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被公认为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瑰宝。尤其是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用音符燃起人们心中的斗志,通过接二连三对命运的冲击,扼住了命运的喉咙,锐不可当,荡气回肠。这里,就贝多芬《热情》第三乐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 贴合主旨的主题运用
一部优秀作品的质量与其使用主题的成功密不可分。无论单独看还是从整体看,该乐章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非常贴合作品反抗命运的主旨。
单独来看,主部主题包含了个人对命运的冲击和命运对自己的压迫。上行的四六和弦代表着一种冲击的力量,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联系,随后的回旋音式下落代表着命运的压迫,富有韧性。主部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在主功能上,第二乐句重复,第三乐句是那不勒斯和弦,这就造成了两个奇妙的效果:一是出现了一个上行的小二度,二是变成了大四六和弦的性质,显得斗争有生机、有希望,其中二度的元素在副部主题和后来的发展中也有很广泛的运用。第四乐句则为回旋音式的退落,布局十分合理。
副部主题最核心的要素是标记为sfp处的两小节,低声部是双音的音程,高声部是回旋式的小二度。第一个双音极强,配合向上二度突破性的冲击,显得富有力量;随后的三个双音较弱,配合高声部骨干音的降落起伏与随后这两个小节的重复,带来一种回旋冲击的感觉。整个副部主题由两大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低声部是双音、高声部为二度,音域较窄;第二乐句低声部是和弦、高声部为八度,音响浑厚,给人宽广、有力的感觉,是前一句受命运压迫减弱后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尤其在第二乐句中,八度音重复时抬高了一个八度,使得音乐更辉煌、更富有力量。这种细致精妙的写法实在令人惊叹。不过恐怕更令人惊叹的是贝多芬能在古典主义时期摒弃了传统的旋律式线条型写法,采用了一种抽象的、力度式的语汇来创作,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再从整体来分析主副部主题之间的联系。从长短上看,副部主题的长度远远小于主部主题的长度,可见副部主题是被安排在从属地位上的。从构成元素上看,副部主题包含着的二度和回旋式的级进下落,与主部主题回旋音式下落很相似,好像是主部主题的分支。而之所以这个乐章听下来如此连贯,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这两个主题所要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它们都要表现出人对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相比之下,主部主题作为乐章开头情绪表达还不那么明显,而副部主题处在主部主题一系列变化之后的高峰处,显得更剧烈、更有冲击力。所以副部主题又像是主部主题情绪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延伸。
二、 连贯统一的结构布局
主题运用的成功是作品选用素材的成功,要想做到一气呵成则需要结构布局的连贯统一。这个乐章的结构布局安排得天衣无缝,作曲家将主题随情感要求有机地缝合在一起,是体现出乐曲冲击力的最大“功臣”。
先从整体来看,在该乐章中,作者特意将发展部与再现部进行反复,与通常奏鸣曲式重复呈示部的规律背道而驰,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再从细节上看,乐章开头有一段短小的引子,作为连接二、三乐章的桥梁对全曲的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减七和弦的敲击瞬间打破了第二乐章浪漫抒情的气氛,快速下行的回旋式音阶把人拉回现实,顺理成章地连接了主部主题,象征着命运的压迫自第一乐章后再次出现了。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同样珠联璧合。主部主题通过一系列变化,音域几番拓宽,两个声部共同达到冲突的顶端,紧接着副部主题出现。又因为副部主题的要素由主部主题派生,因此我们甚至不能清楚地感受到副部主题独立的存在。副部主题之后,作曲家融入了主部主题的旋律素材,这种有再现意味的旋律引用使得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更加统一连贯,此创作方法的运用使呈示部(再现部)的情绪显得十分激昂、不可阻挡。
在该乐章中有三个重要的琶音过渡,分别连接呈示部-发展部、发展部-再现部和再现部反复回到发展部。第一个和第三个琶音过渡直接明了,干脆利落,很好地衔接了发展部。发展部-再现部的过渡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和声功能,减减七和弦琶音大幅度地跨越缓冲了音乐的进行,四个上升的属三四和弦给人以期待,这段过渡很好地调整了听众的情绪,以迎接再现部的到来。在再现部中,作曲家改变了副部主题的调式,使其与主部主题的f小调相一致,以便于顺畅地连接尾声。
加速之后,急板的尾声呈现出来了。这个乐章的尾声有很重的分量,它被作曲家赋予了狂妄不羁的性格,是与命运战斗后灵魂的喜悦和心灵的脱缰。在和弦的段落中,两个长时值的和弦包含着小三度的上行,充满了力量,宏伟而壮观,随后跳音的和弦给人以一种无所畏惧的愉快感。第二次由小调转到大调,则显示出在斗争中得到的巨大满足感,是一种灵魂的喜悦。不安的灵魂随后开始起跑,自己用胜利的身躯再次不断地洗刷命运的残骸。在反复肯定自己的斗争后,终于,灵魂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豪放地、不羁地狂奔而去,势不可挡!贝多芬在尾声的写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他继承发展了主部主题对命运冲击的元素,使整个乐章的主要旋律得以统一(副部主题也是主部主题的派生)。其次,它终止于小调的主和弦上,没有像其他一些表现胜利的作品转到大调结束。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结尾的简洁,又保持了全曲气氛的统一连贯。况且,这里以主和弦琶音下行结束要比大调更能显示出一种狂妄的、不羁的兴奋与快乐。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作曲家可以使小调的主和弦结束都显得那么有魄力那么开阔,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能在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下创造性地编写出如此富有激情的作品,怪不得罗曼•罗兰会称赞“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一、 贴合主旨的主题运用
一部优秀作品的质量与其使用主题的成功密不可分。无论单独看还是从整体看,该乐章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非常贴合作品反抗命运的主旨。
单独来看,主部主题包含了个人对命运的冲击和命运对自己的压迫。上行的四六和弦代表着一种冲击的力量,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联系,随后的回旋音式下落代表着命运的压迫,富有韧性。主部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在主功能上,第二乐句重复,第三乐句是那不勒斯和弦,这就造成了两个奇妙的效果:一是出现了一个上行的小二度,二是变成了大四六和弦的性质,显得斗争有生机、有希望,其中二度的元素在副部主题和后来的发展中也有很广泛的运用。第四乐句则为回旋音式的退落,布局十分合理。
副部主题最核心的要素是标记为sfp处的两小节,低声部是双音的音程,高声部是回旋式的小二度。第一个双音极强,配合向上二度突破性的冲击,显得富有力量;随后的三个双音较弱,配合高声部骨干音的降落起伏与随后这两个小节的重复,带来一种回旋冲击的感觉。整个副部主题由两大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低声部是双音、高声部为二度,音域较窄;第二乐句低声部是和弦、高声部为八度,音响浑厚,给人宽广、有力的感觉,是前一句受命运压迫减弱后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尤其在第二乐句中,八度音重复时抬高了一个八度,使得音乐更辉煌、更富有力量。这种细致精妙的写法实在令人惊叹。不过恐怕更令人惊叹的是贝多芬能在古典主义时期摒弃了传统的旋律式线条型写法,采用了一种抽象的、力度式的语汇来创作,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再从整体来分析主副部主题之间的联系。从长短上看,副部主题的长度远远小于主部主题的长度,可见副部主题是被安排在从属地位上的。从构成元素上看,副部主题包含着的二度和回旋式的级进下落,与主部主题回旋音式下落很相似,好像是主部主题的分支。而之所以这个乐章听下来如此连贯,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这两个主题所要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它们都要表现出人对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相比之下,主部主题作为乐章开头情绪表达还不那么明显,而副部主题处在主部主题一系列变化之后的高峰处,显得更剧烈、更有冲击力。所以副部主题又像是主部主题情绪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延伸。
二、 连贯统一的结构布局
主题运用的成功是作品选用素材的成功,要想做到一气呵成则需要结构布局的连贯统一。这个乐章的结构布局安排得天衣无缝,作曲家将主题随情感要求有机地缝合在一起,是体现出乐曲冲击力的最大“功臣”。
先从整体来看,在该乐章中,作者特意将发展部与再现部进行反复,与通常奏鸣曲式重复呈示部的规律背道而驰,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再从细节上看,乐章开头有一段短小的引子,作为连接二、三乐章的桥梁对全曲的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减七和弦的敲击瞬间打破了第二乐章浪漫抒情的气氛,快速下行的回旋式音阶把人拉回现实,顺理成章地连接了主部主题,象征着命运的压迫自第一乐章后再次出现了。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同样珠联璧合。主部主题通过一系列变化,音域几番拓宽,两个声部共同达到冲突的顶端,紧接着副部主题出现。又因为副部主题的要素由主部主题派生,因此我们甚至不能清楚地感受到副部主题独立的存在。副部主题之后,作曲家融入了主部主题的旋律素材,这种有再现意味的旋律引用使得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更加统一连贯,此创作方法的运用使呈示部(再现部)的情绪显得十分激昂、不可阻挡。
在该乐章中有三个重要的琶音过渡,分别连接呈示部-发展部、发展部-再现部和再现部反复回到发展部。第一个和第三个琶音过渡直接明了,干脆利落,很好地衔接了发展部。发展部-再现部的过渡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和声功能,减减七和弦琶音大幅度地跨越缓冲了音乐的进行,四个上升的属三四和弦给人以期待,这段过渡很好地调整了听众的情绪,以迎接再现部的到来。在再现部中,作曲家改变了副部主题的调式,使其与主部主题的f小调相一致,以便于顺畅地连接尾声。
加速之后,急板的尾声呈现出来了。这个乐章的尾声有很重的分量,它被作曲家赋予了狂妄不羁的性格,是与命运战斗后灵魂的喜悦和心灵的脱缰。在和弦的段落中,两个长时值的和弦包含着小三度的上行,充满了力量,宏伟而壮观,随后跳音的和弦给人以一种无所畏惧的愉快感。第二次由小调转到大调,则显示出在斗争中得到的巨大满足感,是一种灵魂的喜悦。不安的灵魂随后开始起跑,自己用胜利的身躯再次不断地洗刷命运的残骸。在反复肯定自己的斗争后,终于,灵魂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豪放地、不羁地狂奔而去,势不可挡!贝多芬在尾声的写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他继承发展了主部主题对命运冲击的元素,使整个乐章的主要旋律得以统一(副部主题也是主部主题的派生)。其次,它终止于小调的主和弦上,没有像其他一些表现胜利的作品转到大调结束。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结尾的简洁,又保持了全曲气氛的统一连贯。况且,这里以主和弦琶音下行结束要比大调更能显示出一种狂妄的、不羁的兴奋与快乐。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作曲家可以使小调的主和弦结束都显得那么有魄力那么开阔,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能在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下创造性地编写出如此富有激情的作品,怪不得罗曼•罗兰会称赞“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