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吧 关注:24,927贴子:110,910
  • 0回复贴,共1

日本禅宗(Zen)和中国的禅宗之间有什么异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禅宗(Zen)和中国的禅宗之间有什么异同?二者之间的区别何在?这种区别是怎么产生的?
禅修,有两个支柱。1.止观静坐。2.寻本心。
从佛陀讲经开始,一直坚持大乘路线。大乘是指人的本心。
在很多经典里都侧面的介绍。
主要的经典是,唯识学(自净其意,止观修)与瑜伽师地论(止观修具体层次九住心)。迦叶微笑,古印度禅(本心)。
而目前国际上只有中国传入了两个内容。完整的结合。也有很多大德高僧建立了榜样。
只是,到了现代,反而是南传静坐为主,中国大陆已经没有这两个方法的延续了!
那么,日本禅宗呢?是取经于中国,学到了境界,而没有学到本心和止观修。
比如,日本禅更重视环境和创造一种氛围。而不是自己达到静。
------------------------补充
静坐就是禅吗?不是。静坐是止观修。入静而提高基础的洞察力,敏锐度等。提高了才能捕捉到念头,观察到细微的昏沉。
真正修行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出家,吃素,虔诚就是修行。其实,没有静坐,念佛,通过这些体验到入静,减少习气的才叫改变身心的修行。
求神拜佛不是修行,出家也不是修行。都是形式,心没有改,也没有入静。
静坐几年,习气没有减少,也不是真修。习气减少,却没有寻找本心,也不能算路对。
所以,真修行者,在中国是没有的。而资料最全的,却只有中国大陆。
先说“禅”。
禅(Chan2)这一读音来源于梵语Dhyana,变为南传佛教中的Jhana,汉字为禅那,后略为禅,玄奘译为“静虑”。
世尊释迦后经28代传于菩提达摩,奉喻“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达摩入中华后经六代传于大鉴慧能,从菩萨戒经中“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悟得两句,加在一起便成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禅宗在传道和悟道方法上的总结。
在禅宗传入中国之前,佛教所奉悟道方法是般若波罗蜜,即“到达彼岸的方法”,大宗可分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其中禅定波罗蜜仅为其中一种。但由于传统佛教宣扬的般若波罗蜜修炼法过于疏散,使修道人不得要领,困于冥想之中。另一方面,达摩到慧能等宣扬的禅宗,在修炼上一方面继承了波罗蜜的理论,又提出了实践的方法,因此引发了唐宋时代佛教的大兴盛时期。
般若波罗蜜是将世界一分为二,从蒙昧的此岸到达悟道的彼岸,通过冥想的方式悟道,因此就有了面壁参禅一说。而禅宗的方法在于“回归本源”,从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害、因果中跳出,回归没有这些相对概念的阶段,因为自性清净,只要识得自心,即可顿悟成佛。禅宗思想中诞生了很多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昧因果、心心相印、冷暖自知、相由心生、当头一棒等等。
而北宋后,禅宗在中国渐渐形成了明确的门派,有“五家七宗”的说法,其中五家的名号最响,是为 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而根据元代的和尚高峰原妙总结,其五家风格分别代表了“痛快,细密,严谨,高古,详明”。
宋代之后,中国禅宗仅存临济、曹洞两家,其余各家分别失传。临济传于浙江大慧派,特点是话头禅,通过对话方式来点拨悟道。而曹洞传于嵩山少林寺(!),号为曹洞正宗,参禅方法是静默禅,即“只管打坐”。
=============================================================
以上是中日禅宗的相同点,“禅”。下面说说区别,“发展”。
=============================================================
日本禅宗传入皆由中国而来,因为历史上的原因,产生了很多“断代”,每每有禅师引道回日本,带来的都是新禅法。而禅宗传入是12-13世纪时期,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治,因此并没有国家的统一力量来进行“正法”,所以流传下来的宗派颇多,有“二十四流”之称,但依然是临济和曹洞两宗。加上后来从临济中独立出来的黄檗宗,总共是四十六流。
日本的禅宗虽然分支众多,但由于历史上,比睿山延历寺(日本天台宗本尊)的势力强大,很多留中的禅师都出身于此,因此在带回各种禅宗的同时,也将天台宗的经典融入其中,反而“着了文字相”。这点可以说是日本禅宗的一大特点之一:结合了天台宗的“止观行”,提倡禅、真言、法相、密,四宗兼学。
而由于众流派大部分都出自延历寺,因此各个禅宗流派之间的争论也比较少。类似于“大一统理论”或者基督教批判异端的做法并不存在,因此各个流派得以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中国佛教从宋代起,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净土信仰”,通过信仰西方极乐佛阿弥陀,来使信者来世生到天堂净土(虽然慧能大师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由于比较贴近俗世的价值观,使得净土宗获得广泛欢迎,而此时法眼宗开始倡导“禅净双修”,将净土宗的教义加入到禅宗中,使得原本空灵自在的禅宗加入了很多修行持戒的方法。
明清时代,禅宗在东南各省发展仍然顺利,然而由于民间信仰偏好的缘故,净土的教义逐渐压过禅,使得禅宗渐渐演化为持戒奉经的模样。而太平天国起事后,洪秀全奉基督教为名开始灭佛,禅宗信仰遭到了很大破坏,至清末才又有居士杨仁山从日本奉回经典,开始了“佛教复兴”运动。
自此,中国禅宗与日本禅宗同宗同派,经历了几百年的各自发展,又回到了一个相近相类似的水平。
============================================================
私以为,所谓异同,即是“异”和“同”。异者,出自同宗不同发展,是为异。同者,同本同源即为同。编辑于 2011-10-
在汉传佛教中,“禅”有着最为广泛的接受度。国际上对汉传佛教的了解从“禅”开始,国内对佛教的接纳往往从“禅”的层面切入。“禅”因其普被众生的特点而受到不同人群和文明的欢迎,但人们也对禅始终抱有一含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曲解。
  今天,要想完整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禅”的意蕴,就不能仅仅侧重禅文化和禅学的研究模式,而要深入原汁原味的禅宗。同样,在国际化的视野下,急需把Zen所代表的“禅”的理解还原成为中国的“禅(chan)”的理解,甚至需要更积极地去确立中国的“禅(chan)”的真正地位。
一、“禅”还是“Zen (日本禅)”?
  汉传佛教中,“禅”是最早进入西方视野并得到认可和传播的。然而,最初将“禅”介绍到西方的不是中国的禅师,而是日本人。
  在英语中,“禅”的音译词是Zen。这是一个日语的音译词,因为最早将“Zen”引入西方世界的是日本的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在美国长期弘传临济禅,西方人所了解的也就主要是临济禅,这被称为“临济禅”。此后,在日本学者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又开始关注日本道元禅师。
  禅带着“Zen”的符号进入西方,背后携带的是一大套日本文化。铃木大拙及后来进入西方的日本禅师和学者大都把传递日本文化和介绍“Zen”捆绑在一起。铃木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如《禅与日本文化》之类的普及性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这些著作中,“Zen”的介绍被紧密地安置在武士道、剑道、茶道、文学和日本式的自然崇尚中。在对幽玄清寂和极端勇气的双重崇尚之下,中国禅宗直承佛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立体传承更多地被日本式的“纯粹”选择性接受。这种纯粹性削弱了对佛教根本信仰的全面与深度,再经由“太平洋”的飞跃,“Zen”在西方更成为一种独立的、单一的宗教体验,而这恰好适应了西方人对东方宗教的好奇和基本心理需求。
  “禅”的英文意译是meditation,与基督教所讲的灵修密切相关。因此,学者认为铃木大拙对临济禅的宣传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沟通佛教的禅观与基督教的冥想。由此可见,西方人要么视禅为一种“寂静主义”而贬低禅的价值,要么是把禅理解为东方主义式的“妙法”。
  同时,西方的精神分析学者、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等对禅的兴趣更多在于“禅法”,即通过科学的眼光解析禅的奥秘,通过汲取“禅法”的精华,为其发展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突破所用。这种兴趣和偏向使得西方人对南传佛教的认识从文献语言的角度逐渐转入禅修的体验,其对“禅法”的接受也从“日本禅”扩展到了“南传内观”等。
因此,虽然不乏明心见性的西方禅师,但西方社会对“禅”的总体认知更偏于心灵方法的层面,是技术性的、物性的。Zen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禅”的标准符号,他们甚至不知汉语禅(chan)的发音,使得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其眼中视若无物,基本上消失了本有的地位。
柳田圣山在《禅与日本文化》里毫不客气地说:“从中国明朝起禅走向衰退,以后也没有重新兴盛起来。因为可以看到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中国民族自我产生的禅也就自行毕业了。今天的禅已经泛指日本禅了。”
  伴随着日本禅师进入西方社会的,除了这些无视汉传佛教禅宗传统和现状的狂妄之语外,还有日本佛教的对基本戒律的世俗化改造和重闻慧和通俗应用、轻实证的不良风气。西方世界里,对禅宗传承改头换面的“Zen(日本禅)”取代了对中国传统禅的认识,这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进程中急需反思的。
二、禅、禅宗、禅文化还是禅学?
  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喜欢谈“禅”,喜欢把什么都跟禅挂钩,以为有文化,有品位。但喜谈“禅”的,多半喜欢在“禅”后面加上“文化”二字或者“学”字,多半有意无意地避开“禅宗”,多半先要撇清“禅”和“禅宗”的关系。这实在是无视历史的怪现象。
  禅宗的传承直承佛陀。古印度灵山法会上,佛陀教外别传,授予“拈花一笑”的迦叶尊者正法眼藏,此为禅宗法脉之源。这一传承在印度经过二十八祖的传承后,由达摩祖师传来中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在唐代,禅宗在六祖慧能大师后开出“一花五叶”,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风范,接引度脱学人无数。即便在佛教最衰微的时期,禅宗也是最快生机的一脉。禅宗的法脉始终没有间断,直到今天,汉传佛教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宗派依然是禅宗。
  这并非盲目标榜自宗,禅宗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佛教而遍及中国文化,令中国文化“满盘皆活”。钱穆先生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经,派别纷歧。积存多了,须有如慧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令人见性成佛,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简易方法,使此下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学路径,把过去吃得太多太腻的全消化了。也可说,从慧能以下,乃能将外来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也可说,慧能以前,四百多年间的佛教,犯了“实”病,经慧能把它根治了。”
  对此,太虚大师非常准确地指出: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因为禅是由禅宗这一特殊的传承系统往下进行推演的,所以禅宗所代表的是对于整个禅的系统的立体传承,是无欠无缺的禅的整体。
  禅本身的性质是超离议论和思想的,更不可能完全只是落脚在文化和学术上。所以对禅只做文化和学术的解读,本身是放大了文化和学术的范围,以为能解决禅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文明的全面复兴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原样呈现,而不是以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对其进行过滤以后再认识。因此,无论是禅学还是禅文化,都远远不如禅本身的意涵这么全面真实。所以我们需要更原汁原味的禅,而不是把它进行学术和文化化的异化解读。
  而能够真正承载原汁原味的禅的唯有汉传佛教的禅宗。极力区分禅和禅宗的学者,看似在强调禅的普适性,其实是在用歪曲禅宗的方式堵住禅的传承。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在中国,禅宗始终是禅全面传承的最合适的承载者,因为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承接了佛陀的心法,既不会泥滞为教条,也不会捐弃佛教三宝的信仰基础;不仅不圄于门户之见,更要涵容诸法,甚至密护诸宗,为佛法保存一正法眼藏。禅宗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也正好表现在这些地方,正是因为它不立阶级、不立文字,所以它才曾经使得中华文明满盘皆活。如果再又走上了文化和学术路线,禅宗依然还是会呈现南宋以后满盘皆滞的僵化局面。
三、结论:宜于应用禅、chan 和禅宗
  无论是Zen在西方社会的流行,还是国内只谈禅文化和禅学、回避禅宗的风气,表面看是对禅的热衷,实际却难免起到对“禅”进行物化、俗化甚至否定和瓦解的作用。因此,为使禅宗本身的意趣和大道不被异化埋没,建议应当直接应用“禅”或“禅宗”,读音拼音使用“chan”,而不宜使用“禅学”、“禅文化”及“zen”。
@林复 的话说的不好听,却是事实。除了佛光山夏令营的英文翻译用的Ch'an,其他一律是Zen。
恩,這也怨不得他人,我們在忙著做建設的時候,日本不僅沒有停止過本土的禪修,更把禪修帶去了歐美。APPLE老大應該是在這裡San Francisco Zen Center禪修的。1962年,鈴木俊隆建立的美國第一家禪修中心……编辑于 2014-07-14赞同 6010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PlayStation广告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PS Store限时优惠来袭!多款热门游戏2折起!PS Store限时优惠来了,包括 Marvel's Spider-Man: Miles Morales、 NBA2K21、Sekiro:Shadows Die Twice、Ghost of Tsushima等多款热门游戏低至2折起!查看详情林琪佛教过客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之前的答案就不修改了,看了这个问题的一个小哥哥的作答,也看了评论,觉得应该系统一点写这个东西。
以下是原答案,后面我会增加一些禅宗变迁的东西,从根源处剖析中日禅文化的不同。
日本禅宗比较物化,中国禅宗世俗偏多。
随着时代变迁,禅宗文化慢慢沁入生活中。
日本的艺术,建筑,服装,都被掺入了禅文化。
中国的就不太一样。
日本的禅文化是精英到世俗的,中国的禅文化是精英到消亡的。
先说说缘起:
日本的佛教基本上是引进的汉传佛教,随着禅宗的兴起,唐末宋初的佛教理念被源源不断得传递到日本。
中国的禅宗缘于达摩,兴于六祖,坛经流变增减,公案层出不穷。
承传发展:
日本禅宗引入后,标准引入即成立,百丈之后,日本禅宗形成制式传递。禅宗的“不立文字”被抛却,教义逐渐越来越清晰。教外别传并没有被继承。其教义变成了如下释义:简单、专注。
然而,中国的禅宗承传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存留。禅宗不立文字,然后后世出来各种各样的方便法门。因为禅宗是有根器之别的。至于后世,禅宗被净土和天台等宗派代言,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传心法变成了各种法门,泛滥并消逝着。棒喝、话头等等,居然成了法门,不亦悲乎。禅是心印法,不由叹息,不由遗憾。
禅宗影响:
日本禅宗影响极深,深入到其文化的方方面面。简单和专注对日本的书画、建筑、工艺品、设计、服装,甚至民族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详细例证可以百度日本设计、建筑等。不详列。
中国禅宗影响却不是那么明显了。中国的禅宗是世俗到精英化的一个不断流变。禅宗多为文人大官所推崇。禅宗从慧能起就有一个根器差别,因为根器,所以小众,因为根器,所以渐渐消亡。案子虽多,明师却少,随着净土等大宗的崛起,禅宗逐渐成为附属,风光不再。由于中国本土的原因,禅宗并没有被分解,于是没有像日本一样的几个教义,不立文字成了口头禅,传心不再。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依然很多,演变成了一种带有中国标签的精神。
结语:
日本禅宗与中国当代禅宗都不再是原始教义,日本具有其明确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的禅宗,注定继续消亡。
禅宗的源起
说禅宗,要聊源起。
禅宗,最肆意的年代不是宋元明清,是盛唐。是楞伽宗的余孽们。以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为代表的盛唐僧人。
唐前的高手如是作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乃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唐代的马祖道一,是这么说的:平常心是道。
百丈是这么说的:不立佛殿,唯立法堂。
黄檗是这么说的: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盛唐时期,人道合一。天有天道随它行,我有人道翻天地。
盛唐的禅宗把所有指向,都归于人。
千年话头案子,都止故弄玄虚。
尔等肉身大佛,却朝金石小像。
这边一花五叶,那边净土往生。
不知佛门清净,止在一念之中。
遥笑宋明话头,各个看似神通。
泥巴边上打转,没一个明白僧。
要定乾坤气象,都在尔等手中。
至于日本的禅宗,还是算了吧。宋代的瞎包案子,都被日本人吃了,一个附庸小国,你还指望这个国家出来什么大气象?
形式化的禅宗,形式化的心学。
编辑于 2020-10-13赞同 9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leongao产品设计4 人赞同了该回答可以说是继承关系, 大陆的佛教禅宗经过由宋时传入日本, 并渐渐在大陆消亡, 现在基本都是净土宗, 为什么, 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净土宗简单, 念句 阿弥陀佛就好了发布于 2011-12-30赞同 4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老井男,文字控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日本对中国东西的改良,都在于把空架子保留得一丝不差,内涵则非常日化。比如茶道,一件身心愉悦的妙事,硬是搞成了隆重的仪式,中国都开始泡茶了,他们还是要抹茶(PS:抹茶的特点就是抹茶味的一切食物都很棒,但是除了抹茶自己。)
中国的禅宗,除了继承了佛教的精髓,还有很多庄子的影子,禅宗对世俗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这些大和尚总是答非所问,而庄子的笔下,那些大宗师都是忘记身体,忘记情绪,爱理不理的人物,那句有名的惠庄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禅意满满。这一点,日本很难领悟,日本的禅其实非常偏向律宗,希望通过严格的戒律来领悟道的本质。日本的原创文化不多,大多数来自中国,知然却不知所然,因此只能在形式上做足功夫,希望以此获得领悟。
这一点,在受到文化断层的我们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比较周围大多数国学组织、文化复古俱乐部,比如通过朗读国学经典,可以修身,养性,甚至可以长寿,又比如学古人的跪坐,还考证了这样对身体好,更神奇的是考证出来要学跪行,说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妙法……
结论是,很多人受不了调侃,更别说嘲讽。大家不要太执着。发布于 2016-09-04赞同 232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马是疆5 人赞同了该回答前几天刚好想过这个问题。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而又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外部环境险恶且难以改造,所以日本人把希望寄托于人内心的力量,极度相信人的精神力,认为强大的精神可以克服一切战胜一切。
这种精神力,被当做是「力量」来看的。所以有着强大精神力(包括执念、怨念等)的人,就有着强大的力量,也是自然的。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认为,万物皆有灵(かみ),更暗合这一种观念,于是精神力,也就成为灵的一部分。 [1]
把日本禅宗剥离开日本的土壤是不对的,对于描述 “ 禅宗 Zen 是什么 ” 的回答,无法解释它(日本禅宗 Zen 在日本的)的起源,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能被日本人接受而非昙花一现。
我认为本题应该建立在对日本宗教 [2] 的了解,即对神道教与日本佛教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日本禅宗有更深的体会。否则就可能是填鸭式的说明而可能不是自根源的解释。
[1]: 为什么在日本民间的妖怪传说中,“怨灵”的形象格外多见?
[2]: 日本宗教编辑于 2014-07-08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圆书院此中答案一以贯之!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庄子》说: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般若是“一”。
禅有什么异同?
编辑于 2018-12-06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塞浦路斯老林有心何须解脱,无心未必菩提。路上已是彼岸,随心亦即信心6 人赞同了该回答世界只知有Zen,而不知有禅,相当于知其子而不知其父,也算是Zen与禅的主要区别之一。


IP属地:河北1楼2021-06-08 08: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