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所述的吃斋念佛、参禅打坐、诵经拜佛等等,也能使我们达到身心清净、正念正行,所以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手段,这点要搞清楚。
《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仅仅是上述列举的这些方式,乃至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七七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觉悟之路的工具,就像帮我们渡到大河彼岸的小船,只能使用,但不能把它当作最终目的,一旦到岸了,就应该把船放下,不要再背着走了。
很多人在道场里诵经持咒做的很好,参禅打坐功夫也很好,对人也很和善,见人就合掌,张口就是阿弥陀佛。可是回到家里呢,又恢复本来面目了,原先怎样,现在还怎么样,家务活还是懒得干,老婆说两句,还是要吵架;工作上受点委屈,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学佛还好,学了佛后,看身边的人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拿所学的佛法标准去评判别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搞的家人烦的受不了,看见他就怕。这就是因为他在道场学的都是些表面功夫,对于修正自身习气方面,还没有丝毫的利益。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修行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而不是让你去修理别人,那样学佛就学反了。我们要把学习的这些佛法,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转变自己的言行和观念,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些毛病逐渐纠正过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用慈悲心、宽恕心、包容心,并且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消除烦恼。这样做才是利人利己,才是修菩萨行。
佛法是内学,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时时回光返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一有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觉察并改正,这就对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心还往外驰求,还是总盯着别人,盯着外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讲究真功夫,要经得起考验,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是说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就算有修行了,那只是形式,不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平常时候看不出来,一遇到境界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遇到烦恼还会发脾气,别人无缘无故打你骂你,你还火冒三丈,还有贡高我慢,还有贪心妄想,这都是没有修行功夫的表现。
所以,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只有规规矩矩的依法修行,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实际当中,才是真修行。
上面所述的吃斋念佛、参禅打坐、诵经拜佛等等,也能使我们达到身心清净、正念正行,所以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手段,这点要搞清楚。
《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仅仅是上述列举的这些方式,乃至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七七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觉悟之路的工具,就像帮我们渡到大河彼岸的小船,只能使用,但不能把它当作最终目的,一旦到岸了,就应该把船放下,不要再背着走了。
很多人在道场里诵经持咒做的很好,参禅打坐功夫也很好,对人也很和善,见人就合掌,张口就是阿弥陀佛。可是回到家里呢,又恢复本来面目了,原先怎样,现在还怎么样,家务活还是懒得干,老婆说两句,还是要吵架;工作上受点委屈,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学佛还好,学了佛后,看身边的人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拿所学的佛法标准去评判别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搞的家人烦的受不了,看见他就怕。这就是因为他在道场学的都是些表面功夫,对于修正自身习气方面,还没有丝毫的利益。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修行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而不是让你去修理别人,那样学佛就学反了。我们要把学习的这些佛法,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转变自己的言行和观念,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些毛病逐渐纠正过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用慈悲心、宽恕心、包容心,并且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消除烦恼。这样做才是利人利己,才是修菩萨行。
佛法是内学,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时时回光返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一有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觉察并改正,这就对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心还往外驰求,还是总盯着别人,盯着外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讲究真功夫,要经得起考验,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是说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就算有修行了,那只是形式,不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平常时候看不出来,一遇到境界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遇到烦恼还会发脾气,别人无缘无故打你骂你,你还火冒三丈,还有贡高我慢,还有贪心妄想,这都是没有修行功夫的表现。
所以,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只有规规矩矩的依法修行,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实际当中,才是真修行。
《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仅仅是上述列举的这些方式,乃至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七七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觉悟之路的工具,就像帮我们渡到大河彼岸的小船,只能使用,但不能把它当作最终目的,一旦到岸了,就应该把船放下,不要再背着走了。
很多人在道场里诵经持咒做的很好,参禅打坐功夫也很好,对人也很和善,见人就合掌,张口就是阿弥陀佛。可是回到家里呢,又恢复本来面目了,原先怎样,现在还怎么样,家务活还是懒得干,老婆说两句,还是要吵架;工作上受点委屈,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学佛还好,学了佛后,看身边的人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拿所学的佛法标准去评判别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搞的家人烦的受不了,看见他就怕。这就是因为他在道场学的都是些表面功夫,对于修正自身习气方面,还没有丝毫的利益。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修行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而不是让你去修理别人,那样学佛就学反了。我们要把学习的这些佛法,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转变自己的言行和观念,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些毛病逐渐纠正过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用慈悲心、宽恕心、包容心,并且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消除烦恼。这样做才是利人利己,才是修菩萨行。
佛法是内学,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时时回光返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一有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觉察并改正,这就对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心还往外驰求,还是总盯着别人,盯着外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讲究真功夫,要经得起考验,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是说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就算有修行了,那只是形式,不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平常时候看不出来,一遇到境界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遇到烦恼还会发脾气,别人无缘无故打你骂你,你还火冒三丈,还有贡高我慢,还有贪心妄想,这都是没有修行功夫的表现。
所以,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只有规规矩矩的依法修行,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实际当中,才是真修行。
上面所述的吃斋念佛、参禅打坐、诵经拜佛等等,也能使我们达到身心清净、正念正行,所以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手段,这点要搞清楚。
《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仅仅是上述列举的这些方式,乃至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七七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觉悟之路的工具,就像帮我们渡到大河彼岸的小船,只能使用,但不能把它当作最终目的,一旦到岸了,就应该把船放下,不要再背着走了。
很多人在道场里诵经持咒做的很好,参禅打坐功夫也很好,对人也很和善,见人就合掌,张口就是阿弥陀佛。可是回到家里呢,又恢复本来面目了,原先怎样,现在还怎么样,家务活还是懒得干,老婆说两句,还是要吵架;工作上受点委屈,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学佛还好,学了佛后,看身边的人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拿所学的佛法标准去评判别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搞的家人烦的受不了,看见他就怕。这就是因为他在道场学的都是些表面功夫,对于修正自身习气方面,还没有丝毫的利益。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修行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而不是让你去修理别人,那样学佛就学反了。我们要把学习的这些佛法,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转变自己的言行和观念,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些毛病逐渐纠正过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用慈悲心、宽恕心、包容心,并且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消除烦恼。这样做才是利人利己,才是修菩萨行。
佛法是内学,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时时回光返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一有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觉察并改正,这就对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心还往外驰求,还是总盯着别人,盯着外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讲究真功夫,要经得起考验,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是说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就算有修行了,那只是形式,不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平常时候看不出来,一遇到境界就显现出来了。如果遇到烦恼还会发脾气,别人无缘无故打你骂你,你还火冒三丈,还有贡高我慢,还有贪心妄想,这都是没有修行功夫的表现。
所以,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只有规规矩矩的依法修行,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实际当中,才是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