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友间的交流包括一些骨折后奇奇怪怪的身体改变。除了骨折部位疼痛,肿胀,和行动受限,大体都属于奇怪之列,包括汗毛和指甲变长,脚跟角化层增厚,肌肉迅速变软,伤腿变细,腰痛,膝关节痛,踝关节痛,拄拐走路后健侧髋关节痛,月经痛加重等等。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改变,比如髋骨和股骨骨密度降低,有些人肌肉和骨密度多年难以恢复之类。更不明显的改变和很多人不知道的,比如经过一次骨折以后,再次骨折的几率提高,以及某些方面的健康指标受到长期的影响。
这些有的你经历过,有的你听到过,有的你信,有的可能不信。在一次回答折友关于骨折后骨密度降低的问题,我写下“骨折后立即发生”,被那个卖假药和四处高谈阔论的家伙口出不逊。
如果你是折友或是医生,或许有些帮助。欢迎借鉴或指正。闲杂人请绕道。
首先,在看了自己的和折友的片子之后发现骨密度降低的问题很普遍,在比如伤腿在骨折后一个月内明显比健侧变软变细。这些都不能归咎于废用性萎缩。因为废用性萎缩没有那么快,因为对侧也同时被废用却没有那么显著的改变。显然是骨折后身体发生了一些应激反应使然。但之前没有怎么用心调研其背后的科学。
前几天又有折友提到骨密度低、腿细、每个月那几天痛得不得了,而激发我网站搜索器的竟然是一个音乐群提到胰岛素和脂肪酸代谢 - 受伤可以和激素、内分泌、代谢改变有某种联系,会导致不能用骨折和流血这类物理变化和身体部件之间的机械关系来解释的改变。
研究状况:发现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在十几年前就很多,最早的追溯到三五十年以前。
范围:不局限与骨折。主要是针对手术、败血症、和骨折等比较大的创伤以后身体的系统性改变。
如下捡几个重点文章标题和摘要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人参考。
重点心得如下:
1. 骨折和受伤后身体的代谢改变大致分为三个时相:第一个退潮相(Ebb phase)发生在伤后几个小时内。把受伤形容为惊涛拍岸,这个伤后的时项就是退潮。我猜想因为退浪会洗刷、松动、带走海滩上一些东西。身体表现为皮质激素水平上升,血钙浓度提高,蛋白加速溶解,骨钙流失。如果用生物程序目的性来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拆除一些材料用于重建吧。还有心跳加快和体温升高,细胞因子释放造成炎症反应加剧组织代谢。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主要能源来自于自由脂肪酸。第二个是流动相(Flow phase),将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期间体温恢复正常,但是代谢和组织丢失将缓慢持续。伤愈后的人比较羸弱,容易浮肿,关节疼痛,严重的弱不禁风与此有关。如此可以联系到拄拐后健侧髋疼痛,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等骨质疏松和炎症反应,以及腰酸背痛和经期疼痛加剧等类似营养不良的反应。第三个时相是重建和恢复期,发生在几周或几个月以后。身体越来越好,肌肉和股骨逐渐恢复。重建和恢复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正常人体组织处于阴与阳,拆与建的动态平衡中。创伤打破这个平衡,经过一通折腾以后恢复平静,达到新的平衡。是不是一切都会回到从前,巨浪拍打过的沙滩是否会依然如故呢?
2. 虽然愈合后都会进入第三个时相,但对于严重骨折的人第三个时相可能会长达数年。更差的消息是,某些方面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恢复,比如伤骨的骨密度。经常有人问要多久完全恢复如初,在此自行理解,自求好运。也可以想象,遇到愈合延迟或股骨颈/股骨头坏死的慢性情况,如果不很快达到病程停滞或尽早处置,可能会造成持续性的系统性破坏。
3. 因为发生骨折跟性格,生活习惯,骨密度等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发生骨折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骨密度下降,以后再次发生骨折的机会比未发生骨折的人更高。而且,多次骨折后骨密度会明显下降,再次骨折的机会更高!注意安全。
4. 影响跟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某些影响对儿童和女性的相对小一些。
借下面的几个曲线图解释一下。
藏青色为正常人一生的骨密度从上升到缓慢下降走势。绿色为20岁发生骨折后的骨密度从快速下降和上升和不完全恢复的情况。红色曲线示意中年再次骨折以后骨密度进一步下降。所谓伤元气,大概就是这个理儿吧。
此图为单侧损伤后观测双侧骨的动物实验结果。红色曲线表示致伤后骨小梁总量大幅度降低,之后只能部分恢复。蓝色为健侧骨骨组织流失的情况,比较容易彻底恢复。骨折愈合后的骨头比以前更结实的说法应该也是个忽悠。
此图为实验动物年龄因素的观察。上图显示年轻动物在受伤后炎症因子IL-6 的水平提高较小,下图为中年动物受伤以后IL-6提高幅度大大增加。说明受伤后的系统性改变与年龄有关。有些事小孩能做的,大人不一定能做。
Fig.6图说明在人类的观察与动物实验结果相近– 年轻人炎性因子的释放低于长者,而且持续时间短很多。
Fig.7 为1935-1992年对18岁以前发生过前臂骨骨折的人在50岁以后的观察结果。在各年龄段男性再次骨折的风险加倍,而女性未发现有明显的增高。成年人要注意安全,媳妇的有些话还是得听。
几点提示:
受伤初期,尽快处置,防止感染和其它加剧破坏的行为,适当补充营养和加速恢复会减缓组织降解。
尽量少做手术和避免再次骨折。
慢性情况,不宜久拖。
尽量强健锻炼,保持骨和全身健康指标。
这些有的你经历过,有的你听到过,有的你信,有的可能不信。在一次回答折友关于骨折后骨密度降低的问题,我写下“骨折后立即发生”,被那个卖假药和四处高谈阔论的家伙口出不逊。
如果你是折友或是医生,或许有些帮助。欢迎借鉴或指正。闲杂人请绕道。
首先,在看了自己的和折友的片子之后发现骨密度降低的问题很普遍,在比如伤腿在骨折后一个月内明显比健侧变软变细。这些都不能归咎于废用性萎缩。因为废用性萎缩没有那么快,因为对侧也同时被废用却没有那么显著的改变。显然是骨折后身体发生了一些应激反应使然。但之前没有怎么用心调研其背后的科学。
前几天又有折友提到骨密度低、腿细、每个月那几天痛得不得了,而激发我网站搜索器的竟然是一个音乐群提到胰岛素和脂肪酸代谢 - 受伤可以和激素、内分泌、代谢改变有某种联系,会导致不能用骨折和流血这类物理变化和身体部件之间的机械关系来解释的改变。
研究状况:发现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在十几年前就很多,最早的追溯到三五十年以前。
范围:不局限与骨折。主要是针对手术、败血症、和骨折等比较大的创伤以后身体的系统性改变。
如下捡几个重点文章标题和摘要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人参考。
重点心得如下:
1. 骨折和受伤后身体的代谢改变大致分为三个时相:第一个退潮相(Ebb phase)发生在伤后几个小时内。把受伤形容为惊涛拍岸,这个伤后的时项就是退潮。我猜想因为退浪会洗刷、松动、带走海滩上一些东西。身体表现为皮质激素水平上升,血钙浓度提高,蛋白加速溶解,骨钙流失。如果用生物程序目的性来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拆除一些材料用于重建吧。还有心跳加快和体温升高,细胞因子释放造成炎症反应加剧组织代谢。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主要能源来自于自由脂肪酸。第二个是流动相(Flow phase),将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期间体温恢复正常,但是代谢和组织丢失将缓慢持续。伤愈后的人比较羸弱,容易浮肿,关节疼痛,严重的弱不禁风与此有关。如此可以联系到拄拐后健侧髋疼痛,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等骨质疏松和炎症反应,以及腰酸背痛和经期疼痛加剧等类似营养不良的反应。第三个时相是重建和恢复期,发生在几周或几个月以后。身体越来越好,肌肉和股骨逐渐恢复。重建和恢复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正常人体组织处于阴与阳,拆与建的动态平衡中。创伤打破这个平衡,经过一通折腾以后恢复平静,达到新的平衡。是不是一切都会回到从前,巨浪拍打过的沙滩是否会依然如故呢?
2. 虽然愈合后都会进入第三个时相,但对于严重骨折的人第三个时相可能会长达数年。更差的消息是,某些方面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恢复,比如伤骨的骨密度。经常有人问要多久完全恢复如初,在此自行理解,自求好运。也可以想象,遇到愈合延迟或股骨颈/股骨头坏死的慢性情况,如果不很快达到病程停滞或尽早处置,可能会造成持续性的系统性破坏。
3. 因为发生骨折跟性格,生活习惯,骨密度等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发生骨折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骨密度下降,以后再次发生骨折的机会比未发生骨折的人更高。而且,多次骨折后骨密度会明显下降,再次骨折的机会更高!注意安全。
4. 影响跟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某些影响对儿童和女性的相对小一些。
借下面的几个曲线图解释一下。
藏青色为正常人一生的骨密度从上升到缓慢下降走势。绿色为20岁发生骨折后的骨密度从快速下降和上升和不完全恢复的情况。红色曲线示意中年再次骨折以后骨密度进一步下降。所谓伤元气,大概就是这个理儿吧。
此图为单侧损伤后观测双侧骨的动物实验结果。红色曲线表示致伤后骨小梁总量大幅度降低,之后只能部分恢复。蓝色为健侧骨骨组织流失的情况,比较容易彻底恢复。骨折愈合后的骨头比以前更结实的说法应该也是个忽悠。
此图为实验动物年龄因素的观察。上图显示年轻动物在受伤后炎症因子IL-6 的水平提高较小,下图为中年动物受伤以后IL-6提高幅度大大增加。说明受伤后的系统性改变与年龄有关。有些事小孩能做的,大人不一定能做。
Fig.6图说明在人类的观察与动物实验结果相近– 年轻人炎性因子的释放低于长者,而且持续时间短很多。
Fig.7 为1935-1992年对18岁以前发生过前臂骨骨折的人在50岁以后的观察结果。在各年龄段男性再次骨折的风险加倍,而女性未发现有明显的增高。成年人要注意安全,媳妇的有些话还是得听。
几点提示:
受伤初期,尽快处置,防止感染和其它加剧破坏的行为,适当补充营养和加速恢复会减缓组织降解。
尽量少做手术和避免再次骨折。
慢性情况,不宜久拖。
尽量强健锻炼,保持骨和全身健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