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072贴子:1,347,027

苏州评弹】 《枫桥夜泊》现场版—盛小云 名家片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22-02-15 09:00回复
    盛小云,1969年1月出生于苏州,苏州评弹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十二 [1] 、十三届 [2]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3]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 [4]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5]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6] 、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7] 、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 [8] 、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 [9] ,享受国务院津贴。盛小云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出身评弹世家,师承蒋云仙先生,擅说《啼笑因缘》《游龙传》《白罗山》等长篇;代表作有中篇弹词《大脚皇后》《雷雨》《绣神》和弹词开篇《莺莺拜月》《垓下歌》《姑苏水巷》《蘩漪悲歌》《枫桥夜泊》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文华新节目奖、江苏省文华表演奖、苏州市杰出人才奖苏州市杰出人才奖 [10] 、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 [11] 以及新中国曲艺60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 [12] 、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 [13] 等荣誉称号。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2楼2022-02-15 09:03
    回复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1]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2] 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3]


      3楼2022-02-15 09:04
      回复
        起源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4楼2022-02-15 09:06
        回复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 [5] ,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4]


          5楼2022-02-15 09:06
          回复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6楼2022-02-15 09:09
            回复
              表演特征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内容特征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7楼2022-02-15 09:10
              回复
                苏白,又叫做吴语白话,属汉语白话的一种。是以吴方言为基础,以苏州城北陆慕镇语音为基础音,以典范的吴语白话文著作为语法参考的汉语体系。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上海话逐渐成为苏白音的基础音系。苏白兴起于明代中期,随着江浙商业化的兴起和苏州城市地位的上升,苏白开始作为江浙一带的通行语。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京白的地位被提高,苏白影响力渐渐减弱。普通话推行之后,以京白为基础音的普通话取代苏白和上海话在江浙的通行语地位。


                8楼2022-02-15 09:11
                回复
                  苏白是明清四大白话之一(韵白、京白、苏白、广白),也是当时江浙地区一种地区性通用语,和今天的苏州话有一定差别。最早提到苏白的是文献《广志绎》 [1] 。该文了记载当时南直隶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府和浙江省,方言之间有一定差异,于是采用苏白作为共通语在江浙地区不同县域交流。苏白音首推位于苏州城北陆慕的光裕社口音。由于苏州城在以前以今天锦帆路为界,大致分成南城北城。
                  北城达官贵人、旅客商贾居多,因此北城的文化影响力巨大。由于苏州城空间有限,因此修园林、别墅往往顺着今天的齐门北大街一直到陆慕。陆慕环境没有城内嘈杂,因此集中了大量的达官贵人修建的别墅园林。陆慕镇也成为知识分子、达官贵人文化交流的场所。《吴县志》 [2] 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
                  光裕社是明清吴语文化输出传播中心,陆慕人的苏州话也被推崇为吴音的标准。加上唐伯虎祝枝山等四大才子一大批文化人都以说城北陆慕口音为荣,所以导致后来苏州城里话和陆慕趋同。


                  9楼2022-02-15 09:12
                  回复
                    元代之前,苏州地区方言仅仅是地区性方言,影响力较小。在政治和商业领域,不同地区的人之间交流,往往参考当时的官方韵书(类似于今天的字典),如宋代的《广韵》 [3] 。元代之后,北方经过辽、金、元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语音发展变化较大,因此韵书体系被逐渐破坏。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韵书体系,到了明代初,中国社会各种强势方言形成了地方通行语。明代之后,虽然官方指定了韵书《洪武正韵》 [4] ,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仍然以社会各种强势方言为主。明代苏州经济逐渐繁荣,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政治和商业领域,同时也将自己的方言传播开来。


                    10楼2022-02-15 09:29
                    回复
                      在明清的商业领域,苏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商业通行语的一种。因为苏州在明清实际上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之一,类似今天上海的地位,北上和出海的商品很多都在苏州中转 [5] 。加上当时吴语人口占全国的30% [6] ,加大了苏白音的影响力,因此形成了有一定通行范围的苏白音系。很多来往江浙各地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方便,学习苏白而不用一一学习各地方言,大大节约了时间。甚至苏白的很多词汇传到了西部地区,并且流传至今,如重庆话中的“格式”(标致)、“转来”(回来),“行市”(能力强)、“苏气”(洋气)。这些词汇有的在今天的吴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在明清的文化领域,苏白也有一定影响力。《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一时间,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11楼2022-02-15 09:29
                      回复
                        在明清的政治领域,由于江浙一带读书人较多,在全国各地都有做官或者教书,苏白读书音就影响了很多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由于古代南方战争较少,江浙地区仍然保持以前的读音,如浊音,因此也受到当时一些读书人的喜爱。在明清的文学领域,冯梦龙《山歌》集吴地民歌,成篇苏白。“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浣纱记》《清忠谱》等也用苏白。清末民初有苏白小说《吴歌甲集》等。《海上花列传》文言文和苏白相结合。民国时期,上海的书香世家和部分学校也是使用苏白作为交流语言的。在明清的戏曲领域,明清时期苏白流行于昆曲、苏州评弹等领域,如昆曲中普通百姓对话采用苏白。


                        12楼2022-02-15 09:32
                        回复
                          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品,特别是昆曲中的宾白有不少基于苏州方言的苏白,其不仅能够迎合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也能比较生动地刻画人疬形象,并能起到调剂当场的作用。而戏曲作品中的苏白在其起源初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创作者也有不同的创作偏好。苏白主要用于吴歌、昆曲(苏州音)、越剧(嵊州音)、苏州评弹(苏州音)、锡剧(无锡音)等等。 [11] 苏白的作用是,作相关科介方面的提示,或者尽可能接近书面语但是读音使用吴语,便于大众能够听懂。


                          15楼2022-02-15 09:34
                          回复
                            文学中应用编辑
                            播报介绍作为对以往狎邪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的反拨,苏白小说在晚清异军突起,不仅在主题上大为拓展,更试验性地开拓了方言与通用语在同文本中并存的语言形式。正是近代化语境下文学品格由内向而外转、叙事手法由写意而摹真、创作预期由个人抒发而社会教育的形式化。
                            不同的语言形式使作为"教科书"的苏白小说呈现为不同的教化姿态,从而构成一个相对丰富的小说类型。清初豆棚闲话 [12] 清中期弹词脚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清末民初《何典》、《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吴歌甲集》近代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当代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


                            16楼2022-02-15 09:35
                            回复
                              参考资料
                              1.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97
                              2. 詹一先 .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 [宋] 陈彭年.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张志云.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
                              5.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2
                              6. 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8. 李军.《乡音字类》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苏州话读书音:方言,2008
                              9. 游汝杰.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方言,2006
                              10. 江南普通音编委.江南普通音注音符号挂图: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11. 王金花.明清戏曲作品中的苏白概论:绥化学院学报,2010
                              12. 陆胤.作为“教科书”的苏白小说: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
                              13. 徐扶明.试论昆剧苏白问题:艺术百家,1989
                              收起


                              17楼2022-02-15 0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