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艺术是符合于中国传统的中正平和的审美观,体现出线性的艺术规范和圆融的意味形式,梅氏对京剧艺术的不懈追求的背后是道家的艺术精神,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这一理念恰指出了传统艺术发展的一条道路,那就是要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京剧梅派艺术本身的传承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范例。
一 、线性的艺术规范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个戏剧种类,从其艺术形式的构成来说,它有着自身的一整套艺术符号体系。概而言之,中国戏曲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的特质就是一种线的艺术。“这种‘线的艺术’乃是理性抽象之物”。⑵这种线性的艺术规范的感性认识,其实就是一种理性抽象的产物。戏曲,无论是剧情构造还是舞台表现,无疑都需要经过相应的技术和技巧的加工处理,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符号和表现手段,以有效的构造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整体。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仔细而真切的观察,以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感受力,敏锐地捕捉和抓取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其作艺术的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在写意化的原则下升华凝练为具有舞蹈雕塑美和指示表意性的身段,我们将其称为程式。程式作为戏曲的艺术符号和表现手段诸如水袖、翎子、台步、眼神、云手、山膀等,在演员据不同的人物情绪和各异的人物性格,创造性和艺术化的作排列组合,来展开情节、叙述事实和鼓荡情绪。综上所述,线性的艺术规范就是这一系列的程式运用,也就是无论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外在形式,还是观众在内心中的审美感受,都给人一种内在的线性的发展过程和传达效果。
到上个世纪的前半叶,京剧在演员的声腔表现和表演身段、伴奏的音乐、舞台上的经营位置、艺术的传承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京剧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剧种,并且步入了鼎盛的阶段。特别是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的出现,使这一阶段成为京剧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在这一时期梅兰芳享名最盛,梅氏在艺术上的探索始终走在同时代其他艺人的前面。不管是他上演的传统老戏还是新编剧目,无不符合线性的艺术规范。那么,具体地说,中国戏曲的情节结构总体上都为线性的排列,梅派的剧目也大略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线的艺术的审美感受。梅派的表演在舞台的外在表现上呈现线性的艺术规范尤为突出。比如《花木兰》中的“趟马”,《天女散花》中的“长袖舞”,《梁红玉》中的“涮翎子”等。《霸王别姬》中,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有一段边行腔歌唱边舞双剑的段落,这一段是最能显现其展现舞台上线条有千变万化的造型的范例。梅兰芳这一段身段的设计既有其自己的创新,同时借鉴了武术中的太极拳和太极剑。两把剑就是两条线。这两条线可以相交,而相交的角度可以有无数个;可以平行,横向平行或竖向平行,同时双剑有一定的长度,那么两条平行的剑既可以对齐平行,也可以错开平行;可以合为一条线,既可以双剑合璧,即重合在一起,也可以分由两手持剑,以身体为中轴,双臂与双剑组成一条斜向的直线与身体相交,这就将身体也作为一条线放在其中。这段末尾处有一个下腰的身段,下腰的过程就是由一条线变为两条线,再从折线变为曲线的过程。这就是说,既有静止的亮相时的线条造型,也有动态的呈现出运动过程的线条造型。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虞姬单手持双剑背在身后,另一手伸出两指,化用太极拳中搂膝拗步,掌心向上从胸前划圈至身后,然后将力道贯于双指,发力向前方点去。这一身段,双指和手臂与在背后的双剑相交,不是用剑而是用虞姬柔弱的双指,不是婀娜妩媚柔和的身段,而是一个直线运动。这个一点的动作,在双剑的衬托下点得果断干净,点得刚劲挺拔,点得义无反顾,把虞姬为霸王宽心解闷,鼓励霸王拾起雄心重整旗鼓再战沙场的心情和用意表达得非常清晰且极富感染力。梅兰芳的舞台表演让我们感受到只要遵循线性的艺术规范,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情绪合理地使用组合线性的表现程式,就能够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再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手持折扇,在优美的身段与婉转的歌声中,闭合的折扇做出各种横竖斜的造型,配合着杨玉环的身体的各种造型显现出不同的姿态与情绪:而展开的折扇,在杨玉环手中摇、荡、打、飘、转等,显出线性流畅的运动过程,而每一个运动的轨迹所连成的曲线,其形态又尤为丰富多样而富于美感。两点间直线最短,除直线之外的其它的曲线路径无穷无尽,运动着的曲线的飞舞、转折、起伏、波荡,显现出不同层次的空间,使观众内在的审美之心在其间随之转动回环,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遵循线性的艺术规范,善用线性程式,以达到形式美的效果。
一 、线性的艺术规范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个戏剧种类,从其艺术形式的构成来说,它有着自身的一整套艺术符号体系。概而言之,中国戏曲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的特质就是一种线的艺术。“这种‘线的艺术’乃是理性抽象之物”。⑵这种线性的艺术规范的感性认识,其实就是一种理性抽象的产物。戏曲,无论是剧情构造还是舞台表现,无疑都需要经过相应的技术和技巧的加工处理,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符号和表现手段,以有效的构造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整体。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仔细而真切的观察,以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感受力,敏锐地捕捉和抓取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其作艺术的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在写意化的原则下升华凝练为具有舞蹈雕塑美和指示表意性的身段,我们将其称为程式。程式作为戏曲的艺术符号和表现手段诸如水袖、翎子、台步、眼神、云手、山膀等,在演员据不同的人物情绪和各异的人物性格,创造性和艺术化的作排列组合,来展开情节、叙述事实和鼓荡情绪。综上所述,线性的艺术规范就是这一系列的程式运用,也就是无论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外在形式,还是观众在内心中的审美感受,都给人一种内在的线性的发展过程和传达效果。
到上个世纪的前半叶,京剧在演员的声腔表现和表演身段、伴奏的音乐、舞台上的经营位置、艺术的传承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京剧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剧种,并且步入了鼎盛的阶段。特别是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的出现,使这一阶段成为京剧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在这一时期梅兰芳享名最盛,梅氏在艺术上的探索始终走在同时代其他艺人的前面。不管是他上演的传统老戏还是新编剧目,无不符合线性的艺术规范。那么,具体地说,中国戏曲的情节结构总体上都为线性的排列,梅派的剧目也大略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线的艺术的审美感受。梅派的表演在舞台的外在表现上呈现线性的艺术规范尤为突出。比如《花木兰》中的“趟马”,《天女散花》中的“长袖舞”,《梁红玉》中的“涮翎子”等。《霸王别姬》中,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有一段边行腔歌唱边舞双剑的段落,这一段是最能显现其展现舞台上线条有千变万化的造型的范例。梅兰芳这一段身段的设计既有其自己的创新,同时借鉴了武术中的太极拳和太极剑。两把剑就是两条线。这两条线可以相交,而相交的角度可以有无数个;可以平行,横向平行或竖向平行,同时双剑有一定的长度,那么两条平行的剑既可以对齐平行,也可以错开平行;可以合为一条线,既可以双剑合璧,即重合在一起,也可以分由两手持剑,以身体为中轴,双臂与双剑组成一条斜向的直线与身体相交,这就将身体也作为一条线放在其中。这段末尾处有一个下腰的身段,下腰的过程就是由一条线变为两条线,再从折线变为曲线的过程。这就是说,既有静止的亮相时的线条造型,也有动态的呈现出运动过程的线条造型。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虞姬单手持双剑背在身后,另一手伸出两指,化用太极拳中搂膝拗步,掌心向上从胸前划圈至身后,然后将力道贯于双指,发力向前方点去。这一身段,双指和手臂与在背后的双剑相交,不是用剑而是用虞姬柔弱的双指,不是婀娜妩媚柔和的身段,而是一个直线运动。这个一点的动作,在双剑的衬托下点得果断干净,点得刚劲挺拔,点得义无反顾,把虞姬为霸王宽心解闷,鼓励霸王拾起雄心重整旗鼓再战沙场的心情和用意表达得非常清晰且极富感染力。梅兰芳的舞台表演让我们感受到只要遵循线性的艺术规范,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情绪合理地使用组合线性的表现程式,就能够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再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手持折扇,在优美的身段与婉转的歌声中,闭合的折扇做出各种横竖斜的造型,配合着杨玉环的身体的各种造型显现出不同的姿态与情绪:而展开的折扇,在杨玉环手中摇、荡、打、飘、转等,显出线性流畅的运动过程,而每一个运动的轨迹所连成的曲线,其形态又尤为丰富多样而富于美感。两点间直线最短,除直线之外的其它的曲线路径无穷无尽,运动着的曲线的飞舞、转折、起伏、波荡,显现出不同层次的空间,使观众内在的审美之心在其间随之转动回环,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遵循线性的艺术规范,善用线性程式,以达到形式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