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邢国铭终于圆了“作家梦”
今年刚好52岁的邢国铭,是河南禹州人。学生时代的邢国铭,最爱上的是作文课。每到作文评点时,他的作文总能被当成范文受到老师毫不吝惜的夸奖。
打从初中阶段起,邢国铭就多次在县、市组织的中学生作文竞赛和诗歌朗诵比赛中获过奖。时间一长,同学们私下里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作家”,邢国铭自己也真的做起了“作家梦”来。 高中毕业时,邢国铭回到了农村。
22岁那年冬天,家里给邢国铭找了个对象,后来做了他妻子,叫秦玉秋,秦玉秋对他看书、写作倒也支持。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邢国铭除了坚持看书写作之外,还偷偷地报名参加了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甚至曾以外出打工的名义,利用农闲时光,跑到郑州一家报社去当了一段时间的见习记者。
他非常动情地对妻子说:“也许我这辈子都成不了作家,可我不想就这么放弃。人活一世,要是连个梦都没了,那活着还有啥意思?”
进城谋生
修鞋匠发表处女作
1999年,邢国铭似乎突然“开了窍”,带着秦玉秋和儿子到郑州去打工。
一家三口到郑州之后,租了两间房,一间当卧室,另一间则成了修理铺,修鞋、修锁、修自行车。邢国铭自此成了一名修鞋匠,秦玉秋进了一家公司,儿子则上了借读学校。
刚开张,由于人地生疏顾客不多,没顾客时,他就捧着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如痴如醉地看,时不时地还会拿出个小本子来记上几笔。一位老乡见了,就问他,究竟是想做生意赚钱还是想当作家?邢国铭分明已听出了对方嘲讽的意思,就笑着反问道:“我是既想靠修鞋养家糊口,又想当作家,咋啦?”
由于邢国铭手艺巧、要价低,为人又特别热情随和,渐渐地招来了不少“回头客”,几年下来,他的生意便越做越红火。住在附近的人,有东西要修了,自然要来找他,有时就算没有东西要修,也要跑到他那个小小的修理铺来坐坐,说些家长里短的事,谈些市井趣闻。时间一长,邢国铭那个小小的修理铺,简直变成了“逸闻趣事集散地”。
听着这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有一天他忽然心有所动,觉得要是能对这些鲜活的市井新闻进行进一步发掘和提炼,并且以小说或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似乎很有些意思,于是,他就开始真正留起心来。
去年11月份的一天,一位顾客给邢国铭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婚外恋新闻,说是某小区有对偷情的男女,因为煤气中毒,大冬天的,竟双双赤条条地惨死在小屋里。邢国铭听了,觉得这新闻背后有一种发人深省的东西。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以这个新闻为素材,写了篇题为《修鞋匠的婚外恋》的小小说,悄悄地投给了省内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邢国铭本是想投石问路,没想到半个月之后,这篇小小说竟在报纸副刊上发了出来。
时隔不久,一位姓徐的女士来修鞋时,听说邢国铭爱写小说,就给他讲了她的自行车失而复得的事。第二天,邢国铭就以《修鞋匠与偷车贼》为题写了一篇小说。这一次,他署上了自己的本名。这篇小说很快就在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副刊上发了出来。
“修鞋作家”
要学蒲松龄写“大作”
社区里租房摆摊的修鞋匠,竟真的成了一名业余作家,消息传开之后,邢国铭一下子成了社区的名人。于是,有人拉着自己的孩子来找他接受教育,有人想来看看“修鞋作家”到底长的什么模样,更多的人则是一听到什么趣闻就跑过来给他“提供素材”,有人甚至专门把自己家里刚刚发生的事写在纸上送给他,问他能不能写进下一篇小说里。后来,一些大学生都舍近求远地三三两两地掂着鞋专门来找他“取经”。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来人往的修理铺,一时显得宾客盈门。
邢国铭自称手艺人,因为收入不高,日子一向过得非常节俭,就连多年来写作用的纸和笔,都是捡儿子的。可是,等他听说报刊编辑部现在都是无纸化办公,就咬咬牙花300块钱买了台旧电脑,又拜儿子为师学会了打字。
邢国铭原本一直只想写长篇小说,没料到自己刚刚发表了几篇短文,就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惊喜之余,也很受启发。直到这时他才觉悟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其实不应以篇幅长短和题材大小而论,只要立意高妙,情节动人,文笔又灵异生动,就算是不足千字的小小说,也一样能够写得光彩照人。
他要学习蒲松龄,将小小的修鞋铺当成蒲公当年的小茶馆,每天一开门,就把与顾客聊天当成一份工作,有时甚至要缠着人家给他讲“稀罕事”。
每天晚上收摊之后,他会将白天收集的轶闻趣事拿出来反复琢磨,然后再整理、提炼,能写故事的就写成故事,能写小说的就写成小说。
如此一来,邢国铭笔下的“修鞋匠”系列,便大都具有故事鲜活、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极具时代感等特点,不仅深为读者所喜爱,也受到了一些报刊编辑的关注。于是,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先后在《大河报》、《故事家》、《百花园》、《当代人》、《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辽河》、《三月三》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了近三十篇作品,“修鞋作家”的名号,便也越叫越响了。
十几年笔耕不辍,如今终于尝到了一些收获的甜头
历尽艰辛,52岁的邢国铭终于迎来了他的收获季节。于是,有人找上门来,要为他这个“自强模范”拍电视,有人要让他这个“修鞋作家”加入作协,还有人劝他不如关掉修理铺去当个自由撰稿人……面对赞誉,邢国铭的头脑非常清醒,他说,他其实就是个修鞋匠,过去靠修鞋养家糊口,今后还会以修鞋为生。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修鞋摊,他要像蒲松龄当年创作《聊斋志异》那样,写上一部《鞋摊听趣录》。
今年刚好52岁的邢国铭,是河南禹州人。学生时代的邢国铭,最爱上的是作文课。每到作文评点时,他的作文总能被当成范文受到老师毫不吝惜的夸奖。
打从初中阶段起,邢国铭就多次在县、市组织的中学生作文竞赛和诗歌朗诵比赛中获过奖。时间一长,同学们私下里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作家”,邢国铭自己也真的做起了“作家梦”来。 高中毕业时,邢国铭回到了农村。
22岁那年冬天,家里给邢国铭找了个对象,后来做了他妻子,叫秦玉秋,秦玉秋对他看书、写作倒也支持。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邢国铭除了坚持看书写作之外,还偷偷地报名参加了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甚至曾以外出打工的名义,利用农闲时光,跑到郑州一家报社去当了一段时间的见习记者。
他非常动情地对妻子说:“也许我这辈子都成不了作家,可我不想就这么放弃。人活一世,要是连个梦都没了,那活着还有啥意思?”
进城谋生
修鞋匠发表处女作
1999年,邢国铭似乎突然“开了窍”,带着秦玉秋和儿子到郑州去打工。
一家三口到郑州之后,租了两间房,一间当卧室,另一间则成了修理铺,修鞋、修锁、修自行车。邢国铭自此成了一名修鞋匠,秦玉秋进了一家公司,儿子则上了借读学校。
刚开张,由于人地生疏顾客不多,没顾客时,他就捧着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如痴如醉地看,时不时地还会拿出个小本子来记上几笔。一位老乡见了,就问他,究竟是想做生意赚钱还是想当作家?邢国铭分明已听出了对方嘲讽的意思,就笑着反问道:“我是既想靠修鞋养家糊口,又想当作家,咋啦?”
由于邢国铭手艺巧、要价低,为人又特别热情随和,渐渐地招来了不少“回头客”,几年下来,他的生意便越做越红火。住在附近的人,有东西要修了,自然要来找他,有时就算没有东西要修,也要跑到他那个小小的修理铺来坐坐,说些家长里短的事,谈些市井趣闻。时间一长,邢国铭那个小小的修理铺,简直变成了“逸闻趣事集散地”。
听着这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有一天他忽然心有所动,觉得要是能对这些鲜活的市井新闻进行进一步发掘和提炼,并且以小说或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似乎很有些意思,于是,他就开始真正留起心来。
去年11月份的一天,一位顾客给邢国铭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婚外恋新闻,说是某小区有对偷情的男女,因为煤气中毒,大冬天的,竟双双赤条条地惨死在小屋里。邢国铭听了,觉得这新闻背后有一种发人深省的东西。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以这个新闻为素材,写了篇题为《修鞋匠的婚外恋》的小小说,悄悄地投给了省内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邢国铭本是想投石问路,没想到半个月之后,这篇小小说竟在报纸副刊上发了出来。
时隔不久,一位姓徐的女士来修鞋时,听说邢国铭爱写小说,就给他讲了她的自行车失而复得的事。第二天,邢国铭就以《修鞋匠与偷车贼》为题写了一篇小说。这一次,他署上了自己的本名。这篇小说很快就在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副刊上发了出来。
“修鞋作家”
要学蒲松龄写“大作”
社区里租房摆摊的修鞋匠,竟真的成了一名业余作家,消息传开之后,邢国铭一下子成了社区的名人。于是,有人拉着自己的孩子来找他接受教育,有人想来看看“修鞋作家”到底长的什么模样,更多的人则是一听到什么趣闻就跑过来给他“提供素材”,有人甚至专门把自己家里刚刚发生的事写在纸上送给他,问他能不能写进下一篇小说里。后来,一些大学生都舍近求远地三三两两地掂着鞋专门来找他“取经”。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来人往的修理铺,一时显得宾客盈门。
邢国铭自称手艺人,因为收入不高,日子一向过得非常节俭,就连多年来写作用的纸和笔,都是捡儿子的。可是,等他听说报刊编辑部现在都是无纸化办公,就咬咬牙花300块钱买了台旧电脑,又拜儿子为师学会了打字。
邢国铭原本一直只想写长篇小说,没料到自己刚刚发表了几篇短文,就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惊喜之余,也很受启发。直到这时他才觉悟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其实不应以篇幅长短和题材大小而论,只要立意高妙,情节动人,文笔又灵异生动,就算是不足千字的小小说,也一样能够写得光彩照人。
他要学习蒲松龄,将小小的修鞋铺当成蒲公当年的小茶馆,每天一开门,就把与顾客聊天当成一份工作,有时甚至要缠着人家给他讲“稀罕事”。
每天晚上收摊之后,他会将白天收集的轶闻趣事拿出来反复琢磨,然后再整理、提炼,能写故事的就写成故事,能写小说的就写成小说。
如此一来,邢国铭笔下的“修鞋匠”系列,便大都具有故事鲜活、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极具时代感等特点,不仅深为读者所喜爱,也受到了一些报刊编辑的关注。于是,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先后在《大河报》、《故事家》、《百花园》、《当代人》、《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辽河》、《三月三》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了近三十篇作品,“修鞋作家”的名号,便也越叫越响了。
十几年笔耕不辍,如今终于尝到了一些收获的甜头
历尽艰辛,52岁的邢国铭终于迎来了他的收获季节。于是,有人找上门来,要为他这个“自强模范”拍电视,有人要让他这个“修鞋作家”加入作协,还有人劝他不如关掉修理铺去当个自由撰稿人……面对赞誉,邢国铭的头脑非常清醒,他说,他其实就是个修鞋匠,过去靠修鞋养家糊口,今后还会以修鞋为生。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修鞋摊,他要像蒲松龄当年创作《聊斋志异》那样,写上一部《鞋摊听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