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小说吧 关注:326贴子:20,280
  • 3回复贴,共1

无尽芳华 第730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730章 趁机


1楼2021-03-27 15:36回复
    这几年楚家外聘的人手,首先就是各方请来的幕宾。
    现在的楚家,楚予谦请了接近十来个先生,皆为各地的名士。现在楚予谦要回京了,明州大家都呆不下去了,他们肯不肯继续跟随,就必须征求各人的意见。
    洛儿笑了笑:“有两个先生提出来要回家,其他人皆同意一起到京城去。”这件事,早由楚钊去谈过了。
    除此之外,这几年,厨房里,针线上,花草匠,医药房,甚至侍卫们,楚家都聘了些人手,这些人都是各方推荐而来,皆有一技之长。
    洛儿继续道:“厨房里,有一个大厨不走;针线上,有两个针线娘子不肯走;药房也有一个大夫两个僮儿不肯走,其他的皆随着我们进京。”
    楚楠的妻子楚郑氏立即眼睛一亮:“那他们可以跟着我们啊。月例节礼一切照旧。”
    “我已经做了安排了。除了两个针线娘子愿意去到霓裳坊,其他人皆留给你家。”洛儿如是说。
    这些事情,她早已经考虑到,消息一明确,便迅速询问了这些人的意见。还算好,不肯跟随着走的,都是本地人,故土难离;那些从外地被人推荐来的,本来家就不在平央城的,基本无所谓:平央城可以呆,京城更可以呆,很乐意跟着楚家去京城见识一下。
    这个结果让洛儿很是满意:这些人,皆是有些特殊技能的,短时间内还很不好寻找替代者。现在这个结果很好,回到了京城,楚家也基本可以保持原状。
    经过明州的这些年,现在楚家的奢侈生活又再上了一层楼:
    楚予谦身边跟随的小厮,有八人之数,每年皆有人被替换;同时还配备了管他衣服的、管他书房的、管他用具的、管他安全的等等足有十几人之多。另有长随若干,负责帮着他应付各种应酬的场面,比如那个非常擅长认人脸的,就天天跟在楚予谦身边,替他记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
    同样的,洛儿身边的贴身侍女,也有八人之数,每年也皆要换一、二人;同样的,还配备了管她衣服的、管她脂粉的、管她饰物的、管她用具的、管她安全的等等,也足有十几人。同样的另有管事妈妈若干,帮着她管理家事,同时帮着她应酬各方面的女宾。
    两个孩子身边贴身侍候的人,与他们夫妇二人的规模,也差不多。
    家中的各种器具,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皆安排了专人管理;家中的各种服务人员,也一扩再扩,吸收了不少技术人才。有专职为她鼓捣脂粉的,专职为她制作饰物的,专职为她美容化妆的……她还建立了专职的药房,专管楚家上下人等的看病吃药问题。
    现在楚家的大厨房,日夜都有人轮值,不熄火,哪怕深夜,楚予谦想要吃宵夜都能迅速供上来;仅大厨师就有十几人,不仅有负责红白案的,还细分为负责煮饭的、煮粥的、做面食的、做大菜的、做羹汤的;还有擅做山珍的,也有擅做海味的,更有擅做药膳的,不一而足。其中有些大菜,大厨们必须提前七、八天便开始动手,熬汤,浸泡食材,往食材中填充各种食材药材,再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环节,最后才能成就一份端到大人和夫人(或者是客人)桌上的菜肴。其中的繁琐,真不是一般官宦人家承担得起的。
    洛儿要将这些人都带到京城去,继续这样的生活。


    2楼2021-03-27 15:37
    回复
      平央城楚予谦一家正在庆祝的时候,楚予谦的奏章已经送到了京城。因为是重要的人事更替,秘书监很快便呈上来,皇帝看了,立即下发内阁,过了一天便开始讨论。
      看到了楚予谦的奏折,卫相脸色阴沉:楚予谦推荐的裴明烨,比起他准备推荐的人,更加适合明州这种复杂情况。裴明烨?卫相明白这个推荐背后的含义。没想到楚予谦去了一趟明州,不仅控制住了明州,还替自己拉到了如许的帮手。他已经为这个职位物色了相关的人选,现在看来,能不能成功,还不好说啊。
      不过,卫相也算是久经朝堂了,一计不成,自然还有一计。他在心中也作了一番准备,预备拿到朝会上去说,务必要趁此良机在明州安排下自己的势力。
      次日,早朝时,皇帝果然问起了:“楚材的折子看了吧?如果让裴明烨接替楚材,众卿可有异议?”
      其他人一时也没有说话,仅卫相站出来说:“臣以为不可。最近几十年来,明州知州一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须出自京官,包括最近的毛远疆及楚材皆如是。概因明州情况复杂,本土势力盘根错节,知州往往不能控制局面,所以非京官不足以保证其对朝廷的忠诚。楚材推荐裴明烨,是他不知道这一规矩所至。但楚材可以不知究里,朝廷却不可不知。臣以为,楚大人此建议不妥,朝廷宜另觅合适的人选为是。”
      卫相这个话,连皇帝都为之惊愕:“明州知州必须是京官?何时有这个规矩?朕为何不知此事?”
      “确实如此。”紧接着卫相便历数了历任明州知州,皆是从京城调去的。然后接着说明:“此一规则,仅仅是针对明州的特殊情况,并非是朝廷选拔知州一职的正式规矩,不宜形诸文字,所以臣也未曾向皇上提起。臣本以为,此一规则,未来自然会得到遵守,但现在楚大人所荐之人,确实与此规矩相悖,臣不得不向皇上奏明此事。”
      卫相话说至此,足见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只怕确实存在。皇帝于是把视线转向其他人:“诸位大人以为如何?”按他的想法,最好按楚材的办法来做。自己的话早已传到,楚予谦应该早就有了对策,裴明烨便应该是楚予谦物色的人,他可以保证楚材走后明州的那一份供奉,一切如旧。如果换一个人去明州,与楚材没有交往,谁知道他能不能保证楚家煤坊的利益?就算最后他能够做到,也难免多事。但卫相言之凿凿,皇帝不好直接驳回,那就看其他人有没有办法来驳倒卫相。
      站在下方的徐奉端心领神会,立即开口道:“臣以为,正如卫大人所言,当年定下这一规则,是因为明州的特殊情况,担心非京官不能保证其忠心;可是现在明州情况已经变化了,楚大人将明州的乱象狠狠的整治了一通,明州已经不复当年的乱象,所以这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还是废止为好。如果传了出去,会让长年任职外州的官吏心生惶恐,以为朝廷不够信任他们,到时又是一场是非,何必呢。”
      卫相平静的道:“这条规矩,本就是当时面临着特殊情况临时添加的,非朝廷用人的大道。皇上要是觉得不妥,随时可以废止。”卫相先把决定权交给皇帝,以稳住皇帝的心。“臣只是以为,朝廷做事,宜有根有据张弛有度。哪怕是临时规则的修改,也应慎重考虑,瞻前顾后,不可草率冒然行事。明州情况的改变,仅有几年,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现在就改了这一策略,是否时机过早?如果后面再出现什么变化,又要改回来,如此朝令夕改,难免被下面耻笑了。请皇上及各位大人三思。”
      卫相如此的明大义,又如此的为朝廷考虑,就算是皇帝也不好明白的驳斥于他了,万一真的被他说中出现了什么变化,那皇帝的面子还要不要?于是皇帝看向其他人:“以各位大人看来,此事当如何决断?”
      礼部尚书吴立琦开口道:“卫大人所言,自是朝廷处事的要义,但朝廷任命官员,也需要解决现实的情况吧。明州现实中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楚大人折子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对于此事,卫大人可有良策?”
      在楚予谦推荐裴明烨的折子上,楚予谦提到了一个情况:未来的明州知州,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什么?是清除私煤残余的隐藏势力,具体的说,便是查清明州刺客案的幕后黑手。这件事,需要细致耐心,也需要查案的技能,更需要了解明州当地的情况。楚予谦在折子上,除了写明了裴明烨的功绩,还指出了裴明烨的一个特点:他在明州任职已经超过八年了,熟悉当地的情况,由他来查案,比别人更方便。
      对于吴立琦的质问,卫相面不改色:“礼部一向注重朝廷的大政方向,极少如此关注细务的,吴大人此言,着实让人意外啊。当然,吴大人所言极是,楚大人对于明州未来所面临的情况,非常清楚。居然有人敢刺杀明州知州,此乃对朝廷的大不敬,务必严查严惩,以儆效尤。但是这个查的人,到底何人合适,因臣不擅长查案,不敢轻率断言。臣以为,这等要案,最好简派精干的擅长查案的官吏出任,将其连根拔起,方不堕了朝廷的威严。希望皇上和几位通晓查案的大人共同斟酌,派出一个好人员。”说完,卫相便拱手回列,不再多说了。
      楚材你说让裴明烨接任是为了查案?可查案的人朝廷一大把呢,未必就非要裴明烨。你以为你提的理由便能让裴明烨接任?呵呵,我顺着你的杆子往上爬,另提一个也未必不行。至于具体如何取舍,就看皇帝了。
      卫相这个话一说,吴立琦立即明白了他的用意,眉头一皱,立即说明:“要论查案,朝廷自然有行家里手。但是案发在明州,且此事极其隐秘,内幕被深深掩盖,楚材短时间内尚且查不明,换成初来乍到之人,一时半会儿肯定摸不清其中的深浅。京城的人就算去了,也需要当地人指引吧?那还真不知委派一个当地的官员来得方便。臣以为,裴明烨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吴大人何出此言?论查案,京城有的是能手,甩裴明烨不知几臂之地。真为查案的因素,臣建议从京城挑选人手前往明州。”站在一旁的尤相,自然也明白了卫相的话外之意,赶快插言。他的监察院,就有好多查案方面的专家呢。此刻他出来说这个话,别人仅能将其视作为自己部门争权夺利的行为,却说不得他更多的不是来,所以尤相这个话说得理直气壮。


      3楼2021-03-27 15:37
      回复
        今天的内容,分布于二、三楼。


        4楼2021-03-27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