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侔云寺鬼故事》
——文/苏西坡
有诗为证:
陈年旧事疑一桩,
膝下弟子问禅祥。
六道轮回孰受度,
答曰虔诚能受尝。
逢乱山寺火雷伤,
孤魂野鬼三世尝。
尝尽六道轮回累,
不解魔障梦彷徨。
二儒博学多才广,
今夜子时来造访,
请教儒贤渡劫路,
下世轮回不忧伤。
人间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十五被称之为鬼节。今天讲述短篇小说《九仙山寺》——第八章:“不昧因果”之六道轮回的“不受”与“不昧”。
六道轮回的“不受”与“不昧”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开始编纂,编纂县志的人中有两位挚友,他们分别是李林和陈光继。一位是待业九年的皇榜进士,一位是淡薄官场的堪舆名家。编纂县志之时,也算是用大脑浏览了一遍诸城的大好河山以及人文历史,有些时候还要去到现场考证一下。
在县志编纂的第二年秋天农历七月,《诸城县志·山川考》篇整理收尾阶段,《山川考篇》的主笔的正是名震城西的堪舆名家陈光继。在陈的盛邀下李林一同前往九仙山,其因,一是李林老家是在马耳山下距离九仙山不远,其二李林和时任诸城县令宫懋让都属于山左诗派,文学造诣很高。再者陈李二人私下关系很好,又都喜欢游山玩水,于是他们相约到九仙山东麓去实勘顺带游玩。
清朝时期五莲山光明寺、马耳山永隆寺的香火很旺盛,但是九仙山深处的侔云寺就没那么幸运了,几近荒废,据说在明朝时候还香火鼎盛,那时山寺主持座下弟子百余人。五莲山光明寺兴起后参与了香火相争的斗法。再之明末清初因战乱动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禅寺大殿失火,方丈因救火被熏烧而亡,众弟子也有死伤。从此寺庙萧条,到最后只留下两个看寺的和尚,其他人要么另投庙门要么云游他乡。看寺的和尚也因寺庙香火不旺盛,常常下山去化缘,导致寺庙时常无人打理,据说后来禅寺方丈神魂不散,经常在雷雨夜化作冤魂游荡于寺庙残垣断壁之间。
这天陈光继和李林路过此地,已经是傍晚时分。在九仙山内靴石村附近猎户家歇息之时,听猎户说现在是农历七月,鬼祟较多晚上尽量少进山,特别是山上的破庙,晚上更不能留人,因为这里经常有闹鬼。两人顿时兴致大发,决定想夜里去一探究竟。毕竟两人都是精挑细选参与县志编写的才子,见过一些世面,而且陈光继不但是堪舆家,对玄学捉鬼法门也知晓一二。于是两人从猎户那里借了灯笼,带上准备好的一些防身法器和酒肴,趁着夜色沿盘山道上了山,来到了几近荒废寺庙里,去寺庙偏殿的舍堂敲了半天门没有应声,应该是看守寺庙的和尚外出化缘还没有归山。于是就趁着夜色去了失过火的大殿内稍加休息。
不知不觉已到夜间申时,月光通过破窗映射到断壁大殿里,他们挂起灯笼,简单摆放了酒肴后就很有雅兴的喝酒吃肴赏月。众多神像七倒八歪的,丝毫没有减少他们两人的兴致。又过了几个时辰,酒过三巡一切安好,两人都有睡意,眼看没有什么动静,两人正在思考是下山,还是在大殿这里将就一宿的时候,时间也到了子夜时分。
突然外边狂风一阵,吹的破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时候从半掩的大门缝隙里窜进来一股子烟儿,然后化作一个穿着破袈裟的老和尚,嘴里念叨着:
谁能解我心结,不受六道轮回!
谁能解我心结,不受六道论回!
这时李、陈二人也是一阵紧张,酒也醒了一半。李林借着酒劲,拿起灯笼,大喝一声:大胆妖僧敢来吓唬我等,还不快快退去投胎转世!这一声呵斥,竟然把妖僧呵斥愣住了。这时陈光继,手里摸出了乾坤罗盘和桃木剑来助威,说道:妖孽再不退去,别怪手里法宝无情。
只见那破衫妖僧被两人的呵斥声镇住了,赶紧求饶。说到:两位儒士且勿惊慌,我没有伤害你们的意思,也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人。只是今晚亥时路过山下靴石村猎户家,隔着窗户听猎户和他媳妇说庙里来了两位胆大且一身正气的儒士。我想或许你们能解我心中疑惑,所以趁着夜色现身前来拜访。有打扰惊吓之处还望见谅。
顿时,紧张的气氛变得缓和了许多,接着陈光继问道,既然有事请教但且说来,看我们能不能办到再答应你。毕竟学过玄学之人,又逢农历鬼月,也怕类似狐妖水鬼之类假借人的善性,索要灵魂之类的非分之想。李林也随声附和到,有事尽管道来,先看我俩是否能办到。于是妖僧娓娓道来:
原来,老和尚以前是一位明朝嘉靖年间衙门里的一个小小官吏,祖籍胶州人士,因为沿海倭寇泛滥家破人亡,于是流亡诸城。后来流落到九仙山出家当了和尚。因为年轻时候家里母亲信佛,没事的时候也看过几本佛经,略懂佛理,又会写诗词文字,所以在寺庙声望高一些,最后熬过了同门师兄,当上了方丈。风光时候坐下弟子也百十人,后来五莲山光明寺被敕封后,侔云寺的香火日渐衰落,两个寺庙有时候因为香火还互相争执、怄气、斗法。
有一天,带领徒弟去九仙山东四十里的两城乡化缘讲法,因为附近的善男信女都去了五莲山光明寺求法,所以只能远处化缘。这一天在村里讲经完毕,座下一位虔诚的居士问道:大法师,像您这样潜心修禅德高望重,且又是方丈主持法师。等圆寂后是否还受六道因果轮回呢?当时我也不假思索随口回答一句:“当然不受”。
结果第二天夜里正逢秋季雷雨交加之日,大殿遭了雷击,发生火灾,众僧全力施救,自己也因救火枉送了性命。投胎转世的时候成了厉鬼,再到投胎转世的时候还是厉鬼,这样的事情已经度过三劫了。对于这样的因果轮回怎么也想不清楚,年轻时候和当官的时候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当和尚也是兢兢业业恪守佛家本分。现在成了鬼,整天郁寡欢,心中怨气越结越深,始终不能自拔。今天特来请教两位儒士,看看是否能解我心中迷惑。让我下一世轮回不要再做厉鬼,我将感激不尽。说完后连连拜谢!
这时候,李林和陈光继酒劲也全部醒了,缓过神来之后思索了片刻。然后陈光继就和李林探讨起来,陈光继对着李林说道:家父因慷慨邻居葛氏,奉还了当年买他的土地,葛氏感激涕零遂赠祖传《葛氏奇门遁甲以及风水堪舆之书》。家父随赠送于我,我就拜葛氏为师,习奇门之术。葛师临终告诫,堪舆相术虽然能调节风水,但是人心不可贪恋太多,知足常乐,否则会弄巧成拙,千万不要步你师父我葛氏的后尘呀。于是我谨遵师命,在“高官厚禄”与“家族人丁兴旺”两者上只选其一,不敢过度奢求太多。甚至师父临终之时都叮嘱我不可将其真实名讳公布于世。李林茅塞顿开,拍了拍陈光继的肩膀说,我明白了,然后仰天哈哈大笑。这一身正气之笑竟然吓得妖僧后退了半步。他顺势拿起地上的酒又干了一碗,转过身来对妖僧说道,你且看我与陈贤弟给你示范一下,看你是否能觉悟。
接着他对陈光继说道:贤弟你扮演一下那日方丈座下听经的居士,我当方丈,你复述问我一下如何?陈光继也是豪情之人,随即也端起酒一饮而尽,说听仁兄的。于是两人现场给妖僧重新演绎了三世之前的景象。陈光继面向李林,说:“大法师,像您这样潜心修禅德高望重,又是方丈主持法师,等圆寂后是否还受六道因果轮回呢?”只见李林看了一眼妖僧后,左手一抬捋了捋嘴上的短须,说道:“不昧六道轮回”。
这时李陈二人演绎完以后,一起看向妖僧,只见妖僧叩地三拜,然后瞬间化为一团白雾,飘向破殿门外,余声回传,感谢两位大德儒士,让我大彻顿悟,三世为妖的劫已了结,我要重新投胎转世为人,再行剃度之礼,再游历人间一遭,佛祖面前潜心忏悔,完成未了心愿。
李陈二人哈哈哈大笑,然后继续通宵达旦畅饮一番。据说第二日,刚公鸡打鸣,靴石村的猎户就拿着刀叉和弓箭到寺庙来寻人,结果发现两人叮咛大醉,而且嘴里还胡乱说什么妖僧的醉话。
经两个醉汉这么一闹,从此这里再也没有半夜妖怪吓人的事情发生。再后来附近山村的人也敢来了,有时候趁着留守护庙的和尚不在,拆卸破庙的木头和和石料巩固自己的院墙,再后来寺庙更加破败不堪。还好留守和尚看护一直延续到1947年砸毁寺庙。据说最早的时候有东西并列的大殿。殿侧有东西两客房,还有护法殿。这些殿堂每处都是3间,共15间。据说寺内最后一个住持是本成和尚。现在只有早年毁坏的寺庙遗址,房基。
再后来,听附近山民猎户说,五莲山光明寺,新出家了一个和尚,长的和九仙山的妖僧颇有几分像。
故事后记
李林,字西园,号野亭,鲁东南马耳山下李古庄(古名李哥庄,清属诸城,现属五莲)人,清代地方官员,山左著名才子乾隆二十二年( 1757)丁丑科会试第39名贡士,殿试二甲第24名进士。做官一生刚正不阿,最后在死在赴任之路上。
乾隆三十一年,在原籍诸城待职九年之久的李林,第一次外派做官。李林先后任职汤阴知县、祥符知县、开封府盐捕同知,以同知署卫辉知府事、署汝宁知府事等,连续任职长达15年,所到之处勤政亲民,平反囹圄,所至有声。尤其担任开封府同知期间,“檄巡河堤三年,备历劳勚”。其为政竭心尽力,为人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于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因所属确山试用知县王懋昭“庇役扰民”、“混牵捏禀”一案, 担失察之责, 贬任云南开化府同知,未到任病故,千里归葬故乡,沿途乡民泣奠不绝 。
陈光继,字绳武,号松岩,城西四十里玉皇庙牛家葛庄(现属诸城市枳沟镇玉皇社区东戈庄)人,乾隆庚辰科顺天府副贡生,候补直隶州州判。因其家父陈于夏慷慨救济邻居葛氏(诸葛丰后人),葛氏赠送《葛氏奇门遁甲与堪舆注释》,遂放弃功名潜心研究易经风水堪舆。
清道光《诸城县志》列传记载为当地有名的堪舆家,南至吴越,西至蜀,北至燕,凡名山大川皆能道其源委。乾隆二十八年修县志,作山川考。生八子,其子名讳皆以言字旁为标记,按照奇门遁甲方位居住。死后葬于皇华镇柳林村与黄沟村南(墓址尚在)。是诸城市枳沟镇玉皇村、枳沟镇东戈庄村、贾悦韩庄村、皇华柳林村、皇华黄沟村、高密五龙河等地区的陈氏先祖。
最后的牟山红河诀别
乾隆三十一年,李林上任途中经过安丘牟山西北的红河,正好遇见了挚友陈光继在进行风水堪舆,正在过河。于是促膝长谈,临别即兴做了一首诗《红河逢陈绳武》,诗云:
红河薄暮沙迷乱,
何人度马中流半。
遥知是我相招呼,
且留南岸坐斯须。
清峰吐虹光彯撆,
风胡未辨羊头铁。
昔逢君出携巾箱,
桃花浅红柳深黄。
今逢君归秋容老,
落魄寒鵰震猛脑。
旋聚旋别水之涯,
昔人所以比传沙。
瞥眼溪流盈盈隔,
驿树斜曛风策策。
此诗作者李林,收录于《知稼堂集》。这是李林第一次外派,临别正好碰上老朋友,在河对岸,表达恋恋不舍之情,但是为了国家社稷,一定要出去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岂不知这一去竟是永别。
临走之际李林让陈光继为自己的前程算了一卦,陈光继将巾箱取出,拿出笔墨写了卦词。让李林走后再打开。陈光继用侔云寺的“侔”字,再到安丘“牟山”的“牟”字,少了个单人旁测到了,李林此去为国为民,其为政竭心尽力,为人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节操。同时也怀念,两人在九仙山侔云寺里推杯换盏,酩酊大醉的真诚友谊。
卦词云:
侔云不见山,
牟山不现云。
及第九年侍,
官宦论浮尘。
野亭萃竹直,
正气燃一身。
回望马耳日,
躬身尽仁臣。
"绳武”二字由来
根据陈氏后代讲述,诸城城西陈光继陈氏一支脉,与诸城花园陈氏同宗,先祖与花园陈氏分家后最初住在小店(现在诸城市兴华路店子园),后西迁枳沟北牛家葛庄。陈光继自幼在其父陈于夏的熏陶下,淡薄名利注重传统文化与易经研究。有一天拜读了陈氏同宗的诗存,既明万历县志陈烨先生的《仅存集》后,看到陈烨先生两首描写家人诗句里用到了“绳武”二字,因此就以“绳武”二字作为自己的字(字:绳武)。又因其父为了家族大业将陈光继出嗣给了自己的大伯,在长辈的影响下,他将家族振兴大业,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从名讳“光继“,字“绳武“来看,足见其对陈氏宗族兴旺的期盼。
(明朝万历诸城县志作者陈烨先生《仅存集》诗句,怀念孙子用到"绳武"二字)
(明朝万历诸城县志作者陈烨先生《仅存集》诗句,怀念父亲用到"绳武"二字)
绳其祖武:
《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继承祖辈事业。
举列:而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敢不"绳其祖武"么?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故事整理:苏西坡
作者简介:
作者本名陈甲运(润),字木舟,号银蟾。曾用笔名:蝈蝈当子、陈默寡言、坐井观天、苏西坡、 so_ship等先后成为中国易道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诸城市非遗保护协会副监事长、诸城舜德书院执行院长、诸城爱心小屋公益慈善服务中心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对诸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
——文/苏西坡
有诗为证:
陈年旧事疑一桩,
膝下弟子问禅祥。
六道轮回孰受度,
答曰虔诚能受尝。
逢乱山寺火雷伤,
孤魂野鬼三世尝。
尝尽六道轮回累,
不解魔障梦彷徨。
二儒博学多才广,
今夜子时来造访,
请教儒贤渡劫路,
下世轮回不忧伤。
人间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十五被称之为鬼节。今天讲述短篇小说《九仙山寺》——第八章:“不昧因果”之六道轮回的“不受”与“不昧”。
六道轮回的“不受”与“不昧”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开始编纂,编纂县志的人中有两位挚友,他们分别是李林和陈光继。一位是待业九年的皇榜进士,一位是淡薄官场的堪舆名家。编纂县志之时,也算是用大脑浏览了一遍诸城的大好河山以及人文历史,有些时候还要去到现场考证一下。
在县志编纂的第二年秋天农历七月,《诸城县志·山川考》篇整理收尾阶段,《山川考篇》的主笔的正是名震城西的堪舆名家陈光继。在陈的盛邀下李林一同前往九仙山,其因,一是李林老家是在马耳山下距离九仙山不远,其二李林和时任诸城县令宫懋让都属于山左诗派,文学造诣很高。再者陈李二人私下关系很好,又都喜欢游山玩水,于是他们相约到九仙山东麓去实勘顺带游玩。
清朝时期五莲山光明寺、马耳山永隆寺的香火很旺盛,但是九仙山深处的侔云寺就没那么幸运了,几近荒废,据说在明朝时候还香火鼎盛,那时山寺主持座下弟子百余人。五莲山光明寺兴起后参与了香火相争的斗法。再之明末清初因战乱动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禅寺大殿失火,方丈因救火被熏烧而亡,众弟子也有死伤。从此寺庙萧条,到最后只留下两个看寺的和尚,其他人要么另投庙门要么云游他乡。看寺的和尚也因寺庙香火不旺盛,常常下山去化缘,导致寺庙时常无人打理,据说后来禅寺方丈神魂不散,经常在雷雨夜化作冤魂游荡于寺庙残垣断壁之间。
这天陈光继和李林路过此地,已经是傍晚时分。在九仙山内靴石村附近猎户家歇息之时,听猎户说现在是农历七月,鬼祟较多晚上尽量少进山,特别是山上的破庙,晚上更不能留人,因为这里经常有闹鬼。两人顿时兴致大发,决定想夜里去一探究竟。毕竟两人都是精挑细选参与县志编写的才子,见过一些世面,而且陈光继不但是堪舆家,对玄学捉鬼法门也知晓一二。于是两人从猎户那里借了灯笼,带上准备好的一些防身法器和酒肴,趁着夜色沿盘山道上了山,来到了几近荒废寺庙里,去寺庙偏殿的舍堂敲了半天门没有应声,应该是看守寺庙的和尚外出化缘还没有归山。于是就趁着夜色去了失过火的大殿内稍加休息。
不知不觉已到夜间申时,月光通过破窗映射到断壁大殿里,他们挂起灯笼,简单摆放了酒肴后就很有雅兴的喝酒吃肴赏月。众多神像七倒八歪的,丝毫没有减少他们两人的兴致。又过了几个时辰,酒过三巡一切安好,两人都有睡意,眼看没有什么动静,两人正在思考是下山,还是在大殿这里将就一宿的时候,时间也到了子夜时分。
突然外边狂风一阵,吹的破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时候从半掩的大门缝隙里窜进来一股子烟儿,然后化作一个穿着破袈裟的老和尚,嘴里念叨着:
谁能解我心结,不受六道轮回!
谁能解我心结,不受六道论回!
这时李、陈二人也是一阵紧张,酒也醒了一半。李林借着酒劲,拿起灯笼,大喝一声:大胆妖僧敢来吓唬我等,还不快快退去投胎转世!这一声呵斥,竟然把妖僧呵斥愣住了。这时陈光继,手里摸出了乾坤罗盘和桃木剑来助威,说道:妖孽再不退去,别怪手里法宝无情。
只见那破衫妖僧被两人的呵斥声镇住了,赶紧求饶。说到:两位儒士且勿惊慌,我没有伤害你们的意思,也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人。只是今晚亥时路过山下靴石村猎户家,隔着窗户听猎户和他媳妇说庙里来了两位胆大且一身正气的儒士。我想或许你们能解我心中疑惑,所以趁着夜色现身前来拜访。有打扰惊吓之处还望见谅。
顿时,紧张的气氛变得缓和了许多,接着陈光继问道,既然有事请教但且说来,看我们能不能办到再答应你。毕竟学过玄学之人,又逢农历鬼月,也怕类似狐妖水鬼之类假借人的善性,索要灵魂之类的非分之想。李林也随声附和到,有事尽管道来,先看我俩是否能办到。于是妖僧娓娓道来:
原来,老和尚以前是一位明朝嘉靖年间衙门里的一个小小官吏,祖籍胶州人士,因为沿海倭寇泛滥家破人亡,于是流亡诸城。后来流落到九仙山出家当了和尚。因为年轻时候家里母亲信佛,没事的时候也看过几本佛经,略懂佛理,又会写诗词文字,所以在寺庙声望高一些,最后熬过了同门师兄,当上了方丈。风光时候坐下弟子也百十人,后来五莲山光明寺被敕封后,侔云寺的香火日渐衰落,两个寺庙有时候因为香火还互相争执、怄气、斗法。
有一天,带领徒弟去九仙山东四十里的两城乡化缘讲法,因为附近的善男信女都去了五莲山光明寺求法,所以只能远处化缘。这一天在村里讲经完毕,座下一位虔诚的居士问道:大法师,像您这样潜心修禅德高望重,且又是方丈主持法师。等圆寂后是否还受六道因果轮回呢?当时我也不假思索随口回答一句:“当然不受”。
结果第二天夜里正逢秋季雷雨交加之日,大殿遭了雷击,发生火灾,众僧全力施救,自己也因救火枉送了性命。投胎转世的时候成了厉鬼,再到投胎转世的时候还是厉鬼,这样的事情已经度过三劫了。对于这样的因果轮回怎么也想不清楚,年轻时候和当官的时候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当和尚也是兢兢业业恪守佛家本分。现在成了鬼,整天郁寡欢,心中怨气越结越深,始终不能自拔。今天特来请教两位儒士,看看是否能解我心中迷惑。让我下一世轮回不要再做厉鬼,我将感激不尽。说完后连连拜谢!
这时候,李林和陈光继酒劲也全部醒了,缓过神来之后思索了片刻。然后陈光继就和李林探讨起来,陈光继对着李林说道:家父因慷慨邻居葛氏,奉还了当年买他的土地,葛氏感激涕零遂赠祖传《葛氏奇门遁甲以及风水堪舆之书》。家父随赠送于我,我就拜葛氏为师,习奇门之术。葛师临终告诫,堪舆相术虽然能调节风水,但是人心不可贪恋太多,知足常乐,否则会弄巧成拙,千万不要步你师父我葛氏的后尘呀。于是我谨遵师命,在“高官厚禄”与“家族人丁兴旺”两者上只选其一,不敢过度奢求太多。甚至师父临终之时都叮嘱我不可将其真实名讳公布于世。李林茅塞顿开,拍了拍陈光继的肩膀说,我明白了,然后仰天哈哈大笑。这一身正气之笑竟然吓得妖僧后退了半步。他顺势拿起地上的酒又干了一碗,转过身来对妖僧说道,你且看我与陈贤弟给你示范一下,看你是否能觉悟。
接着他对陈光继说道:贤弟你扮演一下那日方丈座下听经的居士,我当方丈,你复述问我一下如何?陈光继也是豪情之人,随即也端起酒一饮而尽,说听仁兄的。于是两人现场给妖僧重新演绎了三世之前的景象。陈光继面向李林,说:“大法师,像您这样潜心修禅德高望重,又是方丈主持法师,等圆寂后是否还受六道因果轮回呢?”只见李林看了一眼妖僧后,左手一抬捋了捋嘴上的短须,说道:“不昧六道轮回”。
这时李陈二人演绎完以后,一起看向妖僧,只见妖僧叩地三拜,然后瞬间化为一团白雾,飘向破殿门外,余声回传,感谢两位大德儒士,让我大彻顿悟,三世为妖的劫已了结,我要重新投胎转世为人,再行剃度之礼,再游历人间一遭,佛祖面前潜心忏悔,完成未了心愿。
李陈二人哈哈哈大笑,然后继续通宵达旦畅饮一番。据说第二日,刚公鸡打鸣,靴石村的猎户就拿着刀叉和弓箭到寺庙来寻人,结果发现两人叮咛大醉,而且嘴里还胡乱说什么妖僧的醉话。
经两个醉汉这么一闹,从此这里再也没有半夜妖怪吓人的事情发生。再后来附近山村的人也敢来了,有时候趁着留守护庙的和尚不在,拆卸破庙的木头和和石料巩固自己的院墙,再后来寺庙更加破败不堪。还好留守和尚看护一直延续到1947年砸毁寺庙。据说最早的时候有东西并列的大殿。殿侧有东西两客房,还有护法殿。这些殿堂每处都是3间,共15间。据说寺内最后一个住持是本成和尚。现在只有早年毁坏的寺庙遗址,房基。
再后来,听附近山民猎户说,五莲山光明寺,新出家了一个和尚,长的和九仙山的妖僧颇有几分像。
故事后记
李林,字西园,号野亭,鲁东南马耳山下李古庄(古名李哥庄,清属诸城,现属五莲)人,清代地方官员,山左著名才子乾隆二十二年( 1757)丁丑科会试第39名贡士,殿试二甲第24名进士。做官一生刚正不阿,最后在死在赴任之路上。
乾隆三十一年,在原籍诸城待职九年之久的李林,第一次外派做官。李林先后任职汤阴知县、祥符知县、开封府盐捕同知,以同知署卫辉知府事、署汝宁知府事等,连续任职长达15年,所到之处勤政亲民,平反囹圄,所至有声。尤其担任开封府同知期间,“檄巡河堤三年,备历劳勚”。其为政竭心尽力,为人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于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因所属确山试用知县王懋昭“庇役扰民”、“混牵捏禀”一案, 担失察之责, 贬任云南开化府同知,未到任病故,千里归葬故乡,沿途乡民泣奠不绝 。
陈光继,字绳武,号松岩,城西四十里玉皇庙牛家葛庄(现属诸城市枳沟镇玉皇社区东戈庄)人,乾隆庚辰科顺天府副贡生,候补直隶州州判。因其家父陈于夏慷慨救济邻居葛氏(诸葛丰后人),葛氏赠送《葛氏奇门遁甲与堪舆注释》,遂放弃功名潜心研究易经风水堪舆。
清道光《诸城县志》列传记载为当地有名的堪舆家,南至吴越,西至蜀,北至燕,凡名山大川皆能道其源委。乾隆二十八年修县志,作山川考。生八子,其子名讳皆以言字旁为标记,按照奇门遁甲方位居住。死后葬于皇华镇柳林村与黄沟村南(墓址尚在)。是诸城市枳沟镇玉皇村、枳沟镇东戈庄村、贾悦韩庄村、皇华柳林村、皇华黄沟村、高密五龙河等地区的陈氏先祖。
最后的牟山红河诀别
乾隆三十一年,李林上任途中经过安丘牟山西北的红河,正好遇见了挚友陈光继在进行风水堪舆,正在过河。于是促膝长谈,临别即兴做了一首诗《红河逢陈绳武》,诗云:
红河薄暮沙迷乱,
何人度马中流半。
遥知是我相招呼,
且留南岸坐斯须。
清峰吐虹光彯撆,
风胡未辨羊头铁。
昔逢君出携巾箱,
桃花浅红柳深黄。
今逢君归秋容老,
落魄寒鵰震猛脑。
旋聚旋别水之涯,
昔人所以比传沙。
瞥眼溪流盈盈隔,
驿树斜曛风策策。
此诗作者李林,收录于《知稼堂集》。这是李林第一次外派,临别正好碰上老朋友,在河对岸,表达恋恋不舍之情,但是为了国家社稷,一定要出去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岂不知这一去竟是永别。
临走之际李林让陈光继为自己的前程算了一卦,陈光继将巾箱取出,拿出笔墨写了卦词。让李林走后再打开。陈光继用侔云寺的“侔”字,再到安丘“牟山”的“牟”字,少了个单人旁测到了,李林此去为国为民,其为政竭心尽力,为人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节操。同时也怀念,两人在九仙山侔云寺里推杯换盏,酩酊大醉的真诚友谊。
卦词云:
侔云不见山,
牟山不现云。
及第九年侍,
官宦论浮尘。
野亭萃竹直,
正气燃一身。
回望马耳日,
躬身尽仁臣。
"绳武”二字由来
根据陈氏后代讲述,诸城城西陈光继陈氏一支脉,与诸城花园陈氏同宗,先祖与花园陈氏分家后最初住在小店(现在诸城市兴华路店子园),后西迁枳沟北牛家葛庄。陈光继自幼在其父陈于夏的熏陶下,淡薄名利注重传统文化与易经研究。有一天拜读了陈氏同宗的诗存,既明万历县志陈烨先生的《仅存集》后,看到陈烨先生两首描写家人诗句里用到了“绳武”二字,因此就以“绳武”二字作为自己的字(字:绳武)。又因其父为了家族大业将陈光继出嗣给了自己的大伯,在长辈的影响下,他将家族振兴大业,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从名讳“光继“,字“绳武“来看,足见其对陈氏宗族兴旺的期盼。
(明朝万历诸城县志作者陈烨先生《仅存集》诗句,怀念孙子用到"绳武"二字)
(明朝万历诸城县志作者陈烨先生《仅存集》诗句,怀念父亲用到"绳武"二字)
绳其祖武:
《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继承祖辈事业。
举列:而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敢不"绳其祖武"么?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故事整理:苏西坡
作者简介:
作者本名陈甲运(润),字木舟,号银蟾。曾用笔名:蝈蝈当子、陈默寡言、坐井观天、苏西坡、 so_ship等先后成为中国易道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诸城市非遗保护协会副监事长、诸城舜德书院执行院长、诸城爱心小屋公益慈善服务中心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对诸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