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都符合属于地表径流的特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形成河流,穿越峡谷,又有支流汇入,流到平缓处形成湖泊或沼泽,最终汇入海洋或内流目的地。至于是不是弱水和黑龙江的连接段,要再调查。
很遗憾的是,我在网上查询,没有看到任何能将这两条河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比如黑龙江的最初上源是弱水,或者弱水是黑龙江的最早上源,再者弱水曾经流到黑龙江,等等。也没有发现有关两者的任何联系,也许一些地理学、地质学或地图学的学术或论文中提到过,不过因为我无法接触到,所以暂时不能下定论说没有人发现这个现象。但是我想这么一条明显的地理现象,不会从来没人关注吧?
弱水这个词来源于《山海经》: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昆仑之北,古时候所说的范围很大,大到包括今天的祁连山,所以说昆仑之北有水,有可能指的是今天的弱水,也有可能是克里雅河、车尔臣河等等。所以上古时代的典籍和传说,不一定说的就是今天的弱水。而且《山海经》成书年代和很多内容都无法考证,用它做凭据不够严谨。
现今的弱水(包括上游名称黑河),就在这条谷地上最上头,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再无其他更详细介绍。
现在通过考古发掘可知的是,3000年前的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是很湿润的,比如以下新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036843608057869&wfr=spider&for=pc概述之,考古发掘的木本植物木炭显示,距今约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气候从温凉湿润开始变干旱了。从西城驿遗址出土已鉴定的木炭来看,其中有云杉属、柳属等。云杉属的存在表明西城驿文化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柳属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滩地、低湿地,柳属的存在,表明遗址周围有河流,说明当时应是相对湿的环境。
这与前面猜测的年代大体相同,五千多年以前至一万多年前这地区降水丰富,弱水流经张掖,并且有足够的水量向下流,而且按照当时的气候条件,现在也基本认同阴山以北地区是较湿润气候,不断有常流的支流汇入,最终形成一条连续向东北方前进的大河。
另外,前面介绍过,二连浩特的城市介绍,就说到城市建在古河道上,那清楚表明历史上这里不但有河流,更代表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关于黑龙江,中国古代,黑龙江的名称很多,曾叫“黑水”、“弱水”。黑水其实很好理解,那么,为啥要叫做弱水呢?古代因为交通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真正的认识黑龙江,所以他们认为这里就是非常典型的弱水,波涛汹涌,险恶难渡。所以,很多书籍都把黑龙江叫做弱水。但是看这些记载,这里的弱水应该是泛指形容很汹涌的河流,并不是一直向西能连通居延海的那条猜想中的大河。而且它的这些支流是不可能向西流的,所以现在的黑龙江在这里不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