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钱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去、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4个根本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表现,对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去、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4个根本问题。最近,通过对江苏、河南和山西等省的调研,我们感到,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简称“返乡创业、以企带村”),是解决这四个根本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前者在中西部地区、后者在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表现,对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背景。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城市生活花费大;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必须回家乡参加升学考试,由于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影响升学;一些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有限制,超龄劳动力被迫返乡。其次,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工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兴办二、三产业。许多返乡创业人员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与技术,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三是成为经纪人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跑流通联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是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
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实施以企带村的战略意义。第一,以企带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众称之为“386170部队”,农业发展缺人、缺钱、缺信息、缺技术、缺装备。这种状况迫切要求企业进入农村,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而对工商企业来说,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第二,以企带村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实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当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立足于“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通过政府和市场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先富起来的群体开展捐赠和结对帮扶活动。就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来说,政府投入有限,农民普遍积累不多,社会支持太弱,因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现实选择。第三,以村带村有利于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道路、通信、水电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也需要教育、文化、卫生等软件设施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软硬环境建设。第四,以企带村对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第五,以村带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调查表明,以企带村发展得好的地方,村级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组织程度较高、合作意识较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较好,农村基层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载体转移到了企业。
以企带村的主要形式。目前,以企带村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村企运作融合型。主要指村的运作与企业的运作融合成一体,村的主要干部与企业的负责人相互兼任,村企事务相互融合,村级事务运作多由企业承担,村级集体在企业中占有股份,村民就是企业的职工并占有企业一定股份。比较典型的如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与华西集团、周庄镇三房巷村与三房巷集团、宜兴市都山村与三木集团等。这是一种村企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形式,群众比较欢迎。二是骨干企业带动型。主要指村级重点骨干企业以自身的经济实力带动村的发展,村企干部不相互兼任,村企事务相互独立运作,互不参与。村级集体不在企业中占有股份,但拥有企业占用的土地和厂房的所有权;村民不在企业拥有股份,但大多数在企业就业。如宜兴市杨巷镇黄家村,约90%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三是企业能人支持型。主要指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支持村级事务,促进村子发展,惠及当地村民。村集体向企业出租土地、厂房,多数村民在企业就业。这些企业家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一方面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另一方面又从企业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回报社会。四是合作组织带动型。主要指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周边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村民以土地、劳动、技术以及知识产权进行股份合作,股份合作社的干部与行政村的干部合二为一,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也就是村级经济的发展。如江阴市青阳镇邓阳村依托当地农民种植蔬菜的传统,成立江阴市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产销模式。五是企业对农村补偿型。企业发展占用农村有关资源,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村民进行补偿。山西省煤矿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以企带村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政策。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违法占用农民土地搞非农建设。第二,必须坚持自愿、互利。既要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尊重企业自主权,不能搞强迫命令和“政绩工程”。第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实施以企带村,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确有实力。经济较发达地区,应重点选择与农村关联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第四,必须坚持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按照发挥企业集聚效应的要求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防止打着以企带村的名义粗放式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将污染企业搬迁到农村,防止重走乡镇企业“村村冒烟”的老路。
进一步推动返乡创业、以企带村的政策建议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设立返乡创业培训专项资金,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与城市下岗职工一样,能够接受法律法规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尽快具备办企业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能力。
全方位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信贷倾斜;在税收、收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完善以企带村政策支持体系。对参与以企带村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应与以企带村工作相结合,对以企带村示范村优先进行扶持,促使其率先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同时,制定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业。
加强对以企带村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实施以企带村的重要性,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切实加强对以企带村工作的指导,使以企带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去、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4个根本问题。最近,通过对江苏、河南和山西等省的调研,我们感到,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简称“返乡创业、以企带村”),是解决这四个根本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前者在中西部地区、后者在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表现,对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背景。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农民工在大中城市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城市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岗位基本饱和;城市生活花费大;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必须回家乡参加升学考试,由于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影响升学;一些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有限制,超龄劳动力被迫返乡。其次,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工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兴办二、三产业。许多返乡创业人员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与技术,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三是成为经纪人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跑流通联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四是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
工商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实施以企带村的战略意义。第一,以企带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众称之为“386170部队”,农业发展缺人、缺钱、缺信息、缺技术、缺装备。这种状况迫切要求企业进入农村,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而对工商企业来说,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第二,以企带村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实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当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立足于“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通过政府和市场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先富起来的群体开展捐赠和结对帮扶活动。就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来说,政府投入有限,农民普遍积累不多,社会支持太弱,因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现实选择。第三,以村带村有利于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道路、通信、水电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也需要教育、文化、卫生等软件设施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软硬环境建设。第四,以企带村对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第五,以村带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调查表明,以企带村发展得好的地方,村级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组织程度较高、合作意识较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较好,农村基层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载体转移到了企业。
以企带村的主要形式。目前,以企带村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村企运作融合型。主要指村的运作与企业的运作融合成一体,村的主要干部与企业的负责人相互兼任,村企事务相互融合,村级事务运作多由企业承担,村级集体在企业中占有股份,村民就是企业的职工并占有企业一定股份。比较典型的如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与华西集团、周庄镇三房巷村与三房巷集团、宜兴市都山村与三木集团等。这是一种村企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形式,群众比较欢迎。二是骨干企业带动型。主要指村级重点骨干企业以自身的经济实力带动村的发展,村企干部不相互兼任,村企事务相互独立运作,互不参与。村级集体不在企业中占有股份,但拥有企业占用的土地和厂房的所有权;村民不在企业拥有股份,但大多数在企业就业。如宜兴市杨巷镇黄家村,约90%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三是企业能人支持型。主要指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支持村级事务,促进村子发展,惠及当地村民。村集体向企业出租土地、厂房,多数村民在企业就业。这些企业家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一方面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另一方面又从企业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回报社会。四是合作组织带动型。主要指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周边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村民以土地、劳动、技术以及知识产权进行股份合作,股份合作社的干部与行政村的干部合二为一,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也就是村级经济的发展。如江阴市青阳镇邓阳村依托当地农民种植蔬菜的传统,成立江阴市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产销模式。五是企业对农村补偿型。企业发展占用农村有关资源,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村民进行补偿。山西省煤矿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以企带村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政策。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违法占用农民土地搞非农建设。第二,必须坚持自愿、互利。既要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尊重企业自主权,不能搞强迫命令和“政绩工程”。第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实施以企带村,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确有实力。经济较发达地区,应重点选择与农村关联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第四,必须坚持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按照发挥企业集聚效应的要求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防止打着以企带村的名义粗放式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将污染企业搬迁到农村,防止重走乡镇企业“村村冒烟”的老路。
进一步推动返乡创业、以企带村的政策建议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设立返乡创业培训专项资金,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与城市下岗职工一样,能够接受法律法规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尽快具备办企业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能力。
全方位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信贷倾斜;在税收、收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完善以企带村政策支持体系。对参与以企带村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应与以企带村工作相结合,对以企带村示范村优先进行扶持,促使其率先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同时,制定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业。
加强对以企带村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实施以企带村的重要性,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切实加强对以企带村工作的指导,使以企带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