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能否顺利地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社会,对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在学校场域表现为师生关系疏离、人际交往被动、心理压力较大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分别从文化、心理、社交三个角度出发,其一,探寻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其二,增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心理认同;其三,促进同伴及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助力实现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愿景。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教育途径
伴随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劳动力需求增加,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迁移趋势逐渐由之前的个人式迁移转变为举家式迁移,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儿童)共计1429.73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4.86万人,在初中就读394.88万人。相比2018年,在校生中流动儿童共计增长5.69万人,增长率约达0.4%。流动儿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将面临社会融入问题。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往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不及汉族流动儿童,表现为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理上、文化上、生活中,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都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研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使其顺利适应并融入流入地城市,有助于实现民族交融,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关于流动儿童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学者们将流动儿童定义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流动儿童少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等等。近年来,流动儿童问题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认为,流动儿童是指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儿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国家,除去汉族,其余的55个民族皆称为少数民族。因此,文章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定义为7-15周岁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具备学习能力的、非汉族的少年儿童。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教育途径
伴随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劳动力需求增加,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迁移趋势逐渐由之前的个人式迁移转变为举家式迁移,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儿童)共计1429.73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4.86万人,在初中就读394.88万人。相比2018年,在校生中流动儿童共计增长5.69万人,增长率约达0.4%。流动儿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将面临社会融入问题。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往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不及汉族流动儿童,表现为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理上、文化上、生活中,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都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研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使其顺利适应并融入流入地城市,有助于实现民族交融,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关于流动儿童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学者们将流动儿童定义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流动儿童少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等等。近年来,流动儿童问题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认为,流动儿童是指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儿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国家,除去汉族,其余的55个民族皆称为少数民族。因此,文章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定义为7-15周岁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具备学习能力的、非汉族的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