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378,280贴子:16,610,888

叩开终极之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命的诠释》第二十二章 自我
事实上,在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归纳到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不管我们如何去解释生命,也不管我们如何去理解生命,最终我们必须认识自我。犹如我们对植物人的看法,如果该植物人不能恢复他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不能恢复他自我意识下的行为,那么,他是死是活,相对于人这一物种的存在意义而言,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他的意义就在于他具有自我意识的行为,撇开这一前提,若仅以生命体而言,人与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IP属地:上海1楼2022-06-20 12:07回复
    是什么原因,我无法将第二小的叙述发上去呢?


    IP属地:上海4楼2022-06-20 15:29
    收起回复
      在常人的理念中,自我与肉身本体是紧紧地系连在一起的,肉身本体若死亡了,自我也就不存在了。自我如果不存在了,整个世界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IP属地:上海9楼2022-06-20 15:55
      回复
        没有人能确定自我意志是否存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6-20 18:28
        收起回复
          是啊,自我如果不存在了,世界的存在确实很难说它还有什么意义。要明白的是:这不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臆念,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逻辑问题。我们知道,世界不会因自我这一肉身本体的死亡而无存,因为宇宙意志仍然在展现自己,生命仍然在继续。我们相信,展现的意义在于承认,那么谁来承认呢?答案只有一个——“我”!由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认识“我”。


          IP属地:上海12楼2022-06-21 08:37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在阐述潜意识的理论时,发现了潜意识事实上还不足以表现全部的心理领域,至少那外在于自我的心理领域决不能简单地用“潜意识体系”来概括。因为那些外在于自我的心理领域所表现的内容已超出了之前对潜意识体系的描述。因此,为了让听众不至于混淆他对心理领域的阐述,他引用了大哲尼采所用的词汇,以及为名医葛罗狄克于一九二三年所接受而采用的名词:“原我”。


            IP属地:上海13楼2022-06-21 15:27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认为:(原我)这非人格性的名词,似乎特别适合于表达这一心理领域的主要特征——即外在于自我的事实。虽然弗洛伊德引用了“原我”这一非人格性的名词,但他对原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存在仍然模糊不清。他说:“关于原我之新的事实,除了其新名词外,你们不必期望我会有多少可告诉你们的。它乃是我们人格之中黑暗的、不可理解把握的部分。我们对于它来说,所知甚少的部分,可以从我们对梦运作的研究,以及精神官能症症状的形成研究中,学知若干,而且其大部分乃是否定的性质,可以描述为只是自我的对立物。我们试以比喻来了解原我:我们称它为一种混乱,一个充满沸腾的兴奋的大釜。我们将之描述为,在其目的上深受身体的影响,以及在那上面把本能需要一网打尽,并在其中发现其心理的表现,不过我们无法说明它究竟是在哪种基体中表现。它充满了能量的活力,而从本能中获得能量。但是它没有组织,产生不了任何集体意志,只不过竭力带来臣属于快乐原则的本能需求的满足。思维的逻辑法则,并不适用于原我,而这点超越了所有矛盾律的真理。相反矛盾的本能彼此并行不悖,而不会互相解消或彼此消除减弱:它们最多也只会在支配性的经济压力下集合一起,以在能量的发泄中获得妥协。在原我之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否定作用互相比拟;同时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张空间与时间乃是吾人心理行为的必须形式之哲学理论,在此却有了例外(这一哲学理论,乃有康德所提出)。在原我之中,没有与时间的观念相对应的东西;在那里没有时间的过逝之任何认识,同时——这是在哲学思想中最可观惊人,且需要再加以思考的——在其心理历程中,并没有因时间的消逝而产生任何变化。那从未超过原我之上的欲望本能,及那由于潜抑作用而进入原我内的印象两者,都几乎是不朽的,即使经过若干年代后,它们的行为也仿佛才刚刚发生似的。它们只能被认知为属于过去,只能够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被剥夺了其能量的感情依附作用——当它们由于精神分析的研究而进入意识知觉时——也就在此点上,精神分析治疗的治疗效果,占有极大的部分。”


              IP属地:上海14楼2022-06-22 08:07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说:“我一再地于心中有一印象,即我们太少就以下这一毫无疑问的业已建立的事实加以理论性的运用,即被压抑的东西并不随时间而改变,也就是说它是不可改变的。这点似乎提供了最深刻发现的探究方法。”


                IP属地:上海16楼2022-06-23 08:37
                回复
                  弗洛伊德说:“原我当然不知道任何价值的判断: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无道德性。那经济的因素,或者如你们所愿称呼的数量的因素,乃与快乐原则有密切的关联,而且支配了其所有历程。本能的感情依附,在于寻常发泄——依我们的观点,这是原我内的一切。甚至这些本能冲动的能量活动,似乎是属于一种与心灵其他领域不同的状态,它们更加活泼好动而且更能够发泄。否则取代作用,就不会发生了,而这两者乃是原我的特征,同时它完全不考虑那被依附的东西,即我们在自我中称为观念的东西——之性质。……”


                  IP属地:上海17楼2022-06-23 15:45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说:“我们最好经由检视自我与心理装备的最外在的表面部分——我们将之描述为知觉意识体系——的关系,而获得对实际自我的特性之了解,只要它可以与原我及与超我互相区分。这一体系乃倾向外在世界,它是由此产生的知觉媒介,在其发挥功能期间,意识的现象即在其中引发。它是全部机体的感觉器官;进而,它不只可容纳接受外在所产生的兴奋刺激,也能容纳接受那些从心灵内所产生的刺激兴奋。我们几乎可以不需要寻求这观点的正当理由,就能把自我当作原我的部分,它为外在世界的接触及影响所修正变更,它被收纳以接受刺激,并且作为防止刺激的保护性盾牌,而可与一小部分的生成质所包围的形成层(树皮层)互相比较。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对自我而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它担负起把外在世界呈现给原我的任务——这对原我是幸运的,这原我如在其追求本能满足的盲目努力中,忽视了优势强大的外在力量,则可能完全无法免于毁灭。自我在完成这一功能时,必须观察外在世界,而可以在其知觉的记忆痕迹内,忠实地描绘出一个正确的图像,并且借其现实测验功能的活动,必须把这外在世界的图像内,任何从内在的刺激兴奋的来源所衍生的添加物,置于一旁。自我在原我的命令下控制了自动性的通路。但是在一个需要及一个行动间,它以思想活动的形式,推行一种迟延现象,并在此迟延期间,利用了经验的记忆残滓。自我以此方式,废弃了快乐原则,这快乐原则不但毫无限制地支配原我内的事情发展过程,并且以现实原则来取代它,这现实原则承诺更多的确定性及更大的成功。


                    IP属地:上海19楼2022-06-24 08:35
                    收起回复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它(自我)本身是软弱无力的,它从原我中获得能量,同时我们并不是完全对这方法——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巧计——毫无洞识;而借着这一巧计,它从原我中汲取更大量的能量。例如,这种方法之一,即是自身与实际或放弃的对象互相认同。对象感情依附作用,乃从原我的本能要求中萌生出来。自我一开始就注意到它们,然而由于它使自身与对象认同,遂取代了原我的对象,而把它自己推举给原我,并设法转移原我的原欲于自己身上。我们早已看到,在自我的生命过程中,它使自己获得了以前的对象感情依附作用的大量残滓。自我在其体上,必须实现原我的意向,借发现那使这些意向可以得到最佳成就的情境,而实现其工作。……


                      IP属地:上海20楼2022-06-25 08:16
                      回复
                        “在这原我中的一部分里,自我由于潜抑作用所产生的阻抗作用,而使自身与原我分开隔离。不过,潜抑作用并没有移入原我内,被压抑的事物,遂融入原我的残余部分。”


                        IP属地:上海21楼2022-06-25 19:25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继续说:“……由于自我乃起源于知觉系统的经验,因此遂被烙上记号,而成为外在世界的要求之代表,不过它也尽心竭力地成为原我的忠实仆人,并与它保持良好关系,尽力使自己适应它,成为其客体对象,并吸引原欲于其本身。……”


                          IP属地:上海22楼2022-06-26 09:37
                          回复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我们的先人在科学领域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几十年研究和探索,弗洛伊德给我们详尽分析和剖解了“原我”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最后说道:“我们也很容易想象,某些神秘的实际行为,也许可以成功地推翻心灵之不同领域间的正常关系,于是——举例言之,知觉也许能够把握自我的深层所发生的事。然而,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怀疑,这一道路是否能指引我们走向终极的真理,而由此真理吾人可期望得到救赎……”


                            IP属地:上海23楼2022-06-26 16:15
                            回复
                              其实,“我”就是一个“本位”上主体概念的自称,即从个性本体的感应能动中意识到自身为存在第一性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去阅读相对的主体,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生命层面上的“我”。尼采提出的“原我”,经弗洛伊德引之与“自我”一番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应该已经知道:“原我”实际上就是宇宙本体之大“我”。宇宙意志的权威性、能动性和唯一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IP属地:上海24楼2022-06-27 0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