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378,280贴子:16,610,888

叩开终极之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命的诠释》第二十章 意识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意识”,是指我们站在人类立场上可进行思维活动的意识,但当我们认识到“意识实为心灵的一种直觉”之时,我们有必要将意识细分化来解读,以免在我们阐述意识的过程中混淆了概念。为了明确生命活动各种层面的意识,我们现将“可进行思维活动的意识”定名为“思维意识”。除此之外,我们会参照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阐述,用潜意识、无意识等加以强调。


IP属地:上海1楼2022-05-29 08:55回复
    有许多事物,由于太普遍、太平常,以至于我们常常不自觉,甚至将其视为“无中生有”的表现,并冠之于生命体“本能”作为解释。事实上,并不是这些事物不存在,而是因为这些事物引不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或者根本就是我们本身因为受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忽略了宇宙本质的存在,“感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IP属地:上海2楼2022-05-29 09:02
    收起回复
      每个人都具有感应能力,从我们有意识起,感应就作为一种本能而被认知。但这种本能究竟是如何具备的,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探究过,即使是那些先哲们,在他们谈到知觉对意识的影响时,也从未意识到感应的功能性表现,其实是这一切后者之源。实际上,当我们超越了自我,走到宇宙中去观察,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整个宇宙都处在感应之中,因此,作为一种抽象的宇宙性功能的表现,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感应”是宇宙本存中的能力之体现。也就是说,“感应”本就是宇宙一种功能性存在。


      IP属地:上海4楼2022-05-29 12:55
      收起回复
        当演化将生命体系升华至“人”这一能体的出现,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体验,都会被记忆功能保留下来。不仅仅大脑有这样的功能,人体所有的肌能也同样具有记忆功能。然而,只有通过大脑(或类似大脑)这一器官,将记忆下来的那些经验,综合逻辑化后,方能成为人的思维意识。或者更严格地讲:“被大脑综合逻辑化后的经验,方能作为这一内容的信息被阅读,从而生成人的思维意识”。所有被肌能记忆下来的经验,未经过大脑这一器官综合逻辑化的,虽没能成为人的思维意识,但它们仍作为经验而被肌能保留下来。这种被肌能保留下来的经验,将作为“经验痕迹”而留存。这其中某些经验痕迹在特定条件下会重新进入大脑系统被综合逻辑化后转化成可被阅读的信息。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把这样的一种潜藏于记忆深处的经验痕迹所造就的似是而非的意识,称为“潜意识”。


        IP属地:上海5楼2022-05-30 08:11
        收起回复
          思维意识和潜意识都源自经验痕迹,区别仅在于这些经验痕迹是否能被大脑综合逻辑化后转换成明确的信息,如果能被明确阅读的信息,就能成就我们的思维意识,而不能被明确阅读的信息,只能成就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潜意识。而在语言范畴中,这种不能被明确转换成信息的经验痕迹,又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记忆痕迹”。但实际上,记忆痕迹就是肌能保留的经验痕迹。经验痕迹是由经济层面客观保留的经验,在生物体中就是生物细胞的经验,这种细胞经验给组织带来的记忆,会引发组织在相应的条件下产生反射行为,所谓的生物性本能,其实就是由组织中的经验痕迹引发的条件反射。也正是因为这种本能的存在,使得神经性体征的动植物有能力在环境的变化中作出趋利避害的智性抉择。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些不具备思维意识的动植物能在适当的时机与环境中作出猎取的攻击和自我保护的相应行为。更进一步我们能明白,经验实际是由经历形成的一种电波序列,而这种电波序列成就的波谱,一旦被心灵阅读并理解,就会生成思维意识。


          IP属地:上海6楼2022-05-30 13:59
          收起回复
            被肌能保留下来的经验,在繁衍中会被作为经验痕迹带入下一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演化中新生代能体所湮没的个性以及能体肌能中保留的经验都将被作为经验痕迹转化成能体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先哲们研究心理学所得知“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内容。


            IP属地:上海9楼2022-05-31 07:58
            回复
              “记忆”实际上是能体保留信息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运动来理解。牛顿的三大定律我们都知道,其中一条定律是:“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其实,这就是物体记忆功能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当我们给一静止物体施加一个力后,该物体就会因接收到力所赋予的信息内容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期间,物体会随力所赋予的方向信息和量的信息作运动,这一运动,实际上是保留信息的一个过程(或者说:物理运动实际上是保留信息的客观形式)。如果我们再给它一个其他方向的力,那么,物体就会综合前后两个力的信息,作出相应的运动变化。


              IP属地:上海10楼2022-05-31 12:20
              收起回复
                当我们在剖析原子结构时我们发现,原子中的电子在获得外加能量时,会改变自身的运行轨迹,它会从低能级的轨道中升至高能级的轨道上去运动;反之,当电子释放出能量时,它会从高能级轨道上返回低能级轨道运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子保留信息的形式。要理解的是,不管是获得能量还是释放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都是能体经历了环境客观的条件影响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影响,就是一种信息作用,而对这一信息作用做出的相应运动,就是保留信息的形式,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记忆痕迹”,或者说“经验痕迹”。因此,记忆是能体本身的性能所决定的,任何能体都具备这样的记忆功能,只是在此之前,我们将“记忆”仅仅作为生物知觉体系中大脑的一种特有功能来解读,因此,我们被束缚在思维意识范畴中对记忆去进行理解。然而,科技的发展,事实上让我们发现了生物以外的能体,也同样有一些具备着记忆功能,我们对此无法解释,只能在认知上达成一种共识。现在,当我们理解了记忆的本质以后,解释这样的现象就不再是问题了。同时,我们也能认知,记忆功能实际上是所有能体都具备的,而不仅仅是在我们发现的那些能体当中。


                IP属地:上海11楼2022-06-01 08:02
                收起回复
                  在此,需要读者进一步理解的,是“力”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我们真正解读了“形体”本质上只是能所成就的势力界面时,我们也读懂了:“任何物体之间的碰撞,都只是基质表现势力的接触。”由此,我们知道,能体与能体之间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沟通来完成的,而信息是由信号来表达的。我们要理解的是:力是感应唯一能够解读的信号。也就是说,“力”实际上是宇宙性质中“顺应而势之灵动功能”与“应力而趋之灵觉功能”之间,相对赋予对方感应的信号。从而我们能够认识到,信号和力实际上是同一的概念,只不过前者为精神运动的解读,而后者为物质运动的解读。同时,这也使我们认知了“影响”是一种什么样的涵义。


                  IP属地:上海12楼2022-06-01 15:24
                  收起回复
                    在此,需要读者进一步理解的,是“力”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我们真正解读了“形体”本质上只是能所成就的势力界面时,我们也读懂了:“任何物体之间的碰撞,都只是基质表现势力的接触。”由此,我们知道,能体与能体之间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沟通来完成的,而信息是由信号来表达的。我们要理解的是:力是感应唯一能够解读的信号。也就是说,“力”实际上是宇宙性质中“顺应而势之灵动功能”与“应力而趋之灵觉功能”之间,相对赋予对方感应的信号。从而我们能够认识到,信号和力实际上是同一的概念,只不过前者为精神运动的解读,而后者为物质运动的解读。同时,这也使我们认知了“影响”是一种什么样的涵义。


                    IP属地:上海13楼2022-06-02 08:48
                    收起回复
                      当我们解读了“记忆”的表现过程后,我们同时理解了记忆痕迹是一种什么内容。事实上,记忆痕迹就是物质所保留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说,牛顿“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定律,实际上就是“记忆痕迹”的写照。如果我们能将这样的写照放到微观世界中去观察,我们马上就会理解,记忆痕迹是如何奠定能体个性的。同样,我们也能理解,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手段来改变能体中一些粒子的运动形式或结构形式,能体的个性也相应地会有所改变。这不仅对我们在“精神动力学”的认识上是有帮助的,同时对我们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中也是有益的。事实上,在尝试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医学界已经意识到“电疗”对改变生理能力是有作用的。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一天发展到能解读能体中粒子运动形式所相对应的个性能力,那么,人体的生命能力也就有了飞跃。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同时还能理解,所谓的相生相克,实际上就是粒子运动彼此影响下的中和效应。


                      IP属地:上海14楼2022-06-02 08:53
                      收起回复
                        你这里的“意识”是人脑的功能,还是抽象的精神性质的心的功能?


                        IP属地:辽宁15楼2022-06-02 10:15
                        回复
                          对信息的综合逻辑化是大脑(或类脑)器官的特有功能。这一综合逻辑化过程,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玩的数字连线游戏:我们在一张不规则标满不同自然数的纸上,用笔将这些自然数按顺序连接起来,我们发现,原先杂乱无章的数字却成了一幅画。大脑对信息的综合逻辑化,犹如这样一个综合连线的过程。当这一综合连线构成的图案被心灵阅读后,“思维意识”也就这般形象地产生了。这里必须理解的是,被逻辑化的信息不一定就成为思维意识,它更多的被作为潜意识留存,而只有那些被综合逻辑化的信息,成为一种画面显现出来被心灵阅读后,才会成为思维意识。


                          IP属地:上海16楼2022-06-02 14:51
                          收起回复
                            读者“云水无心48”这样问道:“你这里的‘意识’是人脑的功能,还是抽象的精神性质的心的功能?”
                            回答:“意识”是心灵对事物的“直觉”或“知觉”。“意识”不是大脑的功能,大脑只是一个储存该所在体系经验痕迹的场所。就人而言,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体验,都会通过相应感觉器官将所经历的体验转换成某种电波形式经由神经网络储存于大脑之中,先哲将这种电波形式(相应的波谱)命名为“经验痕迹”或“记忆痕迹”。而“思维意识”就是心灵通过对储存于大脑中的经验痕迹的阅读,并加以主观的排列与组合所形成的“认知”。


                            IP属地:上海17楼2022-06-03 09:28
                            回复
                              “成为一种画面显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符号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思维意识必须是借助符号方能生成的,缺失了可供阅读的符号,我们是不会产生思维意识的,充其量也只能是潜意识而已。《人伦》作者恩斯特·卡西尔并就此将人解读为“符号动物”,其实,不仅是人,只要是具备大脑的动物,都是借助符号的阅读而产生思维意识的。


                              IP属地:上海18楼2022-06-03 11: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