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按一定比例缩小
2.用文字、符号、颜色表示
三 经线和纬线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度数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纬线 圆圈(南北两极是两个点.) 不相等 东西 无数条 赤道
0°
0° 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 特殊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向东西递增(180°)
西经W东经E 本初子午线0°180°东经160°西经20°←分东西经
纬度 赤道 向两极递增(90°)
北纬N南纬S 赤道0°←南北半球,南北极圈→66.5°,90°南北回归线23.5°,高中低纬30°6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 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自西向东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
节气 日期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热量
春分 3月21日 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分12小时 中(3.4.5月)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极昼 最多夏季(6.7.8月)
秋分 9月23日 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分12小时 中(9.10.11月)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昼最短,夜最长,极夜 最多冬季(12.1.2月)
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回归线(北纬23.5°)到南回归线(南纬23.5°)之间。
温带:南极圈(南纬66.5°)到北极圈(北纬66.5°)之间。
北温带:北极圈(北纬66.5°)到北回归线(北纬23.5°)之间。
南纬带:南极圈(南纬66.5°)到南回归线(南纬23.5°)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南寒带:南极圈(南纬66.5°)以南。
第三节:地图
一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 数字式:1:400000
线段式(见书13页)
文字式: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00千米。
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
2.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字迹清楚
大小合适,距离适中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二 地形图的判读
1.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
2.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参见书16页)
顺口溜:等高线高度齐,坡陡密,坡缓稀。
中高周低是山地,中低周高是盆地。
4.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 海路比重:海洋71%,陆地29%
二:海路基本概念
大陆:大块的陆地。(共6块,最小: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大陆+岛屿(共7个,把亚洲和欧洲分开,因为太大和人的肤色.)
半岛:陆地向海洋突出的地方。(最大:阿拉伯半岛)
岛屿:小块的陆地。(最大:格陵兰岛)
海:离陆地近的,比较浅的
洋:离陆地远的,比较深的。
海峡:通过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三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按一定比例缩小
2.用文字、符号、颜色表示
三 经线和纬线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度数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纬线 圆圈(南北两极是两个点.) 不相等 东西 无数条 赤道
0°
0° 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 特殊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向东西递增(180°)
西经W东经E 本初子午线0°180°东经160°西经20°←分东西经
纬度 赤道 向两极递增(90°)
北纬N南纬S 赤道0°←南北半球,南北极圈→66.5°,90°南北回归线23.5°,高中低纬30°6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 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自西向东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
节气 日期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热量
春分 3月21日 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分12小时 中(3.4.5月)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极昼 最多夏季(6.7.8月)
秋分 9月23日 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分12小时 中(9.10.11月)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昼最短,夜最长,极夜 最多冬季(12.1.2月)
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回归线(北纬23.5°)到南回归线(南纬23.5°)之间。
温带:南极圈(南纬66.5°)到北极圈(北纬66.5°)之间。
北温带:北极圈(北纬66.5°)到北回归线(北纬23.5°)之间。
南纬带:南极圈(南纬66.5°)到南回归线(南纬23.5°)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南寒带:南极圈(南纬66.5°)以南。
第三节:地图
一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 数字式:1:400000
线段式(见书13页)
文字式: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00千米。
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
2.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字迹清楚
大小合适,距离适中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二 地形图的判读
1.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
2.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参见书16页)
顺口溜:等高线高度齐,坡陡密,坡缓稀。
中高周低是山地,中低周高是盆地。
4.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 海路比重:海洋71%,陆地29%
二:海路基本概念
大陆:大块的陆地。(共6块,最小:澳大利亚大陆)
大洲:大陆+岛屿(共7个,把亚洲和欧洲分开,因为太大和人的肤色.)
半岛:陆地向海洋突出的地方。(最大:阿拉伯半岛)
岛屿:小块的陆地。(最大:格陵兰岛)
海:离陆地近的,比较浅的
洋:离陆地远的,比较深的。
海峡:通过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三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