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蝾螈吧 关注:304贴子:3,446
  • 3回复贴,共1

人工繁育饲养个体与原生个体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尾目物种在人工繁殖和饲养的个体,与自然界原生生长的个体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两者生长的个体差异,极有可能是在食物、生长温度方面导致。
野外有尾目蝌蚪在生长时主要以水里的各种生物为食物,包含双翅目、异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的钩虾、有尾目物种同类等生物,这些生物的蛋白质占比要比人工饲养下的常用食物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的蛋白质占比要大。野外的各种昆虫等生物分别有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滤食性和多种食性都具有,昆虫富有各种营养元素,而人工饲养条件用于给有尾目物种喂食的生物一般不做喂养不汲取营养。野外这些昆虫等生物除了会吃昆虫、植物以外,也会捕食蝌蚪、小鱼。其实水中的昆虫也影响了有尾目物种数量的发展,野外水生昆虫的数量非常多,有尾目物种蝌蚪会被龙虱、部分蝽物种等生物捕食。
野外温度和水温要比人工饲养的温度低,北极熊要比所有的其他熊体型更大,另外同种物种,极地地区和深海低温地区的生物要比浅海地区的生物体型更巨大,低温地区人比高温地区人更高大,普遍北方人比南方人要高。
因此,很可能是这两种生长因素导致人工饲养和野外自然生长的有尾物种个体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蝌蚪体型、蝌蚪成长至上岸过程的时间、体色、上岸个体体型上因两种生长方式有所区别。另外,人工饲养,缺少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但是却可以以人为调整的方式来筛选出更适合我们自己饲养方式的个体,扛不住我们饲养方式(例如以高出原生地区的温度饲养、以整体环境偏水域的环境进行饲养)的个体,会淘汰掉。
曾有实验,大缸里的未被发现而没有捞出来的蝌蚪,要比单独分开小环境下饲养的蝌蚪长得要更快更大。或许生长环境的大小也影响着有尾目物种的生长速度。
应该也有人有过没发现成体螈的鱼缸里的蝌蚪,没有捞出,于是蝌蚪和鱼和虾和成体螈一起饲养的经历吧,希望能来讨论一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7-14 14:45回复
    环境大小,这个有点感觉,在小环境养的蝌蚪我感觉是比较慢🤔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7-14 21:49
    回复
      关于大缸蝌蚪长的快,应该可以借鉴大小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05 14: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