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林下:幽僻之境。清风:高雅的风度、风范。
【出处】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毕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
如果有人说,无锡人写的小说,能和《红楼梦》相提并称,您信吗?说起来您也许不信:无锡还真有这么个人,写的小说竟有人认为可与《红楼梦》并称!
这个无锡人名叫陶贞怀,明末清初人,她写的长篇弹词章回体小说《天雨花》,在清初的江南,几乎家喻户晓。清诗人杨蓉裳论弹词,对《天雨花》的评价非常高,比之曹雪芹的《红楼梦》,称为“南‘花’北‘梦’”,将《天雨花》与《红楼梦》相提并称,还说二书可“并传”!
陶贞怀是个怎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直是个谜。至今,我们只能从《天雨花》的自序和内容中想见其“林下清风”之为人——
清朝顺治八年(1651)的一天,凄风苦雨,江南梁溪(今江苏无锡)一老屋闺房内,她——陶贞怀,正在长篇弹词小说《天雨花》书稿上艰难地握笔署下“梁溪陶贞怀”五个字。这部书三十回,七十万字,现在终于完稿了。此刻,她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但心愿已了,可以无遗憾地离开人寰了……
她感叹时世——自己的一生在明末清初中度过。这是个怎样的时世啊?这是一个东林党人大难方定的时世!这是一个大明败亡的时世!这是一个遗民痛定思痛的时世!“生长乱离,遭时患难”,“烽烟既靖,忧息频仍”啊!
她感叹身世——父亲有“水镜知人之明”,隐居不仕。自幼从父好学,有男儿气质。“生我,知我,育我,授我,我何为怀!”多年前自己缠绵病榻五年之久,加上幼子夭亡,丈夫从军未归,境况凄凉,情绪沉痛。为己、为家、为“明”、为世,自己才提笔“爰取丛残旧稿,补缀成书”,以了报恩的夙愿!
她感叹“大明”——自己在《天雨花》中寄托了明亡之痛:
写“忠臣而兼智士”的男主角左维明与权奸之间的忠奸之争;写左维明之女左仪贞的过人才智和坚贞勇烈,手刃奸臣郑国泰,为国除害;写最后国运已尽,左维明带领全家和亲友沉船殉节。
书中也再现了悲壮的历史场景:东林党人与魏党的血淋淋之争,挺击案、红九案和移宫案的惊心动魄,李自成攻陷京都,祟祯自缢煤山,清兵大举入关……自己的泣血之笔要表达的是明末忠臣节士的慷慨悲心啊!
她感叹身后——《天雨花》,让后人解读吧。这是自赞词,妙语精义如佛祖说法?是警世词,忠良斗奸当警醒世人?是伤心词,故明之思托兴亡之痛?“天雨花”,谁不猛醒!
《天雨花》的语言纵横奔放,婉转流畅,气势宏丽,“而一韵到底,洵乎杰作也”(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它具有弹词描写细腻生动的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也很独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贞怀的《天雨花》创下三个第一:第一个创作达七十万字的长篇弹词,第一个写长篇弹词的女作家,第一个用“国音”(普通话)写长篇弹词。
陶贞怀的《天雨花》对后世戏剧的影响深广。清人孔广林的杂剧《女专诸》,就是根据据弹词《天雨花》写的。后来剧作家所改作的戏剧,多数只演《天雨花》其中的若干部分。如京剧有《三错缘》、《玉人来》、《盘龙剑》,川剧有《三错缘》、<欢娱楼>与《仙鹤岭》,闽剧有《黄静英迫水》与《董兰卿》,秦腔有《兴善庵》,越剧有《天雨花》即(《左维明巧断无头案》),滇剧有《盘龙剑》、《挥谗奸》、《仙鹤岭》、《醉仙丹》、《三学士》、《双试节》、《紫金铃》七本。
陶贞怀很是赞赏有“林下清风”的女子。其实,她自己就是这样的女子——身处幽僻之境,高雅、文雅、清雅。
如果说林黛玉病态填“葬花词”,是一幅江南淑女美人图的话,那陶贞怀抱病撰《天雨花》,不也是一幅江南淑女美人图么?
——这真可以一唱三叹:多么美丽啊,多么幽深啊,多么悲伤啊……
(暮商补充:一:陶贞怀多半是化名。
二:根据原著部份章节,现代某作家又创作了四幕音乐剧<凤楼之死>。而以上那些剧本,据我分析,<三错缘>、《仙鹤岭》、《醉仙丹》、《双试节》、《紫金铃》这几本光从名字上看,我也实在想不出是根据哪章节改编,<欢娱楼>即<魏忠贤计害琼林客>那节改编,<玉人来>即<黄静英迫水>,<盘龙剑>即<挥谗奸>即<女专诸>,<董兰卿>出自原著第二回,而<三学士>疑是根据第二十一回部分<迎凤楼逼婚三鼎甲>改编。
忽然又想到,早就听说上世纪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曾排演过全本<天雨花>,出演左维明,只可惜现存相关资料多已不闻,甚至搜遍网站,连一张剧照都遍寻不着了。我想他这本戏不出名的原因,固然是<天雨花>不易改编,他的京剧改编本不够成功所致,但还有一个原因,据我想来也极有可能,即周大师代表作经典作品太多了,这本<天雨花>由于种种原因,在其传世作品中显得平庸无奇了,所以才逐渐为后人所淡忘吧。(顺便再说一句,周老以前曾出演过皇甫少华(曾无意中看到过一张剧照,这样说来,他倒是唯一一个主演过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两大名著的主角的戏曲演员了。不过,以周老后期的扮相,我对他的左维明与皇甫少华也不抱太多期望的,尽管平心而论,京剧的麒派是我最喜爱的京剧流派之一。
另外,听说评弹老艺术家张鉴庭的徒孙苏州艺人周玉鸣先生也曾将<天雨花>部分章节编成书上演。(至于他是自创,还是继承其父辈或是太老师辈的,资料有限,就不得而知了),可见评弹界也曾上演过这部书,但我不知为什么,该书在书坛上声名寂寂,照理说周氏父子系出名师(连周玉鸣都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都是老演员了,其说书水平不可能太差吧。这么一想,有可能是他的剧本不够好,不然何至如此不传名呢?
2011年12月1日写并保存于百度空间
【出处】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毕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
如果有人说,无锡人写的小说,能和《红楼梦》相提并称,您信吗?说起来您也许不信:无锡还真有这么个人,写的小说竟有人认为可与《红楼梦》并称!
这个无锡人名叫陶贞怀,明末清初人,她写的长篇弹词章回体小说《天雨花》,在清初的江南,几乎家喻户晓。清诗人杨蓉裳论弹词,对《天雨花》的评价非常高,比之曹雪芹的《红楼梦》,称为“南‘花’北‘梦’”,将《天雨花》与《红楼梦》相提并称,还说二书可“并传”!
陶贞怀是个怎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直是个谜。至今,我们只能从《天雨花》的自序和内容中想见其“林下清风”之为人——
清朝顺治八年(1651)的一天,凄风苦雨,江南梁溪(今江苏无锡)一老屋闺房内,她——陶贞怀,正在长篇弹词小说《天雨花》书稿上艰难地握笔署下“梁溪陶贞怀”五个字。这部书三十回,七十万字,现在终于完稿了。此刻,她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但心愿已了,可以无遗憾地离开人寰了……
她感叹时世——自己的一生在明末清初中度过。这是个怎样的时世啊?这是一个东林党人大难方定的时世!这是一个大明败亡的时世!这是一个遗民痛定思痛的时世!“生长乱离,遭时患难”,“烽烟既靖,忧息频仍”啊!
她感叹身世——父亲有“水镜知人之明”,隐居不仕。自幼从父好学,有男儿气质。“生我,知我,育我,授我,我何为怀!”多年前自己缠绵病榻五年之久,加上幼子夭亡,丈夫从军未归,境况凄凉,情绪沉痛。为己、为家、为“明”、为世,自己才提笔“爰取丛残旧稿,补缀成书”,以了报恩的夙愿!
她感叹“大明”——自己在《天雨花》中寄托了明亡之痛:
写“忠臣而兼智士”的男主角左维明与权奸之间的忠奸之争;写左维明之女左仪贞的过人才智和坚贞勇烈,手刃奸臣郑国泰,为国除害;写最后国运已尽,左维明带领全家和亲友沉船殉节。
书中也再现了悲壮的历史场景:东林党人与魏党的血淋淋之争,挺击案、红九案和移宫案的惊心动魄,李自成攻陷京都,祟祯自缢煤山,清兵大举入关……自己的泣血之笔要表达的是明末忠臣节士的慷慨悲心啊!
她感叹身后——《天雨花》,让后人解读吧。这是自赞词,妙语精义如佛祖说法?是警世词,忠良斗奸当警醒世人?是伤心词,故明之思托兴亡之痛?“天雨花”,谁不猛醒!
《天雨花》的语言纵横奔放,婉转流畅,气势宏丽,“而一韵到底,洵乎杰作也”(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它具有弹词描写细腻生动的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也很独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贞怀的《天雨花》创下三个第一:第一个创作达七十万字的长篇弹词,第一个写长篇弹词的女作家,第一个用“国音”(普通话)写长篇弹词。
陶贞怀的《天雨花》对后世戏剧的影响深广。清人孔广林的杂剧《女专诸》,就是根据据弹词《天雨花》写的。后来剧作家所改作的戏剧,多数只演《天雨花》其中的若干部分。如京剧有《三错缘》、《玉人来》、《盘龙剑》,川剧有《三错缘》、<欢娱楼>与《仙鹤岭》,闽剧有《黄静英迫水》与《董兰卿》,秦腔有《兴善庵》,越剧有《天雨花》即(《左维明巧断无头案》),滇剧有《盘龙剑》、《挥谗奸》、《仙鹤岭》、《醉仙丹》、《三学士》、《双试节》、《紫金铃》七本。
陶贞怀很是赞赏有“林下清风”的女子。其实,她自己就是这样的女子——身处幽僻之境,高雅、文雅、清雅。
如果说林黛玉病态填“葬花词”,是一幅江南淑女美人图的话,那陶贞怀抱病撰《天雨花》,不也是一幅江南淑女美人图么?
——这真可以一唱三叹:多么美丽啊,多么幽深啊,多么悲伤啊……
(暮商补充:一:陶贞怀多半是化名。
二:根据原著部份章节,现代某作家又创作了四幕音乐剧<凤楼之死>。而以上那些剧本,据我分析,<三错缘>、《仙鹤岭》、《醉仙丹》、《双试节》、《紫金铃》这几本光从名字上看,我也实在想不出是根据哪章节改编,<欢娱楼>即<魏忠贤计害琼林客>那节改编,<玉人来>即<黄静英迫水>,<盘龙剑>即<挥谗奸>即<女专诸>,<董兰卿>出自原著第二回,而<三学士>疑是根据第二十一回部分<迎凤楼逼婚三鼎甲>改编。
忽然又想到,早就听说上世纪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曾排演过全本<天雨花>,出演左维明,只可惜现存相关资料多已不闻,甚至搜遍网站,连一张剧照都遍寻不着了。我想他这本戏不出名的原因,固然是<天雨花>不易改编,他的京剧改编本不够成功所致,但还有一个原因,据我想来也极有可能,即周大师代表作经典作品太多了,这本<天雨花>由于种种原因,在其传世作品中显得平庸无奇了,所以才逐渐为后人所淡忘吧。(顺便再说一句,周老以前曾出演过皇甫少华(曾无意中看到过一张剧照,这样说来,他倒是唯一一个主演过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两大名著的主角的戏曲演员了。不过,以周老后期的扮相,我对他的左维明与皇甫少华也不抱太多期望的,尽管平心而论,京剧的麒派是我最喜爱的京剧流派之一。
另外,听说评弹老艺术家张鉴庭的徒孙苏州艺人周玉鸣先生也曾将<天雨花>部分章节编成书上演。(至于他是自创,还是继承其父辈或是太老师辈的,资料有限,就不得而知了),可见评弹界也曾上演过这部书,但我不知为什么,该书在书坛上声名寂寂,照理说周氏父子系出名师(连周玉鸣都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都是老演员了,其说书水平不可能太差吧。这么一想,有可能是他的剧本不够好,不然何至如此不传名呢?
2011年12月1日写并保存于百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