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颇多。最早记载见于《 黄帝内经》,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疲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病机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金,李东垣《脾胃论》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的联系,认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虚弱,则少食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