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发会吧 关注:175贴子:4,615
  • 0回复贴,共1

黄成德回答网友提问丨2020—2021年度“黄河生态考察报告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2年1月10日上午,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宣传部牵头召开的2020—2021年度“黄河生态考察报告会”在线举行。本次报告会是中国绿发会与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联合央广总台共同发起的“黄河流域生态考察行动”的一次系统总结。
会议提问环节,网友“海纳百川”的问题是:对于保证黄河口每年入海22-40亿立方淡水,几亿吨泥沙,各位专家有何好建议?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主任、考察团团长黄成德回答当前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也很有趣,跟前面几位专家老师谈的一样,我们的黄河水资源总量在减少,黄河上中游目前区域限量用水和工农业节水不够,沿岸很多地方还在毫无节制的利用黄河水,没有计算投入产出比,这是一个问题。比方说河套平原,原来一亩地500块钱就可以租出去,现在租不出去了,原因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过去机井打20米到30米就见地下水,现在要打到150米以下才见水,如今庄稼地里没有150米深的机井,300元一亩没人敢租种,因为机井打浅了抽不上水来浇地。国家如何有效去控制黄河沿岸上千万亩的农田用水需要制订政策,如今黄河水总量控制是不是只算抽水口的提水量?没有计算两岸大量的农业开发,宁蒙沿黄一带好多草原或湿地近几十年改成农田了。例如鄂尔多斯沿黄一带,上世纪九十年代去考察时黄河边还是草原和湿地,如今全改成为农田。考察库布其沙漠防沙治沙,我认为是不成功的,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好。我们用无人机拍摄时,才发现植树造林呈现条状式的绿化效果,只是在固定、半固定式沙丘上搞绿化,大面积的流沙带上无人去植树造林,所以沙漠一直延伸到黄河。在沙漠里植树造林十分耗水,如果三个月不浇黄河水,种下的树苗就全部死光了,所以无论是腾格里或库布其沙漠,年年种树难见树。它跟毛乌素沙漠不一样,防沙治沙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在沙漠地带大面积种植耗水的乔木,宜草则草,宜灌木则灌木,待沙地形成土壤层并俱备一定水涵养功能后再适量种乔木,治沙得先种草增加覆盖率才能固沙。一定要严格执行黄河水资源总量控制,上中游不能任性截流。如果每个省都在做引黄工程搞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下流缺水现状就无法改变。现在黄河的水资源被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很多城市都拿去用,我到山东淄博考察时就与当地领导谈到黄河的泥沙问题,下游沿黄各地抽取黄河水以后又要占很多的粮田来堆积黄河泥沙做沉淀或泥沙消纳地。近两年来说上中游治理的好了,黄河入海口的泥沙量减少了,我觉得这虽然跟中上游的治理有关系,但同时与中下游大量抽取黄河水后,那些泥沙都堆到岸上去了,实际上用水量增加,泥沙就减少。如果中上游毫无节制的用很多的水去发展耗水农业、抽取大量的黄河水用于沙漠植树造林,沿岸为做旅游景点还做很多假的人工湿地,上、中、下游不统一协调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黄河大保护的实际效果会打折扣。
我特别赞同王志刚老师的发言,黄河文明首先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为什么黄河两岸的人对黄河的情结不高,是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的,黄河上游和部分中游的干流主要在峡谷里,而人的生活区域都在山顶上,真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并不多,两岸高落差造成直接从黄河受益并不多,加上历史上黄河水患无穷,因此人们把黄河说成是害河,所以对黄河缺少母亲河的感情。为什么黄河流域民间社会组织不多,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治水都是官家的事情,公众没有办法参与决策,因此真正住在黄河边的少数人才会产生母亲河情结。如何培育母亲河情结,得通过公众参与、全民参与的方式,大家一提到黄河不能就只到它的危害,没想到大家都是喝黄河的水,即使喝黄河支流的水实际也是黄河水。我们要有一个全流域的观念来培养我们的文化认同。还有一个文化认同就是不能过分宣扬汉族主义。一讲到中国的历史,一讲到黄河文化的时候,就讲中下游,结果忽略了我们上游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例如黄河源头的藏族文化,藏族人民对黄河用神圣的理念来保护,上游还有那么多少数民族,他们就是喝着黄河水,对待黄河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所以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有更深文化认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多民族的母亲河。
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绿会融媒。“绿会融媒”是由约50个平台组成的融媒体矩阵,旨在传播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和公共健康危机,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

整理/青鸯 审/黄成德、cherry 编/阿西叶
#黄河生态考察报告会# #黄河# #黄河生态考察#


IP属地:北京1楼2022-01-13 17:1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