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语音吧 关注:4贴子:253
  • 1回复贴,共1
《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 明确痧是通过刮拭人体以后, 在皮肤上出现的皮下充血和出血改变。
其颜色形态为红色栗粒状、丘疹样、大片状潮红高起、紫红色或红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
一般情况下, 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 且均匀, 多为红色;
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容易出痧;
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 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
慢性病患者, 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为栗粒状, 大面积;若为血斑、血包, 说明病情较重。
另外, 通过出痧部位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 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
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 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 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 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了解痧象判断康复程度, 若出痧散在, 颜色浅淡, 说明病情较轻, 容易康复;
若出痧较多, 而且点大成块、紫色血包等, 说明病情较重, 不易康复, 需多次刮痧才能有效。
若刮痧时, 局部立即出现痧迹, 宜改为轻手法刮拭, 使痧慢慢透发出来, 以减轻疼痛, 简称“透痧”。
还有一些神经肌肉瘫痪之人, 刮痧后不易出痧, 切不可硬刮、重刮, 强求出痧, 若多刮几次, 痧象自然浮现, 说明病情好转, 这亦称“透痧”。


IP属地:广东1楼2021-04-22 15:49回复
    ;刮痧手法从由上而下, 由轻渐重的刮摩擦之以及常常配合使用的“放痧” 、“扯痧” 、“粹痧” 、“拍痧” 、“撮 痧” 、“钳 痧” 、“ 拈痧” 、“ 扭痧” 、“夺痧” 、“提痧” 、“掐痧”等等,
    发展到今天的轻刮法 、重刮法 、直线刮法 、弧线刮法 、点压法 、按揉法 、角刮法 、边刮法 、梳头法 、摩 擦法 、弹拨法 、拍打法 、逆刮法 、揪痧法 、颤刮法 、挑刮法以及刮痧与拔罐 、刮痧与按摩配合的各种手法近 30 多种


    IP属地:广东2楼2021-04-22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