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线作为斜向贯穿上海虹桥机场,虹桥商务区,中心城区,交大、同济,五角场副中心,外高桥保税区几大战略要地的黄金线路之一,却也是市中心间隔最长的地铁。去年底st官宣高峰班次龙溪路-江湾城核心区间间隔3分钟缩短为2:30秒(晚高峰从3:30秒缩短为3分),本来是个好事,但最近两周两次早高峰(仅搭乘2次,不是每天都坐地铁)搭乘却发现屏幕上列车间隔都还维持在3分!并没有缩短,貌似被st忽悠了。
另外论坛里总有一些住在郊区大居之类的网友抨击10号线客流一般没有增能得必要。我觉得不然,10号线途径除了北延伸段外,几乎都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不住在沿线的请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买不起市中心住宅就不要嫌弃郊区不方便,便宜有便宜的道理。
最后附上我11月通过朋友给申通提交的建议10号线加车的材料,最后得到了回复,说年底要加,结果公告加了实际却没加,不能令人满意。
附文:10号线加车的几大理由
作为10号线沿线居民,自从疫情控制得利,北延伸段通车后,明显感受到高峰甚至非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度显著增加!乘坐体验迅速下降,甚至出现部分车门一列车上不去要被迫等下一班的情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10号线加车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 十号线途径虹桥交通枢纽而且是唯一经过1号航站楼的地铁线路,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商旅的复苏,地铁上大包小包的旅客越来越多,实际车厢拥挤程度大于统计的客流数量;
2. 客流量小于10号线的12、13和7号线的高峰小交路运营间隔均小于10号线。对10号线乘客不公平;
3. 延伸到基隆路后,10号线全线运营间隔没有缩短,但客流却增加了,这一点从申通公布的数据也能看出客流的跃升。虽然10号线不是上海最拥挤的地铁,但与其他线路缩短间隔提升乘坐体验不同,10号线应该也是上海唯一一个近两年乘坐体验变差的线路了;
4. 新闻报道高桥车库已经建成,理论上存在加车和泊车的可行性,没有理由推脱;
5. 21年年底18号线一期北段即将通车,运营间隔高峰3分钟,15号线也有传闻缩短间隔到三分钟。这两条不经过市中心的线路间隔竟然也不低于10号线穿越火车站机场和整个市中心的线路。更何况18号线会给十号线带来新增客流,杨浦北部和宝山地区乘客前往南京东路的客流量不容忽视,反过来10号线北部乘客换乘18号线前往宝山和浦东的概率小得多。
考虑到新车预定需要时间,我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年底18号线通车观望一下,等到10号线限流、吊门出运行故障后再慌慌忙忙的行动起来。如果短期没车,建议临时调用15、18号线列车。因为这两条线路已通车路段目前看客流不咋地。15号线仅南侧部分区段早高峰拥挤,也完全可以征用计划新增的车辆。
另外论坛里总有一些住在郊区大居之类的网友抨击10号线客流一般没有增能得必要。我觉得不然,10号线途径除了北延伸段外,几乎都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不住在沿线的请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买不起市中心住宅就不要嫌弃郊区不方便,便宜有便宜的道理。
最后附上我11月通过朋友给申通提交的建议10号线加车的材料,最后得到了回复,说年底要加,结果公告加了实际却没加,不能令人满意。
附文:10号线加车的几大理由
作为10号线沿线居民,自从疫情控制得利,北延伸段通车后,明显感受到高峰甚至非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度显著增加!乘坐体验迅速下降,甚至出现部分车门一列车上不去要被迫等下一班的情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10号线加车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 十号线途径虹桥交通枢纽而且是唯一经过1号航站楼的地铁线路,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商旅的复苏,地铁上大包小包的旅客越来越多,实际车厢拥挤程度大于统计的客流数量;
2. 客流量小于10号线的12、13和7号线的高峰小交路运营间隔均小于10号线。对10号线乘客不公平;
3. 延伸到基隆路后,10号线全线运营间隔没有缩短,但客流却增加了,这一点从申通公布的数据也能看出客流的跃升。虽然10号线不是上海最拥挤的地铁,但与其他线路缩短间隔提升乘坐体验不同,10号线应该也是上海唯一一个近两年乘坐体验变差的线路了;
4. 新闻报道高桥车库已经建成,理论上存在加车和泊车的可行性,没有理由推脱;
5. 21年年底18号线一期北段即将通车,运营间隔高峰3分钟,15号线也有传闻缩短间隔到三分钟。这两条不经过市中心的线路间隔竟然也不低于10号线穿越火车站机场和整个市中心的线路。更何况18号线会给十号线带来新增客流,杨浦北部和宝山地区乘客前往南京东路的客流量不容忽视,反过来10号线北部乘客换乘18号线前往宝山和浦东的概率小得多。
考虑到新车预定需要时间,我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年底18号线通车观望一下,等到10号线限流、吊门出运行故障后再慌慌忙忙的行动起来。如果短期没车,建议临时调用15、18号线列车。因为这两条线路已通车路段目前看客流不咋地。15号线仅南侧部分区段早高峰拥挤,也完全可以征用计划新增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