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老相传,浑源县西北有古道,始北榆林,经松树湾等村达大同市云州区瓮城口。笔者曾数次探访,皆无果而返。
初探瓮城口始于2019年6月16日,出发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检索谷歌卫星地图,发现南水头村西有小路可达松树湾村。于是早上6点即驱车前往,行至图中画红圈路段,不仅坡陡,而且道路泥泞。车辆熄火后溜,眼看就要掉沟,死踩刹车,吓出一身冷汗。好在路边有一块大石头,下车搬过来塞在后轮处,将车轮附着的淤泥用手扒净后,往前开、往后倒,小心翼翼地把车挪到平坦处,然后弃车步行。先后至西岩寺、簸箕掌、松树湾、东沟等村,筋疲力尽而归。
回家后翻看微信公众号,发现该路段两个月前就发生过一起车祸,一辆面包车侧滑跌入沟底,2人被困,经大同市消防支队恒山中队官兵连夜救援后才脱险。看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第一次探访瓮城口有惊无险,真是万幸啊。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劝我注意安全,告诫我别一个人出去,在深山老林里乱跑,让狼吃了都没人知道。我往往一笑了之,在多次田野调查中,确实也没碰到狼、豹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但这次调查,在簸箕掌村西的无人地带,发现疑似狼的爪印。
第二次探察是在2021年5月16日,因为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规划的路线是北榆林村—泥沟—松树湾—东沟—西圪坨铺—瓮城口,行至西圪坨铺村南,发现沟底道路经过两日暴晒后,依旧泥泞不堪,无法继续前行,再次铩羽而归。
5月22日,天高云淡,连续数日未有降雨,依第二次探察路线,再次驱车前往。一路伴着车底盘与砂石、泥土路面撞击的吭吭声,几经周折,终于抵达瓮城口。
西圪坨铺至瓮城口不过6公里左右,但该路段荒废已久,所以路况较差,通行时间略长。该路从殿山分水岭豁口处穿越而过,循河道直达瓮城口。据传,瓮城口村在大明洪武年间便置有驿站,为明初大同府通往浑源、灵丘等地的必经之地。笔者据《明会典》大同府条:“大同府有大同县、云中驿、瓮城口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六》:“云中驿在府治东,又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俱洪武中置”。可见所传非虚。
瓮城口驿选址独具匠心,建于河道西侧的台地上,依笔者所见,该驿在明代亦为一军事性质的堡垒。今堡墙尚存,形制规整。全驿居高临下,古道在弓弩射程范围之内,实为易守难攻之地。
三次探察,终得古道全貌,作《西口古道》以记之,其文曰:
浑源西北有古道,始北榆林,经松树湾、东沟、西圪坨铺、云州区瓮城口、落阵营抵达平城,即北魏定州大道平城—崞山段也[1]。一千五百余年间,政令推行、军事进退、物资流通、文化宗教之传播、民族感情之融和,莫不依赖此道。丁戊奇荒[2],民不聊生,先民多从此道走西口。近百年间,商旅宵征、薪火传承。一九七一年,S203省道大同—浑源段通车,此道遂废。
注:
[1]崞山为浑源县境内西北部山峰。北魏定都平城,经略河北,浑源、灵丘皆为平城—定州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
[2]丁戊奇荒,指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
初探瓮城口始于2019年6月16日,出发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检索谷歌卫星地图,发现南水头村西有小路可达松树湾村。于是早上6点即驱车前往,行至图中画红圈路段,不仅坡陡,而且道路泥泞。车辆熄火后溜,眼看就要掉沟,死踩刹车,吓出一身冷汗。好在路边有一块大石头,下车搬过来塞在后轮处,将车轮附着的淤泥用手扒净后,往前开、往后倒,小心翼翼地把车挪到平坦处,然后弃车步行。先后至西岩寺、簸箕掌、松树湾、东沟等村,筋疲力尽而归。
回家后翻看微信公众号,发现该路段两个月前就发生过一起车祸,一辆面包车侧滑跌入沟底,2人被困,经大同市消防支队恒山中队官兵连夜救援后才脱险。看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第一次探访瓮城口有惊无险,真是万幸啊。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劝我注意安全,告诫我别一个人出去,在深山老林里乱跑,让狼吃了都没人知道。我往往一笑了之,在多次田野调查中,确实也没碰到狼、豹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但这次调查,在簸箕掌村西的无人地带,发现疑似狼的爪印。
第二次探察是在2021年5月16日,因为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规划的路线是北榆林村—泥沟—松树湾—东沟—西圪坨铺—瓮城口,行至西圪坨铺村南,发现沟底道路经过两日暴晒后,依旧泥泞不堪,无法继续前行,再次铩羽而归。
5月22日,天高云淡,连续数日未有降雨,依第二次探察路线,再次驱车前往。一路伴着车底盘与砂石、泥土路面撞击的吭吭声,几经周折,终于抵达瓮城口。
西圪坨铺至瓮城口不过6公里左右,但该路段荒废已久,所以路况较差,通行时间略长。该路从殿山分水岭豁口处穿越而过,循河道直达瓮城口。据传,瓮城口村在大明洪武年间便置有驿站,为明初大同府通往浑源、灵丘等地的必经之地。笔者据《明会典》大同府条:“大同府有大同县、云中驿、瓮城口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六》:“云中驿在府治东,又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俱洪武中置”。可见所传非虚。
瓮城口驿选址独具匠心,建于河道西侧的台地上,依笔者所见,该驿在明代亦为一军事性质的堡垒。今堡墙尚存,形制规整。全驿居高临下,古道在弓弩射程范围之内,实为易守难攻之地。
三次探察,终得古道全貌,作《西口古道》以记之,其文曰:
浑源西北有古道,始北榆林,经松树湾、东沟、西圪坨铺、云州区瓮城口、落阵营抵达平城,即北魏定州大道平城—崞山段也[1]。一千五百余年间,政令推行、军事进退、物资流通、文化宗教之传播、民族感情之融和,莫不依赖此道。丁戊奇荒[2],民不聊生,先民多从此道走西口。近百年间,商旅宵征、薪火传承。一九七一年,S203省道大同—浑源段通车,此道遂废。
注:
[1]崞山为浑源县境内西北部山峰。北魏定都平城,经略河北,浑源、灵丘皆为平城—定州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
[2]丁戊奇荒,指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