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不空
除了涅盘,佛教也常用“空性”这个词来描述绝对真理,这是个了不起的技巧。需要提醒的是,“空性”的空,和“性空”的空并不是一回事,“性空”的空就是无、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空性”的空也常常被误解为“什么都没有”,或者一切现象消失之后所遗留的空间。有些人看到美女的时候会开玩笑说“色即是空”,意思是美色是虚无的,咱不希罕。这完全是误用了“色即是空”,既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色”,更不懂得什么是“空”。
空性,梵文是Sunyata,古人译为“舜若多”,梵音大概读作“圣雅达”,原意为“涉及膨胀”。这个词的词源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外面膨胀的东西里面是空的、没有本质的,涉及膨胀者即空,空必定涉及膨胀,空与膨胀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同时成立的,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这真是个伟大的词语,是个接近完美的比喻。
科学家发现,宇宙是大爆炸的结果,宇宙为什么会爆炸?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能什么都是,“什么都是”就是大爆炸,宇宙即是无限的精彩。我们可以用空性来解释一切现象,仍以美女为例,她之所以美的原因是她具备显现为美的可能性,事实上她也可以表现为其它情况。对老鼠来说,美女可能是可怕的怪物;对外星人来说,美女也许再丑不过了。事物可以显现为某种特质,但是它并非只能显现出这种特质,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这样,但不是非要这样不可,或者反过来说,事物不是这样,但也不是“不是这样”,事物的本质是“全然”或“整体”。我们也是一样,本来就具足一切,因此没有理由去执着任何东西,包括“我”。
实际上将Sunyata翻译为“空性”未免有失偏颇,这种翻译漏掉了“膨胀”那一面的意思。根据膨胀是无限可能或全然之意,Sunyata也可以翻译为与“空性”相反的“满性”,尽管如此,两者的意义并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空性就是中道,就是圆满,它是空与满的平衡,是两极的整合。
为了阐释“中道”,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建立了各种“中观”的学说,并有很多争论,比如“应成中观见”比“自续中观见”彻底,“离边中观见”胜过“他空中观见”,等等。这是由于对空性的体验有深浅或角度的不同,所以表达出来就有差别。而有些见解仅仅是逻辑上的花样,如果有人真的以为存在比空性见更高的见地的话,他就上当了。
“中道”又称“不二法门”,意味着没有二元对立(无二、不二)。它不是劝你不要走极端,而是说根本没有极端可供你走,但是我们却老是以为有“极端”存在并且去执取它。举例来说,有人骂一个独生子的哥哥是白痴,这个独生子就很生气,尽管他根本就没有哥哥,以后也不可能有,但是他就认真起来了。我们也许自认为不至于如此白痴,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做这种事情却毫无知觉。只要你认为事物是坚固存在的,你就落入了自己挖掘的陷阱。
现在我们可能又想,原来“独生子的哥哥”是不存在的,这时我们又掉入了另一个极端:不存在的极端。所谓“独生子的哥哥”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也都是这种概念而已。在空性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实地存在(生)或不存在(灭),因为除非有东西能够“存在”,否则“不存在”就不能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就不能说它“不存在”。同样的,大小、高低、内外、远近、先后、美丑等等,都是我们执着于极端而产生的概念。空性见能够完全地瓦解它们,因为空性是一无所见,无生无灭;无见才是正见。凡有所见(生灭),就是偏颇,就是极端。
“平等”是说明“空性”或“不二”的另一种方式,它的意思是好坏、自他等一切分别之心都消亡了,一切事物都没有标签或定义。通常我们把不同的东西比较一下,然后才有所谓平等或不平等;但是佛教所说的“平等”远远超越了这个层面,佛教认为根本没有所谓“不同的东西”这回事,由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比较,所以平等平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众生平等”,这不仅是一种理想或倡导,而是实际的真相和真实的见地。平等是空性最重要的本性和精华,圣者伟大的慈悲就是来自空性中平等这一特质。
证得须陀洹果的圣者能够看到空性的身影,但是还无法跟它对面相逢;而当一个修行者将要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他就能以智慧观察之力进入一种光明定而证悟空性,达到无生无死的涅盘境界。在表述上,我们说以智慧证得空性,似乎智慧是主体,空性是客体,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二元对立,因为既不存在能证悟的人,也不存在所证悟的法。
阿罗汉证悟了空性的同时,也具有了慈悲的能力,这点恐怕会令许多佛教徒颇感意外。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对阿罗汉不了解,因为看不到或看到了也认不出来;第二是对“慈悲”这个词有误解。慈悲来源于了解,当一个从恶梦中醒来的人,看到你因做恶梦而痛苦挣扎的样子,由于对苦的真实体验和了解,他不作任何考虑,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唤醒你!这就是慈悲,其中并没有感情色彩。当然,如果把慈悲作为一种证悟空性乃至成佛的方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除了涅盘,佛教也常用“空性”这个词来描述绝对真理,这是个了不起的技巧。需要提醒的是,“空性”的空,和“性空”的空并不是一回事,“性空”的空就是无、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空性”的空也常常被误解为“什么都没有”,或者一切现象消失之后所遗留的空间。有些人看到美女的时候会开玩笑说“色即是空”,意思是美色是虚无的,咱不希罕。这完全是误用了“色即是空”,既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色”,更不懂得什么是“空”。
空性,梵文是Sunyata,古人译为“舜若多”,梵音大概读作“圣雅达”,原意为“涉及膨胀”。这个词的词源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外面膨胀的东西里面是空的、没有本质的,涉及膨胀者即空,空必定涉及膨胀,空与膨胀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同时成立的,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这真是个伟大的词语,是个接近完美的比喻。
科学家发现,宇宙是大爆炸的结果,宇宙为什么会爆炸?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能什么都是,“什么都是”就是大爆炸,宇宙即是无限的精彩。我们可以用空性来解释一切现象,仍以美女为例,她之所以美的原因是她具备显现为美的可能性,事实上她也可以表现为其它情况。对老鼠来说,美女可能是可怕的怪物;对外星人来说,美女也许再丑不过了。事物可以显现为某种特质,但是它并非只能显现出这种特质,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这样,但不是非要这样不可,或者反过来说,事物不是这样,但也不是“不是这样”,事物的本质是“全然”或“整体”。我们也是一样,本来就具足一切,因此没有理由去执着任何东西,包括“我”。
实际上将Sunyata翻译为“空性”未免有失偏颇,这种翻译漏掉了“膨胀”那一面的意思。根据膨胀是无限可能或全然之意,Sunyata也可以翻译为与“空性”相反的“满性”,尽管如此,两者的意义并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空性就是中道,就是圆满,它是空与满的平衡,是两极的整合。
为了阐释“中道”,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建立了各种“中观”的学说,并有很多争论,比如“应成中观见”比“自续中观见”彻底,“离边中观见”胜过“他空中观见”,等等。这是由于对空性的体验有深浅或角度的不同,所以表达出来就有差别。而有些见解仅仅是逻辑上的花样,如果有人真的以为存在比空性见更高的见地的话,他就上当了。
“中道”又称“不二法门”,意味着没有二元对立(无二、不二)。它不是劝你不要走极端,而是说根本没有极端可供你走,但是我们却老是以为有“极端”存在并且去执取它。举例来说,有人骂一个独生子的哥哥是白痴,这个独生子就很生气,尽管他根本就没有哥哥,以后也不可能有,但是他就认真起来了。我们也许自认为不至于如此白痴,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做这种事情却毫无知觉。只要你认为事物是坚固存在的,你就落入了自己挖掘的陷阱。
现在我们可能又想,原来“独生子的哥哥”是不存在的,这时我们又掉入了另一个极端:不存在的极端。所谓“独生子的哥哥”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也都是这种概念而已。在空性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实地存在(生)或不存在(灭),因为除非有东西能够“存在”,否则“不存在”就不能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就不能说它“不存在”。同样的,大小、高低、内外、远近、先后、美丑等等,都是我们执着于极端而产生的概念。空性见能够完全地瓦解它们,因为空性是一无所见,无生无灭;无见才是正见。凡有所见(生灭),就是偏颇,就是极端。
“平等”是说明“空性”或“不二”的另一种方式,它的意思是好坏、自他等一切分别之心都消亡了,一切事物都没有标签或定义。通常我们把不同的东西比较一下,然后才有所谓平等或不平等;但是佛教所说的“平等”远远超越了这个层面,佛教认为根本没有所谓“不同的东西”这回事,由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比较,所以平等平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众生平等”,这不仅是一种理想或倡导,而是实际的真相和真实的见地。平等是空性最重要的本性和精华,圣者伟大的慈悲就是来自空性中平等这一特质。
证得须陀洹果的圣者能够看到空性的身影,但是还无法跟它对面相逢;而当一个修行者将要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他就能以智慧观察之力进入一种光明定而证悟空性,达到无生无死的涅盘境界。在表述上,我们说以智慧证得空性,似乎智慧是主体,空性是客体,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二元对立,因为既不存在能证悟的人,也不存在所证悟的法。
阿罗汉证悟了空性的同时,也具有了慈悲的能力,这点恐怕会令许多佛教徒颇感意外。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对阿罗汉不了解,因为看不到或看到了也认不出来;第二是对“慈悲”这个词有误解。慈悲来源于了解,当一个从恶梦中醒来的人,看到你因做恶梦而痛苦挣扎的样子,由于对苦的真实体验和了解,他不作任何考虑,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唤醒你!这就是慈悲,其中并没有感情色彩。当然,如果把慈悲作为一种证悟空性乃至成佛的方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