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蛮有意思的,英特尔请来了最近风头正劲的杨笠当代言人。结果,却引发了男性群体的不满。无奈之下,英特尔只好删掉了有关于杨笠代言的微博。
但这时,英特尔却两头不讨好。不删微博被男性骂,删了微博被女性骂。可见,想要投机取巧依靠争议性人物打响品牌,注定不是一条可靠的路线。
杨笠,之前因为在《吐槽大会》的言论,在网络中火了。当时,杨笠因评价男性“普通且自信”,正好说到了不少女性的心里,一时受到女性的追捧。
而正是这句“普通且自信”,不知不觉塑造了一些女性的价值观,以致于成为某些女性评价男性的口头禅。
看到了杨笠,我想起了之前因为挑动男女对立情绪火起来的咪蒙。
前有咪蒙,后有杨笠,她们的相同点在于对于社会舆论的精准把握,这种对于公众情绪的完美挑拨,让我有些不适感。
媒体人到底是什么?像杨笠,咪蒙这样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人,到底是应该传递理性的声音?还是传递情绪,来煽动社会中已有的偏见?
很遗憾的是,在流量社会,冷静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都在热衷于迎合大众,通过煽动对立情绪来拉满眼球。
比较咪蒙和杨笠,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她们总是将少数个人的特点,上升至一个群体,然后挑动男女群体对立。她们的言论并不会引发网友冷静思考,而是使大众将简单粗暴的思维贯彻到底。或者说,掀起网络骂战,可能才是她们的真实目的,因为只有这样,话题才有热度,才能获得流量。
她们传递出来的观点,本身就不够理智,夹杂着太多情绪。比如杨笠说的“男人普通而自信”,其实这就只是一个个体与普遍的关系问题。是否存在普通而自信的男人,当然存在。中国那么多男人,肯定存在自己各项条件不怎么样,却又对女性指指点点的男性。
但是,你要说是所有男性都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啊。
那么她们为什么总要把明明只是涉及到个别人的事情,非要上升至群体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的思维就是很简单粗暴的,群众是无理性的。有些生活不太如意的女性,总是乐于把自己生活的不幸福归因于男性,似乎全是男性导致了她的不幸福,千错万错全是男性的错。所以,作为媒体人的杨笠和咪蒙,深谙女性的这种心理,便刻意去迎合女性心理,创造了许多简单粗暴的,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的言论。
但同时,这样的言论除了挑动对立,并不具备什么建设性意义。像女权平常指责男性的一样,她们发表的言论也同时在妖魔化男性群体。“普通且自信”这样的表述,用词非常有想象力,让人浮想联翩。这种表述,将男性群体描述成了猥琐,自负,*丝气质浓厚,缺乏自省精神,不尊重女性,眼界狭隘,心理阴暗的形象,将所有男性统统打翻在地。
这种言论让女性心里暗爽,似乎一口恶气堵在心里终于发泄了出来。但是,久而久之,女性自然而然对男性形成了偏见,刻板印象就形成了。我之所以反感这样的言论,是因为这样的言论并不会促使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互相理解。男性与女性之间再也不会通过理解和沟通弥补裂痕,而是永远互相指责,互相讽刺。这大概是当下互联网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明显情况。
也就是说,媒体的这种推波助澜,刻意放大了有些男性的某些特征,尤其是那些丑陋的缺点,而对于优点闭口不言。但任何人总有优缺点,放大丑陋的一面,并将这部分人的缺点上升为全部男性的特征。她们口中描述的男性,并不是男性真实的样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男性的特征,既会加剧某些厌男女性的厌恶程度,又会对其他女性产生误导,让那些女性将男性等同于猥琐和自负。
流量社会,作为受众,看到的东西都是媒体从业者经过精心挑选的东西。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东西,是幕后节目制作者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中,媒介塑造着,控制着每个人的观念与思想,媒介从朴素的民众情绪中选取素材,并经过自己的删删改改,刻意强化,片面突出,最终媒介呈现出来的东西既反映了民意,同时又在塑造着民意。
媒介的这种特征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实际上取决于媒介想传达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媒介不去表达事实,不去传递理智,如果媒介传达出来的是自己刻意加工出来,而用来煽动民意的东西,那么流量社会注定是一场颠倒黑白,互相攻讦的社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杨笠发表的争议性言论成功加剧了男女之间的冲突,但凡是涉及到男性与女性的话题,下面的争论简直是水火不容,完全没有理性可言。女性指责男性“普通且自信”,而男性为了报复,又在对女性进行着羞辱。
越是在流量为王的社会中,作为普通人,越要警惕那些煽动性的言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种扣帽子的言论,比如男性都在压迫女性,穷人都不诚实,东北人都没素质等等。
这些言论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煽动性。每当看到这样的言论,请记得保持基本的理智。要记得不要将个体情况上升至总体,就事论事应该是最基本的态度,不要向社会中既有的偏见妥协。
而那些轻易发布煽动性言论的人,不是坏人,就是蠢人。坏人总能借助这种简单粗暴的言论,忽悠一大批蠢人,从而赚取流量。#英特尔杨笠事件#
但这时,英特尔却两头不讨好。不删微博被男性骂,删了微博被女性骂。可见,想要投机取巧依靠争议性人物打响品牌,注定不是一条可靠的路线。
杨笠,之前因为在《吐槽大会》的言论,在网络中火了。当时,杨笠因评价男性“普通且自信”,正好说到了不少女性的心里,一时受到女性的追捧。
而正是这句“普通且自信”,不知不觉塑造了一些女性的价值观,以致于成为某些女性评价男性的口头禅。
看到了杨笠,我想起了之前因为挑动男女对立情绪火起来的咪蒙。
前有咪蒙,后有杨笠,她们的相同点在于对于社会舆论的精准把握,这种对于公众情绪的完美挑拨,让我有些不适感。
媒体人到底是什么?像杨笠,咪蒙这样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人,到底是应该传递理性的声音?还是传递情绪,来煽动社会中已有的偏见?
很遗憾的是,在流量社会,冷静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都在热衷于迎合大众,通过煽动对立情绪来拉满眼球。
比较咪蒙和杨笠,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她们总是将少数个人的特点,上升至一个群体,然后挑动男女群体对立。她们的言论并不会引发网友冷静思考,而是使大众将简单粗暴的思维贯彻到底。或者说,掀起网络骂战,可能才是她们的真实目的,因为只有这样,话题才有热度,才能获得流量。
她们传递出来的观点,本身就不够理智,夹杂着太多情绪。比如杨笠说的“男人普通而自信”,其实这就只是一个个体与普遍的关系问题。是否存在普通而自信的男人,当然存在。中国那么多男人,肯定存在自己各项条件不怎么样,却又对女性指指点点的男性。
但是,你要说是所有男性都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啊。
那么她们为什么总要把明明只是涉及到个别人的事情,非要上升至群体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的思维就是很简单粗暴的,群众是无理性的。有些生活不太如意的女性,总是乐于把自己生活的不幸福归因于男性,似乎全是男性导致了她的不幸福,千错万错全是男性的错。所以,作为媒体人的杨笠和咪蒙,深谙女性的这种心理,便刻意去迎合女性心理,创造了许多简单粗暴的,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的言论。
但同时,这样的言论除了挑动对立,并不具备什么建设性意义。像女权平常指责男性的一样,她们发表的言论也同时在妖魔化男性群体。“普通且自信”这样的表述,用词非常有想象力,让人浮想联翩。这种表述,将男性群体描述成了猥琐,自负,*丝气质浓厚,缺乏自省精神,不尊重女性,眼界狭隘,心理阴暗的形象,将所有男性统统打翻在地。
这种言论让女性心里暗爽,似乎一口恶气堵在心里终于发泄了出来。但是,久而久之,女性自然而然对男性形成了偏见,刻板印象就形成了。我之所以反感这样的言论,是因为这样的言论并不会促使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互相理解。男性与女性之间再也不会通过理解和沟通弥补裂痕,而是永远互相指责,互相讽刺。这大概是当下互联网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明显情况。
也就是说,媒体的这种推波助澜,刻意放大了有些男性的某些特征,尤其是那些丑陋的缺点,而对于优点闭口不言。但任何人总有优缺点,放大丑陋的一面,并将这部分人的缺点上升为全部男性的特征。她们口中描述的男性,并不是男性真实的样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男性的特征,既会加剧某些厌男女性的厌恶程度,又会对其他女性产生误导,让那些女性将男性等同于猥琐和自负。
流量社会,作为受众,看到的东西都是媒体从业者经过精心挑选的东西。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东西,是幕后节目制作者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中,媒介塑造着,控制着每个人的观念与思想,媒介从朴素的民众情绪中选取素材,并经过自己的删删改改,刻意强化,片面突出,最终媒介呈现出来的东西既反映了民意,同时又在塑造着民意。
媒介的这种特征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实际上取决于媒介想传达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媒介不去表达事实,不去传递理智,如果媒介传达出来的是自己刻意加工出来,而用来煽动民意的东西,那么流量社会注定是一场颠倒黑白,互相攻讦的社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杨笠发表的争议性言论成功加剧了男女之间的冲突,但凡是涉及到男性与女性的话题,下面的争论简直是水火不容,完全没有理性可言。女性指责男性“普通且自信”,而男性为了报复,又在对女性进行着羞辱。
越是在流量为王的社会中,作为普通人,越要警惕那些煽动性的言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种扣帽子的言论,比如男性都在压迫女性,穷人都不诚实,东北人都没素质等等。
这些言论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煽动性。每当看到这样的言论,请记得保持基本的理智。要记得不要将个体情况上升至总体,就事论事应该是最基本的态度,不要向社会中既有的偏见妥协。
而那些轻易发布煽动性言论的人,不是坏人,就是蠢人。坏人总能借助这种简单粗暴的言论,忽悠一大批蠢人,从而赚取流量。#英特尔杨笠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