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吧 关注:58,454贴子:549,895
  • 2回复贴,共1

点评电视剧长歌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时期曹爽在司马懿发动高陵平之变后拥有曹魏皇族势力的支持和魏国一大半军权【曹魏军中虽有不少司马懿旧部可能起事呼应司马懿,但曹爽多年在军中的操作控制多半曹魏军事力量当无问题】,且魏帝和他在一起,在那样情况下却向司马懿投降,沦为后世笑柄。曹爽怕牺牲,结果他牺牲的更多。且连累了曹爽家族和支持他的人。
蜀国末帝刘禅在都城内有10多万军力且粮草充足,姜维正设法带军来援情况下降魏。其实刘禅降魏之后在司马师面前装“乐不思蜀”是为保全其身的聪明之举。但其不战而降就另人无语叹息。你说你若是战败无奈而降,或能被人理解。但他不战而降,把刘备奋斗一生营造的东西拱手而降,就使人叹息了。
那么,李长歌不战就自动放弃了报李世民血洗其亲人和东宫之恨,对她个人和东宫旧部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吧。
其实想报东宫之恨需得有苏秦这般人物相助方有可能成功,单靠李长歌一人肯定不行。但李长歌没这样的能人相助。李长歌即使有苏秦这般能人相助,苏秦一个人也不够,还需得有一些得力助手方可。
而且这李长歌父亲的东宫旧部合纵联盟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因为李世民不会给东宫旧部太多时间【应该就10多天到1个月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在李世民一系列瓦解和整顿下,东宫旧部就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李世民叫板了。
李长歌在不断成长是个事实。
但李长歌身为长在深宫女娃,缺乏实践经验和战略眼光也是事实。
所以靠李长歌个人去完成报东宫之恨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李长歌在出长安后,在她之后一系列拙劣的操作下,实际上她在一步步失去报其东宫之恨的时机。
若是苏秦来操作联盟东宫旧部之事情,当会如此:
先充分了解太子李建成旧部距离长安远近、所部各统帅支持东宫立场的坚定程度以及军事统率能力。合纵联盟的最先几站当选距离长安较近的东宫各部,因为距离近进军更快。
综合上述衡量,泾州按现在地理距离来算,距离长安就几百公里,如若起兵,对李世民的政权威胁最大。而罗艺是常胜将军,率军能力较强,对李长歌父亲东宫较忠义。第一站当选泾阳罗艺此为上策,一去几乎必成。然后联络其它距离长安较近的东宫各部,包括东宫旧部为班底京郊大营。那样就可以形成对李世民所在的京城合围之势。幽州远在当今的河北,所以当是合纵联盟的最后几站之一。在去幽州之前,先和其它距离长安较近的罗艺等东宫的旧部以书面形式做成一个盟约协议书,落有各部将军或都督的签名盖印。到幽州的时候,是把这样一份盟约协议书而不是一份假教令放在庐江王李瑗的面前,李瑗就没有理由会拒绝不接受。因为这给了李瑗前景和希望,以幽州的形势对李瑗来说这是其最佳选择。试问李瑗还有其它的选择吗?难道他会更愿意放弃王爵且背着骂名去当可汗的走狗指望着可汗的心情而偶尔赏他几根骨头?
李瑗是坚决不愿投靠李世民的。那样李世民的军队没多久就会和李瑗的幽州军队开战。李瑗显然无法相抗。所以李瑗会寻求和阿诗勒部结盟【不是献城投降】,以期获得阿诗勒人相助。而当这个东宫盟约书放在他面前时候,实际上就是给了李瑗第三条路——那就是在起兵自立基础上,有了这个东宫军政联盟,他或罗艺都不再是孤军了【就可以发挥其军事才能】,这个联盟是有实力可以和李世民叫板的,他可以和阿诗勒部订立军事结盟和和平之约获得阿诗勒人军备援助和后方稳固,但他无需过多地依附于阿诗勒部,不像漠北国那样受阿诗勒人的控制。
更大的关键是如若那样李瑗以其李唐庐江王的身份极有可能被推举为东宫联盟的盟约长就是首领和统帅。如果战事能够逼李世民退位,那么他李瑗坐上那个位置的可能也不小。
这么一来,李瑗自当欣然接受并很快起兵,而且不会拖延。为啥?因为幽州离京城相对较远。他担心就近的泾阳的罗艺拿了大功劳啊。他若起兵慢那就来不及抢功劳了。没功劳他咋当联盟首领。若军功少,即使能够逼李世民退位。他想坐那个位置就很难。
所以李瑗就会迅速起兵呼应,这样整个东宫军政联盟就缔结成了,一边以太子之玺继续召集东宫旧部,同时自然明确时间相继和李世民开战了。虽然李世民仍有不小的优势,胜负结果难料。但至少有和李世民叫板大战的实力。隋末多路义军,很多败于李世民。所以虽然难彻底击败李世民,但在中原北方到北境一带建立一个李唐东宫军政割据势力是有可能的。
对待阿诗勒部,在边境大力防御住阿诗勒部的入侵的同时,可以和阿诗勒部缔结和平盟约,如此在北境后方得到稳固同时就可调集军事力量和李世民开战。这属于李唐皇室内部不同皇族军政集团之间的权力、利益之争,和阿诗勒部是和平缔约和军事结盟性质,并非叛李唐或违背国家民族大义投靠敌邦【这在世界、中国军事历史上屡见不鲜】。且因李世民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挑起争端,所以在法理上是可行的。同时而阿诗勒人对此乐见其成。因为这相当于在阿诗勒部和李唐之间成立了一个军事缓冲地带,而且在名义上是阿诗勒部藩属盟友,战略上很有利。
所以,那样长歌虽然最终未必能完全实现她的折著之誓而报东宫罹难之恨,但至少她努力了,也联合东宫旧部一起战斗过,她就不遗憾了。
所以,不同的操作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李长歌的操作不当而且耽误时机,首先其选择联盟先后顺序不对,应该是先近后远地选择东宫旧部联盟,先到泾阳,应在有了足够分量联盟协议书之后最后几站才去幽州说服李瑗结盟胜算就大得多。
但长歌…。事实上剧中在李长歌离开幽州之后,随着东宫旧部逐一投降或被灭【有向李唐投降或被李唐所灭,也有向阿诗勒部投降或被阿诗勒部所灭】,东宫势力已大部被瓦解了。其实这时东宫各部向李世民叫板的时机已失。而当李长歌离开朔州城的时候,李长歌想雪其东宫罹难之恨可以说是已不可能了。之后她即使有雪恨之心也无雪恨之力了。最终只能放弃她的报东宫之恨的折著之誓了。
实际上,李长歌其父亲的东宫旧部如若不迅速形成结盟形成联合力量,凭其东宫旧部的任何一部力量都难以和李世民叫板。
所以,罗艺兵败,杀身成仁。
所以,李瑗被李世民逼的还没起兵就被灭。
所以,永宁郡主李长歌只能选择忘掉她的折著之誓,而以称颂大唐盛世而剧终。
以国、民之大爱和民族大义为先,这个主题当然很好、很具有正能量
但对李长歌个人而言,不战而弃东宫折著之恨,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了。
记得东汉末年,多路诸侯结盟讨伐董卓,虽没成功但却奠定了诸侯争霸局面,为后面三国鼎立奠定基础。不排除这个新建东宫联盟内部可能出现因利益而纷争的现象。所以这就是李长歌该去做的事了。李长歌虽是郡主,但因其是女流不可能继承其父亲的东宫之位,而且她也志不在权位。长歌的目的只是雪东宫之恨。那么协调东宫各部内部团结,做好她这个外交联络官就是她的主要之事了。她的郡主身份自然使她很适合担当此任。至于是李瑗还是谁当联盟首领,这个是东宫各部内部协商之事了。
这里讲一下李瑗:
电视剧镜头切换很快,拍出来的李瑗给观众的感觉李瑗是一个既无战略眼光且无情义之人,似乎其一出场就是一个坏人形象。但这实际上这里面有观众对李瑗的误解。
李瑗身为庐江王,具有王爵身份。在李世民宣布大赦东宫旧部之后,如果李瑗选择投靠李世民。虽可能不再是幽州的都督。但保住其官爵当无问题。可保其后半生荣华富贵也不是问题。而且因为李建成的东宫已灭。他这么做算不上是不够忠义。识时务而已。
但是李瑗“别地的将领都赶着上表为贺、入京述职的,咱的这位都督闭门不出已足足已有7天了,而且谁的面子都不给”。在这7天里李瑗当是在都督府中权衡形势。其实摆在李瑗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投靠李世民,可保其后半生官位王爵之位和享有荣华富贵。二是选择不投靠李世民,但这就意味着必和李世民兵戎相见。李世民不会给他很多时间【事实上李世民已经遣使请他入京述职了,正如阿隼所言他若去就不可能再做幽州都督了】。选择前者很容易,但是选择后者就是一条艰辛之路。以幽州军备实力李瑗明白无法和掌握大唐军力李世民相抗衡。如果和李世民直接开战,兵败被灭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李瑗没有和李长歌站在一个战线立场的主要原因,假教令非关键。李长歌的想法是想李瑗直接起兵杀向京师,那不等于叫李瑗更快被灭吗】。以罗艺的骁勇善战尚且短时间内战败。李瑗自认为其军事才能或者军备在罗艺和泾阳之上吗?李瑗宁可放弃前者的官位王爵之位和轻易可以保住的荣华而走后面起兵自立的艰难之路也坚决不愿意投靠李世民,这是李瑗在都督府里那么多天深思熟虑的决定。这已足够能够说明李瑗对李长歌父亲东宫有情义了,既有如此情义,他李瑗怎么会不想对李长歌给以长辈的爱护呢。因为和李世民和东宫有大政治利益之争不同,李瑗和李长歌父亲确是同一利益集团且相交甚好【李长歌亲口和阿窦所述】,李长歌和李瑗之所以产生猜疑、不信任甚至敌对一大半是因为长歌自己的不当操作所致。
所以说庐江王李瑗可以比起李世民来可以对长歌有更真切的长辈的好,李瑗对李长歌之本可以有也想有真正关爱,“永宁,你是小永宁”,剧里李瑗的眼里满是关怀之意。李瑗除了想要太子之玉玺外,他和李长歌之间并不涉及任何利益之争。李瑗和其父亲极为交好,属于东宫阵营,立场坚定,宁可起兵自立甚至投靠外邦也不愿意为保官位而投靠李世民,且是长歌堂叔,他有什么理由不对长歌好呢,怎么会对长歌并戈相向。叔侄俩闹到猜疑甚至敌对。李长歌的不当操作难道不是主因吗?先是假教令,明明身揣太子玉玺却不愿拿出来,不愿在都督府内居住,这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当然正确操作是本应先获得罗艺等京师就近东宫旧部合纵盟约协议书之后才到李瑗所在的幽州都督府上才更合适,这样就有很大说服李瑗起兵的把握。在盟约协议书上要公开太子玉玺的用法——只有盟约长或者盟约首领统帅才可使用太子玉玺,李长歌身为太子之女以郡主身份对太子玉玺具体使用有监管责任。太子玉玺可以放在盟约长或联盟首领那里,方便及时使用和号召东宫旧部,但在用印之时最好得到玉玺监管者她李长歌确认,可以口头或书面印章确认。
在如果使用太子玉玺这方面要在盟约协议书上注明,当然李长歌不是苏秦,所以她也想不到也更做不到这些。既然没有盟约协议书,那么想说服李瑗几率就不大【而想用假教令既可笑且影响了她的诚信,但这并不是说服李瑗的问题的关键】。那么她有太子玉玺之事可以先不对李瑗说。如果要说就要说地明明白白直接告诉李瑗,东宫旧部联盟的盟约长或者首领统帅才可使用该印。太子玉玺另放在可靠之处,谁当了这个抗击李世民东宫军政联盟首领,自然就给谁用。要和李瑗明明白白地说,不要隐隐藏藏的。那样就不会产生她和李瑗之间的猜疑,李瑗对这事也自然就不多问了。
李长歌虽然缺乏足够准备就贸然拿着太子玉玺来到幽州找李瑗相助,上文已讲她到幽州之前应该先要有东宫旧部罗艺等人集体盖印的盟约协议书,这样说服李瑗才有胜算【剧情里李瑗搜罗铁矿石既想起兵自立,又深知其军备后继乏力,所以想得到阿诗勒部的支持,其实是很有可能说服李瑗的,或者说李瑗其实是很有可能说服的】,否则想说服李瑗就较难。但即便如此,你李长歌既然已经去了幽州,想叫李瑗牵头,那不就是想叫李瑗做起兵首领吗?你应该拿出足够诚意来,就是把太子玉玺交给李瑗使用不是更有利于李瑗号召东宫旧部和李世民对抗吗,她虽然是郡主,但太子玉玺放在她一个女娃身上能有多大用处呢,总比她把印还给李世民要更有用吧。她把太子玉玺交给李瑗,给罗艺或给太子任何一位旧部将领都比轻易地把它还给李世民更有作用吧【沈都尉对李长歌讲手里仅有印或符没用也调动不了什么的意思是指如果你违背国家民族大义或做不利于国民之事,那么即使你有啥印也没用。但并不是说兵符或太子玉玺就真的没用。兵符或太子玉玺怎么可能没用呢?否则李世民怎么会不惜代价想找到太子之玺?如果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兵符就可调动千军万马。如果合纵组建东宫军政联盟,那么这个太子玉玺就能够发挥联盟团结各部的大作用。怎么会没用呢?长歌居然就那么还给李世民了!长歌毕竟是长年在宫中的年轻女娃,她没有什么军政实践和足够见识,不懂个中道理。长歌想问题太简单了些】。
所以李长歌既然没有准备就到幽州找李瑗请其发兵,就是在赌李瑗把赌注押在了李瑗身上,但你李长歌却并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盟约书之类的东西去说服李瑗起兵。那么把太子玉玺交给李瑗既表示诚意同时也能够叫李瑗有了更大信心。你既然赌李瑗叫其出头领兵,那你当然就应该把太子之玺给他好方便李瑗召集太子旧部呀,这也是为了能够说服李瑗,否则你凭什么说服李瑗?叫李瑗直接起兵攻打京城就是加快李瑗兵败被灭,李瑗虽是你长歌的堂叔,但在军政大事上那般的形势,李瑗怎么可能愿意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呢。所以说假教令虽然拙劣且影响她的诚信但这并不是难说服李瑗的关键原因【李长歌和太子玉玺本身就是最有号召力的人和物,何须用假教令?有了她长歌的郡主身份和太子玉玺,召集东宫旧部用一纸檄文就够了吧】,而是李长歌的提议是不具备可操作的方案。长歌的提议只会加快李瑗的被灭。说到底,长歌手里不具备足够的说服李瑗的筹码【所以说要先有罗艺等所盖印而立的盟约书方可,幽州是联盟最后几站才去】。在这种形势下,把太子玉玺给李瑗其实是唯一也是最大的有可能说服李瑗起兵的有用之物。把太子之玺给李瑗用【她长歌可以提出对用印监管这是可以的合理建议】,即表示诚意又没有了猜疑,而且太子之玺也能够物尽其用。要知道李瑗的庐江王身份加上有了这个太子之玺就能够方便召集东宫旧部了。而且以他的身份和率先带头起兵,他显然是当仁不让的叫板李世民的东宫军政联盟的首领的最适合的人选。而且如果能够逼的李世民退位。他也很有希望坐上那个位置。所以李瑗就会心动就很可能出兵。放心,李瑗不会把太子之玺交给阿诗勒部的,但凡李瑗没到向阿诗勒人投降献城的那一步,李瑗就不可能把太子之玺和李长歌交给阿诗勒部。太子之玺给阿诗勒部只有示威李唐的象征意义,而无实际用途。太子之玺放到想他李瑗这样的东宫旧部手里才能够发挥出足够更大作用。其实李瑗所想的是以幽州之地和阿诗勒部结成军政联盟,当然实力对比在名义上肯定是做为阿诗勒部的藩属或附属国【李世民也曾向突厥人以属国相称以结盟稳固后方】才可以得到阿诗勒人的武器、战马的相助和扶持,他就有了后援,在暂时没有其它东宫旧部军政支持下,他也有了底气和李世民一战。这从性质上属于结盟的性质,而不是献城的叛国的性质。献城是王君廓个人的想法。需要明白一点,王君廓的想法其实和李瑗想法并不相同。王君廓在其中浑水摸鱼为了其个人之私利,此人无忠义观和大唐民族大义观。只为其个人利益做打算。李瑗想要太子之玺是为了方便召集东宫旧部,起兵自立。和阿诗勒部只是结盟,而非投降。想献幽州城投降阿诗勒部的人是王君廓。但王君廓想拿太子之玺是为了向阿诗勒部献城投降时把这太子之玺和长歌郡主一并给阿诗勒人邀功。所以王君廓虽然可以和李瑗合作演戏想在长歌身上拿到太子之玺,但二人拿太子玉玺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所以后来王君廓为了自保竟然杀了李瑗就不是难理解的事了。所以观众不应把李瑗脸谱化的描黑。
纠正不少电视剧观众弹幕内容:
李长歌代表的不仅是她的小我的家,而是其父亲所代表的东宫背后支持东宫的军政势力。她所想要联盟的东宫势力和李世民的对抗在属于李唐皇族内部不同军政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甚至战争。属于内战兴致,不是谋反或叛国的兴致。若说名正言顺,长歌之父李长歌是皇帝御封的太子储君,在名义上肯定是东宫才是名正言顺的。且是李世民率先发动玄武门政变夺权挑起严重纷争。东宫各部所做更多属于奋力抗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血洗东宫,历来是史家非议他的最主要之处。不错李世民证明了他是一个明君。历史当由后人评说,李世民是明君这点,后世已给了他足够多的赞誉。他和魏征的故事,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史以人为镜之说都是后世之人津津乐道谈资。所以后世之人尊称其为唐太宗。这不多表。历史虽然属于胜者,但若因为其是明君就美化粉饰李世民所发动的血腥、丑陋的玄武门之变那就成差评了。谁能说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就不可能创立一个太平盛世?根据史书记载,李建成军功虽不如李世民,但其各方面能力算是挺强的。而且他的军功也很大。其实李元吉的军功也不小。如若有人看过翁美玲,汤振业,苗侨伟早年所扮演的香港电视剧《玄武门之变》,该片里就玄武门之变的演绎相对接近历史真相。
李建成已是太子拥有了李唐储君之位,他只需不犯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李建成无需也没有足够的动机理由冒险发动政变。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看了那么多的历史剧的观众,相信很容易懂得这个道理。太子之位宣布,夺嫡之争实际已大局已定或者说已告结束。既然已告结束,那么再想改变大局只能靠政变了。观众应该不难猜出哪个人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人。李建成是嫡长子本就无需去争太子之位,只要他不是太差或不犯大错,储君之位就是他的。他需要去争什么?他需要去发动政变才可以得到太子之位吗?谁需要?答案不言自明。这为李唐后代皇权之争开了个坏先例。所以唐太宗后,整个李唐皇朝皇族为皇权发动的政变次数较多,在整个中国封建君主制历史中的国运超过百年皇朝里都算是较多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政变多为权臣篡国,李唐则是皇族政变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李唐帝国皇朝的国运。李唐盛世历经唐太宗、高宗、武后、玄宗中前期,自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后,李唐国力就开始转衰了。
电视剧弹幕里多有配合剧情到后面还在讲二叔对长歌是真的好,这个好想想其实可笑。什么是好,这个好的意义在哪里。在没有皇权利益之争的时候,李世民对长歌这个侄女可以很好。但是在血腥丑陋中国封建宫廷,一旦发生皇权之争之后,亲情被泯灭。还有什么好可讲?当李世民杀光了李长歌的家人之后,还能站在李长歌的面前说什么对她的好吗?当李长歌面对杀光她亲人的李世民时还能接受这个二叔对她的好吗?很多观众弹幕似乎是对这种好的极大的讽刺吗?李长歌已经无法再居住在京城了,因为京城会使她想起东宫罹难之恨。“纵然是你李长歌,你还能愿意去长安吗”。奕成公主自焚前的话铿锵有声。
在人性亲情泯灭的封建皇权之争发生之后,再谈论什么李世民对李长歌的关爱或好已毫无意义,而是莫大讽刺了。如长歌非女流之身,李世民可能不杀她吗?谈啥好!所以剧的结尾万户百姓该谢唐太宗给李唐百姓带来的太平盛世。但长歌就不必对其言谢字了。
顺便提一下,在东宫事变之后,其实她已不可能选择居住生活在京城了。
所以她和阿隼之情既是缘分使然,嫁到塞外又何尝不是她这个落难郡主在婚姻上的最佳选择。鹰歌相伴草原,二人遂成眷属。
阿诗勒人在开讨论军事大事的会议时,守在帐外有亲卫,非相关之人是不太可能靠近的。帐外偷听的几率比百分之一低。但阿诗勒大可汗军事会议多有叫李长歌偷听到,这或许算是一个小bug了。李长歌多年在阿诗勒鹰师,能够听懂阿诗勒语这个可能。
不想恭维阿诗勒隼的人设:
阿诗勒隼在剧中的人设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是在给其减分。
阿诗勒隼和李长歌情缘是个传奇,他在爱护所爱女人方面很给力。这是可宣扬之点
但如果说奕成公主是搅乱草原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阿诗勒隼在阿诗勒部分裂而衰落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阿诗勒隼眼里似乎只爱他自己和他的鹰师以及他所钟爱的女人——李长歌,对其养母和养父大可汗更多的是感恩之情。
但是阿诗勒隼对阿诗勒部的其它人【包括其它军队或部落士兵】似乎不放在心上也没在意过。阿诗勒隼只要他觉的需要他可以射杀其它部落的人如同草芥一般。可以为了他所爱的女人消极怠战甚至不太顾及阿诗勒部利益。为了私情明知李长歌是阿诗勒部的定时炸弹,但仍纵容她对其在阿诗勒部做对阿诗勒部不利的送情报的事。就李长歌的立场,她虽成了阿诗勒鹰师的小军师,但她首先是李唐郡主且被迫留在阿诗勒鹰师部,她身在阿诗勒部心在李唐无可厚非,她向阿诗勒隼出的和阿诗勒王庭或其它阿诗勒军团分裂的建议也不为过。她要求阿诗勒隼尽量不做不利于王庭的事实际上是在撺掇阿诗勒隼与阿诗勒部分裂,想促成阿诗勒隼鹰师投向李唐或和李唐结盟。李长歌是李唐人士,她这么做有错吗?当然不算错。她的这个人设没问题。
但阿诗勒隼为了女人似乎已渐渐忘了他的身份。而那些可能导致阿诗勒部分裂的设想他却实施了不少。阿诗勒隼就其所在部落来说,显然不是爱国的典范。看看他做了啥:
阿诗勒部后来几次重大战事出问题都和李长歌在里面起作用有关【包括刺杀李世民失败直接导致可汗和阿诗勒部在战事上损失重大和在战略上处于被动】,而这都和阿诗勒隼因为私情对李长歌的睁只眼闭只眼的刻意袒护有关。阿诗勒隼的人设从此变成了只为私情而忘其自己邦国利益之人。身为阿诗勒鹰部特勤却充当李长歌护卫代表漠北部落前往李唐京都长安进行为了对付阿诗勒部而的结盟,这是阿诗勒隼做为一个阿诗勒部的重要军团统帅该有的行径吗?李长歌代表漠北结盟没问题,她是李唐人,促成李唐和大漠各部结盟行的是有利李唐之事。但他阿诗勒隼做的是啥事?说他叛国【背叛阿诗勒部】都不为过。更为离谱的是他竟然和漠北合谋,直接把本国同族的熊师的阿诗勒兄弟推入火坑,并亲自上阵解决熊师首领土喀设。阿诗勒隼的这个行为使人吃惊。如果说阿诗勒部的涉尔和土喀设喜欢内斗。但阿诗勒隼在内斗方面可以说尤甚——有过之而无不及。涉尔和土喀设只是搞些小动作和耍些心眼,并不直接损害阿诗勒部利益。而阿诗勒隼却是直接和本部落的人兵戎相向或直接不顾阿诗勒部的利益:阿诗勒隼过去直接向唐军示警使得涉尔丢弃幽州府库车辆——这是为了内斗直接损害阿诗勒部利益的行为。印象中涉尔、土喀设的内斗只是针对阿诗勒隼和其鹰师,却不至于做直接损害阿诗勒部利益行为。阿诗勒隼后面更是直接设谋一手把熊师覆灭,想问阿诗勒隼,熊师的士兵难道不是他的阿诗勒部弟兄吗,没有阿诗勒部王庭牙帐的任何诏书或下令,这种直接消灭本国其它部队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阿诗勒隼的行为已经和奕成整乱草原和阿诗勒部的行为相差不远了。只是一个是为了隋朝复国,一个却仅是为了女人。那么可以说,阿诗勒隼的格局远不如李长歌,也不如奕成。因为他连自己的国家和国民【除了鹰师和对其有恩之人之外】都谈不上有多爱。阿诗勒隼如其自己所说,他确实不是阿诗勒部族之人,但他在阿诗勒部长大,是阿诗勒部养育了他并给他这个孤儿本领和统帅鹰师权力。他虽有能力但却为了私情可以不顾阿诗勒部的利益。阿诗勒隼的眼里只有他和他的鹰师和他所爱的女人,感恩的只有养父大可汗和其养母。想问:他爱阿诗勒部吗?在他的心里有国家利益为先的大原则和大前提吗?所以在长安的各部联盟会上,奕成出言讥讽“郡主管教侍卫管教的真不错啊”,言下之意是阿隼为了长歌这个郡主、为了女人已经忘记了他是阿诗勒部特勤的身份。
前有奕成为隋,后有阿诗勒隼为李唐女人,阿诗勒部后来分裂和衰亡就不奇怪了。历史上李世民的李唐确实和东突厥结盟【渭水之盟,双方重立盟约,李世民用大批府库之银送可汗。没有出现剧中编的刺杀事件。可汗就退兵了】,几年后李世民遣唐军重创东突厥使其灭国。东突厥余部被迫西迁至西域中东地区【影射小可汗涉尔率狼师余部西迁】,李唐北境突厥王国因内部分裂【突厥国的分裂李唐起了不小的作用】而被李唐逐个击破瓦解而由此变衰落。所以说阿诗勒隼为阿诗勒部的内部分裂衰落同样起了不小的作用。这样的阿诗勒隼显然不是爱国的典范。
涉尔的人设:涉尔不具备一个小可汗的见识,涉尔在电视剧前面剧集里是为了在阿诗勒部的声望和面子喜欢搞小动作的好胜小伙。阿隼养母因涉尔所为而死,可能致使其有歉意,这成了涉尔在剧中性情变化的转折点。之后涉尔有了仁心,多次有意无意地暗中帮了长歌和阿隼或违背甚至破坏奕成计划。涉尔犹如成了长歌和阿隼在阿诗勒部的内应,成了奕成实现计划的搅屎棍。
整体来讲,涉尔面相英俊大有草原贵族之风。但他缺乏一个可汗继承候选者的风范见识。另外涉尔缺乏振兴草原的战略意识和真知灼见。就是说,他还没那个能耐管理草原,他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小可汗。
有必要向夏达的《长歌行》漫画致敬。
但在微博上黑女主角是不必要的。
俱往矣,不管是李唐之初丑陋政变的破事。还是扫平群雄一统中原以及与北境草原之王之间纵横拓阖的往事,都已成历史了。江山依旧在,明月非李唐,不必多评说。


IP属地:云南1楼2022-07-21 02:11回复
    还是喜欢长歌 虽然她可能没有雄才大略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4-27 11:49
    回复
      电视剧已经拍得够神了,几次拯救大唐帝国,多次挫败敌方阴谋,这哪是一般女流公主能做到


      IP属地:广东3楼2024-06-03 1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