加干
               @(20)原字笔去毛下加钱
               @(21)原字土加堇
               @(22)原字跑去包加奇
               @(23)原字齿加乞
               @(24)原字土加宅
               @(25)原字日加汤去氵


          10楼2010-06-17 05:00
          回复
            楼下可能会冒出审核通过的段落,请直接无视


            11楼2010-06-17 05:00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1-22 11:06
              回复
                嗷嗷大神,求《咏铁马同云臣赋》赏析


                IP属地:广东14楼2016-03-12 14: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