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吧 关注:10,898贴子:66,239
  • 0回复贴,共1

温室大棚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速生草本植物,近几年在任城区设施生产发展较快,设施草莓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整套温室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2012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10公顷,亩产草莓2512.6千克,亩纯收入2万元以上。以下将这一技术进行介绍。
1. 选用优良品种 温室草莓应选用品质、早熟、高产、抗性强的品种,如甜宝、红颊、甜查理和丰香等。
2. 选好生产用地 要求选择保肥保水能力强、透气性良好、土质疏松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排水畅通、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3克/千克以上的砂壤土地块。同时,栽培地周边环境要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 草莓产地环境条件ny5104-2002》的规定。
3. 培育壮苗 生产中采用营养钵假植育苗的方法。在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选取二叶一心以上的匍匐茎子苗,栽入直径10厘米或12厘米的塑料营养钵中,然后排列在苗床上,株距15厘米。栽植后浇透水,及时周必须遮阴,定时喷水以保持床土湿润。栽植10天后叶面喷施1次0.2%尿素溶液,以后每隔10天喷施1次磷钾肥。定植前十天将营养钵苗通过转钵断根,并揭去遮阴物,使苗矮壮老健。
4. 整地定植 好实行轮作,8月下旬结合整地做畦,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鸡粪1500千克、沼渣5000千克、香油饼150千克。9月中旬进行定植,定植采用大垄双行的方式,一般垄高30~40厘米,上宽50~60厘米,下宽70~80厘米,垄沟宽20厘米,株距15~18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每亩定植7000~9000株。
5. 加强田间管理
①定植后管理。移栽后1周内要早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周后给根部浇施1次稀人粪尿或1∶1沼液,覆盖地膜前再追施2~3次。
②扣棚覆膜。正常年份在11月上中旬扣棚保温,然后覆盖黑色地膜。12月上旬,当大棚内低气温降到5℃时,为不影响正常开花结果,要采用覆盖草苫、安装沼气灯、安装暖气片等措施加温、保温。
③温湿度管理。现蕾前温度保持白天26~28℃、夜间15~18℃,相对湿度75%~80%;现蕾期温度白天25~28℃、夜间8~12℃,相对湿度70%;花期温度白天22~25℃、夜间8~10℃,相对湿度60%;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温度白天20~25℃、夜间5~10℃,相对湿度75%~80%。
④肥水运筹。草莓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在果实膨大期、采收始期和采收盛期特别强,因此这几个时期要适当追肥。整个生长季节补充水分和进行追肥均通过铺设在地膜下面的软滴管进行。在顶花序现蕾时,每亩浇施沼液150千克+利倍优稀土钾锌20千克+40%黄腐酸钾20千克;在顶花序果实开始转白膨大、采收前期、采收后期,分别追施沼液和有机菌体蛋白螯合冲施肥,每亩用20千克混于水中施入,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追施1次,直到翌年5月上中旬。液肥的施用浓度以0.3%~0.4%为宜,切忌浓肥浇施,每亩标准浓度肥水量掌握在1500~2000千克之间。同时还应进行叶面施肥,在草莓现蕾后,每隔20天左右喷1遍营养液,用经过过滤的沼液添加少量磷酸二氢钾,按4成沼液、6成水配比,每次喷30千克,于11月中旬穴施入草莓植株旁。另外,每亩增施50千克二氧化碳气肥有促进草莓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
⑤补充光照。为了延长日照时数,按6米×6米规格安装沼气灯,于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每天在日落后补光3~4小时。
⑥植株植株整理原则是:既不使茎叶过密,又要保障有足够的叶片数、适宜的花茎数。主要措施有掰芽、摘叶、掰花茎、摘匍匐茎。
6. 提高坐果率
①放养蜜蜂。顶花开放时进行放蜂,每亩放蜂1~2箱。
②人工授粉。在草莓开花期间,每天中午前后用鸡毛刷子轻轻刷动花朵,刷时动作要轻要均匀。
③喷施赤霉素。在20%植株现蕾时喷及时次,隔1周喷第二次,浓度都在10毫升/千克左右,及时次略浓,第二次宜淡,喷时把喷头对准植株心叶,每株用液量5毫升。
7. 无害化防治病虫
温室草莓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主要虫害包括螨类、蚜虫、白粉虱等。
①农业防治。生产上要求使用脱毒种苗;发现病株、叶、果应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收获后深耕40厘米,借助低温、太阳紫外线等,杀死部分土传病菌;深耕后利用太阳光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
②物理防治。用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在棚室放风口处设防虫网防止蚜虫进入,或在放风口处挂银灰色地膜条驱避蚜虫。
③生物防治。扣棚后当白粉虱成虫在0.2头/株以下时,每5天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为害。
④生态防治。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将棚内空气湿度降至50%以下、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进行2~3次,可防治灰霉病。
⑤药剂防治。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隔7天喷1次,开花后停药。防治灰霉病在大棚覆膜后,初期用百菌清(一熏灵)烟熏剂防治;现蕾前用50%腐霉利、75%百菌清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幼果至采收前可用5%多抗霉素300倍液防治。另外,炭疽病在苗期初发病时用80%炭疽福美3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等喷洒防治,叶斑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防治。
防治螨类,用75%炔螨特3000倍液等杀螨剂防治,各种药剂应交叉使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3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防治白粉虱,用10%噻嗪酮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也可每亩用22%唑蚜威(灭蚜灵)烟雾剂200~300克进行熏烟防治。
8. 适期采收果实
采收在果实表面着色达到70%以上,清晨露水干后至中午或傍晚天气转凉后进行,用拇指和食指掐断果柄,将果实按大小分级摆放于容器内,采摘的果实要求果柄短、花萼无损伤、无机械损伤、无病虫为害。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浅议
摘要 茄子是大丰市普遍栽培的夏季蔬菜之一。但由于许多种植户常年单一重茬粗放种植,导致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严重发生,搞好大棚茄子根腐病的综合防治,对提高产量、控害减灾、增加菜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结了茄子根腐病的危害症状,针对茄子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茄子根腐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茄子是大丰市普遍栽培的夏季蔬菜之一,也是大棚蔬菜常见的种植品种,更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大丰市常年大棚茄子种植面积为400hm2,由于许多种植户常年单一重茬粗放种植,导致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严重发生。2009年春季以来,大丰市茄子根腐病迅速蔓延,发病率达30%~40%,严重的达60%以上,茄子减产严重,有的大棚内的茄秧全部死亡,给广大种植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搞好大棚茄子根腐病的综合防治,对提高茄子产量、增加菜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症状
大棚茄子根腐病一般在早春定植后开始发病,刚发病时,白天叶片萎蔫,早晚均可复原,反复多日后,叶片开始变黄干枯;同时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初生根或支根表皮变褐,皮层遭到破坏或腐烂,毛细根腐烂,导致养分供应不足;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萎蔫脱落,继而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根系腐烂,有土或无土栽培时均有发生,且外皮易剥落致褐色木质部外露,但根基以上的部位以及叶柄内均无病变,叶片上亦无明显病斑,植株枯萎而死。
2发病规律
茄子根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真菌侵染引起大面积死秧的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或者长达10年,成为土中的一种习居菌,是一种顽固的土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10~35℃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4℃,病菌发病湿度为85%以上。一般多在春天地温恢复后开始发病,一旦寄主的抵抗力降低,病菌即可进行危害。病菌在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带菌的粪肥,人、畜的活动及农具。当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增大时,越冬的菌丝体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者直接从根部侵入,开始为害皮层细胞,而后进入导管中,继而导致毛细根腐烂,养分供应不足,轻微时上部幼嫩叶片呈褪绿色逐渐变黄萎蔫,严重时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脱落,同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者灌溉水传播,使得病害蔓延直至流行。4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加,大棚内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以及因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盐渍化的土壤,有利于茄子根腐病的暴发和流行。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选择茬口与轮作,实行高畦垄作栽培。茄子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腐皮镰孢菌侵染植株引起,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防治该病要选择3年内未种过茄子的砂壤土,前茬为百合科作物,或者与十字花科蔬菜、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同时,采用高畦垄作栽培,移栽前平整土地,地膜覆盖移栽。高畦栽培可避免灌溉后根部长期浸泡在水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力。株行距40cm×40cm,周边沟、垄沟深不低于40cm,及时排除棚内积水,避免土壤过湿。另外,苗期发病要及时进行根部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二是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可减轻发病。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农家堆肥(鸡粪或猪牛羊粪100kg加柴草肥10kg)加生石灰2kg进行充分地混合,然后按每株茄子2kg的用量进行施肥,将混合好的肥料均匀围施在茄子根部。农家粪肥在使用前必须晾干、消毒,充分利用太阳光杀菌消毒的作用,杀死农家粪肥中的有害病菌。三是尽量不要在阴雨天气浇水。防止雨天湿度大,造成根腐病菌的传播。如果实在太旱,尽量选择有2~3d晴天的上午进行浇水,并且在浇水前2~3d前用多菌灵、恶霉灵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灌药时添加含甲壳素类物质的药剂。杀菌剂起防止病原菌复发的作用,含甲壳素药剂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作物健壮生长的作用,这样能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另外,浇水时尽量采用小水,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情况,浇水后当天下午将干草木灰撒到温室内,以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降低作物发病率。
3.2
化学防治
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kg拌细土30~40kg制成的药土在定植前均匀撒入定植穴中。病死棵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用生石灰深埋,同时死棵拔苗后在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常用的灌根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氯溴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加全质性营养液肥,或硫酸铜2 000倍液灌根,一般灌药液为200~300ml/株,每7~10d灌1次,连续灌2~3次。或者用90%敌克松粉剂500~1 000倍液灌根,250~500g/株,或者用克菌5ml对水15kg混匀灌根,250~500g/株,交替灌根有特效。敌克松药液要随配随用,避免日光照射引起光解。


1楼2022-07-27 08: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