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开发吧 关注:3,867贴子:10,611
  • 7回复贴,共1

一位自体实验者探究体认的左右脑切换途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导言:
本人是一位酒店员工,走上了一条另类的自称为“理论研究、观察内省、身体践行”的人脑探索之路,经过30多年的执着努力,不仅仅提出了人脑的新理论假说,更用自己身体的践行实验体认了自己的相关理论。本人提出,中脑网状结构在人脑机能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大脑半球是衍生的起着辅助作用的附属结构,是协助中脑网状结构,专门用于接受并存储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感官产生的感觉信息,也是专门用于保留人类个体应对外界剌激采取种种(肌肉)活动痕迹的器官。左右大脑功能不存在差异,目前存在的“功能不对称性”则是由个体后天左右侧身体器官“差异性使用”造成的。本人不仅找到了左大脑半球何以具有“语言功能”的机理,还找到了右大脑半球同样实现“语言功能”的可能,更找到了随意切换使用左右大脑的途径。
一、必须重新审视“脑功能大脑皮层主导说” 及“机能定位学说”传统理论
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70552231921051338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f2a670102zqs2.html


IP属地:江苏1楼2021-07-19 21:39回复
    一、必须重新审视“脑功能大脑皮层主导说” 及“机能定位学说”传统理论
    实际上有关人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定位说”和“整体说”两种派别的争论,脑功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如: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等的发现。而弗罗伦斯则通过实验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拉什利采取脑损毁技术对白鼠进行走迷宫的研究,提出均势原理和总体原理,证明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尤为要提到“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提出了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理论,意识活动的每一种形式总是依靠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协同工作来实现的。本人分析以为,“定位说”、“整体说”及“机能系统学说”各有其合理的内容,但又都存在缺陷。
    自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等发现以后,或许由于语言之特别重要意义,也由于不断发现大脑皮层一些感觉区或运动区的损伤造成了人体一系列功能的丧失,有人说,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控制着人体相应的功能。鉴于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大脑两半球越来越发达,大脑两半球的机能越来越重要,有人进而推断,低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在高等动物中逐渐向大脑转移,大脑功能“皮层化”了,其实这是误读。本人认为,形成这种概念及理论与不科学的颅相说存有重大关联。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实际上大脑皮层相关区域的功能发现,最多只能证明这些区域与一定的脑功能相关联,并不排除皮层下其它脑组织结构在相关功能中所起的作用,更不能断言说相关皮层在参与的这些脑功能结构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皮层某些区域受损造成人体相应功能丧失,并不能据此推论这些区域控制这些功能,人们已经发现脑损伤病人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相应功能逐步恢复的事例,这是传统理论一直不能给予解释的。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没有证据说明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导作用,一直没有证据说明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机能上从属于大脑皮层,大脑功能皮层化只是人们的推断。有人说,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但是必须提及的是,美国的一个先天性无脑畸形男孩却存活了3年。
    大脑功能皮层化的理论,忽视了皮层下其它脑组织结构在脑机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忽视了中脑网状结构在脑机能体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值得肯定的是,“机能系统学说”提出了中脑网状结构在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意识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告诉我们皮层的部分区域与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相关,皮层的部分区域与行为调节控制相关。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及个人的局限性,鲁利亚先生认为,中脑网状结构在脑机能体系中仅起到“背景支持作用”。
    或许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低等脊椎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由网状结构组成。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甚至于低等动物(如水螅)体内神经细胞及其突起都交织成网状,与全身各部分相联系。在高等脊椎动物中,原始的网状结构并未消失。问题是,网状结构古老的机能调控作用是否保留着,还是真正转移给了大脑皮层?可以说网状结构到底起什么作用,尚未全部了解清楚。
    低等生物往往依赖一种感觉、一种行动方式生活。随着生物进化及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类繁多的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运动器官及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面对如此变化,生物的神经系统如何应对?需要注意的是,大脑皮层恰恰是随着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从种系发生上看,大脑(端脑)是前脑发展而来,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随着动物向高级发展,从爬行类开始,端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而中脑却始终没有再分化。可以确认的是,大脑皮层产生发展是为了生物有机体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
    现在,人们对感觉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首先是由传输某些电信号所使用的通路来决定的,即由某一专用路线(labeled line)传到特定终端部位的电信号,通常就引起某种性质的主观感觉。事实上,即使是同一性质的刺激范围内,它们的一些次级属性(如视觉刺激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和听觉刺激中不同频率的振动等)也都有特殊分化了的感受器和专用传入途径。也许据此可以理解为,感觉的产生,就是特定的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形成,也就是用特定的神经元联系形式重现外界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信息。同理,体内作用于内感受器的刺激信息及肌肉运动也可以由特定的神经元之间联系给以展现并留下痕迹。至此,人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分析,大脑皮层不正是随之应运而生的专门用于形成、保留特定的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
    网状结构古老的机能调节作用仍然存在,或许,我们从已知的网状结构的一些特征看出一些端倪:网状结构保持着多神经元和或多突触的形态结构。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网状结构神经元的树突与其长的轴突常呈垂直方向排列,表明多方面来源的传入冲动可在网状结构内整合,脑干RF机能上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高度的汇聚作用(Convergeoce),不同部位、不同感觉器官的传入冲动可引起RF中同一单位放电。大脑皮层许多区的纤维也都可向网状结构某一局部汇集。在联系上,网状结构接受各种感觉信息,其传出纤维直接或间接联系中枢神经系的各级水平,可以说,网状结构是重要的机能整合中枢。新的研究发现,这个系统并不单纯地控制睡眠和觉醒,其各种神经核还参与许多不同的功能。诸如复杂的运动模式的组织、情绪反应的完成、注意力的加强、感觉阈限的调节和学习、记忆的促进与巩固等。所以,有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它只是一个激活系统。
    人们知道,人的接受外界剌激信息的上行激活系统有两条通路,一条进入中脑网状结构,另一条进入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经丘系系统传导的感觉信息自背侧丘脑的腹后内、外侧核投射至特定的感觉区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定位明确,能够清楚地识别出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及强度等。刺激信息沿着通路进入网状结构,目前的理解是,网状结构会过滤某些输入的刺激并把重要的信息传送到脑的其他区域。
    或许现在可以这样理解,外界的刺激信息作用于有机体后,一条进入中脑网状结构,引起警觉注意,或可调用多种感官感知,并立即与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接通,此时感官感知的外界刺激信息由另一条通路已到达相应区域,中脑网状结构至此根据刺激的大小分析综合并协同身体系统器官组织采取相应的(活动)反应。
    综上所述,本人提出商榷的是,中脑网状结构在脑机能体系中绝不是仅仅起“背景支持作用”,网状结构参与着所有的脑机能调节过程,是条件反射中枢。中脑网状结构在人脑机能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大脑皮层是衍生的起着辅助作用的附属结构,是协助中脑网状结构专门用于接受并存储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感官产生的感觉信息,也是专门用于保留人类个体应对外界剌激采取种种(肌肉)活动痕迹的。换句话说,中脑网状结构,是利用大脑(端脑)接受各种感官带来的剌激信息,并逐渐学会指挥运动器官采取种种行动的,用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用嘴发音讲话,进而用语言进行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等。


    IP属地:江苏2楼2021-07-19 21:43
    回复
      二、罗杰•斯佩里先生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是谬误
      目前公认的理论是,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右大脑半球则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有音乐欣赏能力,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
      斯佩里先生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提出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本人认为,必须重新看待割裂脑实验的观察结果,必须重新审视“左右脑分工理论”,必须重新认识斯佩里先生对人脑认知的功绩与误区。
      斯佩里先生通过大量比较实验所取得的科学发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之谜,突破了许多传统的理论,一是确立胼胝体的传递功能,胼胝体并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只是脑的支持物”,而是起着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新发现了右半球具有许多高级功能,证明了人的两个大脑半球拥有同样复杂的智力机能。斯佩里先生为人们对人脑认知的拓展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于将认识不断接近客观真理的前提,本人指出,斯佩里先生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存在着重大误区,也许裂脑人的实验是成功的,观察到的现象也是真实的,但是,现象的存在并不一定代表事实本该如此。本人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斯佩里先生裂脑人实验所用来观察的割裂脑患者,都是成年人,实际上这些人都已形成了“左右脑特化”现象,笔者认为,由此断然推论“左右脑机能存在分工”,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
      大家都知道,婴儿两侧大脑有同等的语言潜力,2~3岁以后才逐渐形成差异。据报道,如果3岁前损伤一侧大脑,另一侧也可以发展语言功能,甚至在8~10岁以前左脑损伤仍可由右脑补偿而逐渐恢复语言功能。总之,语言功能的左脑单侧化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
      人们也发现该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事实太多:比如,以右利手为主的大部分人语言功能在左半球,而左利手的人语言功能有的在左大脑半球,有的却在右大脑半球;有些人由于特殊原因手术摘取了一侧的大脑半球,也许是左,也许是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不受任何影响地生活着,当然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了,……。
      斯佩里先生划时代地发现了右大脑半球的许多重要功能,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但是,本人认为,传统的“大脑功能皮层化”及“机能定位学说”理论束缚了他的思维。其实,斯佩里先生已经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当割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接,每个半球就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每一个半球都具有知觉、学习及认识系统。”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右脑也同样具有左脑的功能。但是,由于时代及个人局限性,斯佩里先生只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观察的结果也表明,左右脑分工之说是误传。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3年9月3日报道,科学家近日研究了1000多个大脑后认为,无法证明人们在使用左右脑时有分工的证据。犹他大学的科学家没有找到人们在使用左右脑上有倾向性的证据。另外,科学家们发现大脑思考抽象概念和相关实物时活动情况相似。他们通过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方法发现,当一个人在思考“家具”这一抽象概念时,他的大脑活动图与思考“饭桌”、“办公桌”和“椅子”等实物时产生的图像相似。


      IP属地:江苏3楼2021-07-19 21:43
      回复
        三、左大脑半球具有“语言功能”的机理
        或许左右大脑最大差别就在于有无“布洛卡语言区”,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存在于左大脑半球,本人通过30多年的探究及身体践行,或许找到了产生的原因:人的说话存在着偏侧现象,大部分人使用喉咙右侧的唇舌喉发音器官(肌肉)说话。
        80年代初,当时盛行一种理论,“多动左手有利于右脑开发”,笔者是一个特别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且对身体健康尤为在意的人,当即积极行动起来,天天用左手吃饭、做事、写字等等,一边身体力行,一边深入学习着,当时也在困惑,“为什么左利手的人,优势半球有的在右侧,而有的却仍然在左侧”,直觉告知我,起决定性作用的,肯定不是“手”。一晃十几年过去,豁然从人类进化史中得到了启示,“直立行走”在南方古猿走向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两大改变,一、使上肢解放出来,使双手不再是行走的工具,以致有一天能用来操纵和制造工具,并能进行劳动,因而具有进化的巨大潜能;二、直立行走也迫使躯干、头部、牙齿、和喉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形成了人类所特有的咽喉部结构特征,直立行走引起的口腔、牙齿、舌头及喉部结构等发音器官的完善,致使人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产生了可能,具备了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语言是其它动物与人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工具。人类正是在于手的精细活动及语言的发生发展基础上得以一步步进化的,重要的史实告知我们,大脑的快速发展正是在人类直立行走以后开始的。鉴于大脑皮层最重要的语言功能“布洛卡语言区”与说话相关,至此,本人开始在意“人说话是否存在偏侧现象”。
        或许大家都知道,手的使用存在“利手”现象,大部分人都是右利手,即大家都习惯性地偏爱使用右手进行种种活动,也许有一些人还知道,人的眼、耳也有偏侧性使用现象,存在着“主视眼”、“主听耳”。但是,人的说话是否也存在偏侧现象,或许没有人在意过,今天必须告诉大家的事实是,人的说话确实存在偏侧性使用现象。虽然人只有一张嘴、一条舌、一个喉等,但舌、声带、喉等发音器官的肌肉却左右对称,而发音说话往往不自觉地只是依靠一侧的肌肉完成的。由于右利手的人都是偏侧性使用右侧发音器官(肌肉)说话,故布洛卡语言区存在于左大脑半球,而左利手的人,有的习惯偏侧性地使用左侧发音器官(肌肉)说话,故布洛卡语言区存在于右侧大脑半球,但是有一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或许主要来自于家长及老师的影响,有的形成了左手做事右手写字的习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偏侧性地使用右侧发音器官(肌肉)说话,以下简称为使用右嗓子说话,故这些左利手人的布洛卡语言区还是存在于左大脑半球。
        如前所述,先有器官及肌肉的运动,脑内特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随之也才有大脑皮层的产生及发展。可以说,先有手的写字,特别是嘴的说话,才有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区的形成。据此或应该达成共识,语言功能区特别是“布洛卡语言区”形成于左大脑半球,还是形成于右大脑半球,取决于一个人习惯性使用左嗓子还是右嗓子说话。
        在这里要说明下视觉性语言及听觉性语言,眼及耳接受的刺激信息,机理上可以交叉或不交叉地投射到双侧大脑半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视觉欺骗试验提示,人所看到的内容,和其本身想看到的内容有关。或许由于人自觉不自觉地偏侧性使用着左右眼及耳,或许由于左右上丘多感觉整合也存在偏侧使用现象,或许由于受有意无意的“注意”调控,或许还有其它一些不了解的原因,形成了人们习惯性地依赖主视眼主听耳接受到的刺激信息生活。或许人还可以借助扭头等弥补视野、听域的不足,人为地形成主视眼主听耳接受的信息侧重交叉投射到对侧大脑半球,与运动性语言区一样,也存在视觉性语言区及听觉性语言区单侧形成现象。
        很长时期以来,或者说从人类诞生之日期,人们就常常习惯性以某一侧的身体器官进行种种活动,也可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习惯偏侧性使用左右侧身体器官。或许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有人发现在一些动物也存在偏侧使用现象,也许有人认为本该如此,或许有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总之,人们总体态度为听之任之。也许到了今天才有可能认识到身体左右侧器官调节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
        今天对于右利手的我们,可以尝试左手为主的写字、左眼为主的识字、左耳为主的听话,特别是注重使用左嗓子说话,让我们重新演练自己并经历幼儿到少年的成长过程,我们的右大脑半球也一定会伴随产生“布洛卡语言区”等语言功能。


        IP属地:江苏4楼2021-07-19 21:44
        回复
          四、使用左右呼吸道是切换使用左右大脑的途径
          综前所述,左右大脑是没有功能差异的,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只有意识地使用了或左或右半边大脑。大家知道,在已知动物中海豚是可以交替使用左右大脑的,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切换使用左右大脑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里要给予说明的是,在尝试用左嗓子发音说话的践行中逐渐发现,前提必须先形成左右鼻孔的自然呼吸,也就是左右呼吸道的形成。因为人的说话,要运用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构音器官,要通过这些器官的协调运动才能实现。使用左嗓子说话,必须先实现左鼻孔的自然呼吸及左呼吸道的形成。
          也许到了4、5年前,我才注意到瑜珈功有“左右鼻孔呼吸锻炼法”,即月亮式、太阳式呼吸法,并逐渐了解其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有的说8大好处,也有说12大好处。鼻孔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直接相连。左鼻孔呼吸,气息会连通负责感知的右脑,右鼻孔呼吸,气息会连通负责思考的左脑,有意识的交替鼻孔呼吸能连通并激活整个大脑。只要每天花几分钟练习几次鼻孔交替呼吸法,就可以调和脑部活动、改善睡眠质量、安抚情绪、增强思考力以及稳定神经系统。需要注意的是,瑜珈功左右鼻孔的呼吸调节是用手按住鼻孔实现的,本人却是着手尝试形成自然的左右鼻孔呼吸。
          有关左右鼻孔呼吸,一般都以为是由有机个体自主调节的。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瑜珈研究左右鼻孔呼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目前只是建立在借助“手”进行每天几分钟的锻炼调节。总体而言,人们对于形成左右鼻孔自然呼吸的可能及其意义了解的太少。
          随着尝试形成左鼻孔自然呼吸践行的深入,本人逐渐发现,左鼻孔的自然呼吸不仅仅是形成左嗓子发音说话的基础,以致使右大脑半球具有语言功能成为可能,更对于右大脑半球的启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或可以这样理解,右利手的人,通常白天工作生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右鼻孔进行呼吸,也就是使用右呼吸道与左大脑联接,让左大脑半球处于工作状态。而睡眠时却不自觉地使用着左鼻孔呼吸,因为处于无意识的联接状态,只能利用右大脑半球做做梦。
          本人认为,有意识地形成并使用左呼吸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左嗓子为主的说、左眼为主的看、左耳为主的听、左手为主的活动,为人类有意识地逐步启用右大脑半球打开了通路。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可以借切换使用左右呼吸道进而切换使用左右大脑。
          经过近几年的有意训练,本人已经形成左鼻孔的自然呼吸,可以说左呼吸道已经形成,并已可以随意切换使用左右呼吸道。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形成习惯,摸索相当长时间后,逐渐形成:早6点~12点及晚18点~24点,以左鼻孔呼吸为主,用左嗓子说话,同时伴随着以左手、左眼、左耳等左侧身体器官为主的活动,午12点~18点及24点~6点,以右鼻孔呼吸为主,用右嗓子说话,同样以身体右侧器官活动为主。
          应该说明的是,借切换使用左右呼吸道进而实现切换使用左右大脑,或需要现代科技手段予以验证展现。现在只能告知的是,本人目前需要的自然睡眠时间大大减少,梦几乎不做了。每晚还是照常躺下休息,睡不着时或炼炼气功,……。


          IP属地:江苏5楼2021-07-19 21:44
          回复
            五、讨论
            自13年起,本人陆续在中国科学院智慧火花栏目发表了“人可以随意调节使用左右大脑-30年觉悟践行的结晶”、“自我有意识控制鼻循环初探”、“人体左右呼吸道初探”,可以说,这些认知,绝对不是凭空随意杜撰的,是本人30多年学习探索及自身践行实验的结晶。遗憾的是,因本人没有条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得自己身体践行试验的报告及数据,暂不能写出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
            在长期自体践行实验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并体认,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鼻循环,进而形成或左或右呼吸道的单侧使用并随意切换。然而,众所周知,个性体验的东西是没有说服力的。笔者在此一方面希望,相关部门及人士尽快给予关注,本人愿意提供自己这个活标本以共同探讨研究左右呼吸道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希望众多有识之士尝试跟着脚步走,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并给予公认。
            角度不同,世界不同。人们迫切需要用多方位的、整体的、系统的、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事物,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因素许许多多,一定要透过肤浅的、表面的抑或是歪曲的现象去找到主导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晶,自然应该遵循自然选择之规律,但今天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在尊重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尝试对自己的心灵、道德、精神、言语、行为进行“人为选择”,还可以对人类自身的有机体系统器官等进行“人为选择”性地挖掘开发调节利用。
            行为的变化、习惯的形成,必定会引起个体机能的改变。也许我应该满怀信心地告知世人,人类今天的进化,从打通“左呼吸道”开始!“直立行走”使猿变成了人,“打通左呼吸道”则可以使人获得新生!


            IP属地:江苏6楼2021-07-19 21:45
            回复
              现在流行的右脑开发措施及方案或存在着误区,因为其理论基础“左右脑分工理论”是荒谬的。左右脑功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习惯及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造成了,左脑半球具有语言功能,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但是,可以说,目前找到了让右脑半球也具有语言功能的途径。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1-07-24 10:31
              回复
                实际上目前的右脑开发,只是注重了动作思维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8楼2021-07-24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