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是英雄吧 关注:5贴子:333
  • 1回复贴,共1
如果东方的诸葛恪看到姜维这样迅速的行动,不知道是该高兴盟友的积极还是该懊丧姜维的盲动。
    
     不过,51岁的诸葛恪比姜维也强不到哪去。(253)三月出兵的吴军在淮南游荡,四月(*注下)二十万大军又返回来围攻合肥新城,合肥只有牙门将张特率领三、四千人而已。司马师听从虞松的建议,五月遣太尉司马孚督中军赴前线,命令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等人不得与吴军接战。
     *注上:魏卷为五月,吴三嗣主传为四月,吴军七月撤退,联系后文新城被围近百日,本文取四月。
    
     在吴军围攻新城的三个月里,姜维的军队在陇西只做了个往返跑运动。 诸葛恪的大军一围就是三个月,可就是攻不下新城。进入夏季的吴军因为饮食脏水疫病流传,接到禀告的诸葛恪还认为是属下谎报。小小的新城都攻不下,诸葛恪恼羞成怒,迁怒于众将,都尉蔡林数次进谏都遭到恪的拒绝,愤然之下投奔魏军。
     七月,得知吴军疲惫的毋丘俭、文钦等人开始反击,吴军败退。
    
     诸葛恪八月才撤军到建业,半年多前一出行就吸引百姓围观的太傅,这个时候根本不顾士兵的死活,二十万吴军要么死于疫病,要么被魏军追杀,能回到家乡的也开始抱怨这位目空一切的首辅大人。可是诸葛恪却根本没把这些放在眼里,继续专横跋扈,使吏民失望,朝野怨艾。
    
     到了十月,以前曾经支持过诸葛恪的孙峻以孙亮的名义,在宴席上一举击杀诸葛恪,并夷其三族,当年诸葛瑾所说的“非保家之子”不幸被言中。仅仅辅政一年半的诸葛氏在吴国销声匿迹,孙峻改任丞相执掌吴国大权。
    
     不知道是不是诸葛恪的教训震惊了姜维,这位卫将军也开始回到成都接触政事了,和前任蒋琬、费祎更不同的是,姜维以后每次出兵北进,都要返回成都一段时间。 254年正月,姜维回成都,加督中外军事。(*注三十)
    
     吴国换了首辅,蜀国的姜维回成都算是插曲,那边魏国凑趣来了个高潮。
    
     254年二月(晋书作正月),中书令李丰与曹芳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因密谋以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被杀。
    
     张缉是以前凉州刺史张既之子,李丰也是世家子,年少时就很出名,虽然被司马师相当器重,但李丰内心却更偏向位居闲职的夏侯玄。李丰和张缉是同乡,又因为皇帝沾着亲(张缉是曹芳老丈人,李丰是曹芳亲家公),所以两人就凑在一起捉摸起司马师的位子。
    
     但事情不知怎么被泄漏,李丰被司马师叫去问话,一去不归当场被杀,剩下的张缉和夏侯玄就被以图谋劫持少帝、诛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名皆夷三族。(*注三十一)
    
     三月,张皇后被废,四月改了个王皇后,这时的曹芳已经向前朝的汉献帝逐渐看齐了。
    
     大概这个时候,陇西郡的狄道长(*注下)李简不知什么原因偷偷写信向蜀请降。 《益部耆旧传》载,这个消息到了成都,大概因为费祎就是被降将刺杀,朝中大臣都很怀疑李简的诚意。而早先曾提醒费祎注意个人安全的张嶷这时却肯定李简是真降(*注三十二)。姜维想趁这个机会再次出兵陇西,也同意张嶷的看法。
    
     可患有风湿病的张嶷,严重到路都无法走动,只能靠拐杖站立,就有人提议让他留在后方。张嶷执意要跟随大军北伐,临行时向刘禅上疏说,



IP属地:河南1楼2010-03-10 02:18回复
        
         *注三十一
         这个事是后来司马师废曹芳的起因,《魏略》、《魏书》、《三国志》、《魏氏春秋》中的记载都有所不同,除了《魏略》是鱼豢私著之外,写《魏书》的王沈更因为替司马氏歌功颂德而使此书可信度下降。陈寿、孙盛都已是晋臣,言语有所顾忌。
         此事就显得说法众多,有的说李丰只是有了想法,并无行动;有的说李、张已经联系宫中,和李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后来李丰被“请”到司马师处,有说李缄口不言的,有说李破口大骂的。
         总之也不知听谁的好了,不过只有魏书的记载说夏侯玄参与了密谋,其余诸书并未提及,夏侯玄死得较冤。
         当年司马懿作古,有人向夏侯玄道喜说不用再担心因曹爽的事被牵连,夏侯玄叹道,“此人(懿)因为我是小辈或许不会为难我,但司马兄弟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自曹爽被诛,夏侯玄一直行事低调,现在被牵连仍是从容不迫,“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
        
         *注三十二
         张嶷年少时就有勇有谋,后来以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他对付南夷复杂的各部落因势导法,或“诱以恩信”;或“往讨,生缚其帅”,又“解纵告喻,使招怀馀类”;或“许以重赏,使为反间”;或“求募捕得,数其宿恶而诛之”;或“直往收致,挞而杀之”;或“厚加赏待”;或“与盟誓”。
         张嶷做越巂太守十五年,对南夷各部落恩威并施,令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于“缮治城郭”;又取夷徼久自固食的“盐铁及漆”改为官府经营;并修复南中通往成都的旄牛道,使千里肃清,亭驿恢复。刘禅特地加张嶷为怃戎将军。
         延熙十七年254,张嶷被征召至成都为荡寇将军。
        
         张嶷为人慷慨壮烈,另一方面却“放荡少礼”,大概是在南中待的时间太长,受南夷影响颇重,导致成都的人看不惯他的作风。陈寿说张嶷平常无论是容貌还是言谈都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其“策略足以入算,果烈足以立威,为臣有忠诚之节,处类有亮直之风”,这样行事的魄力使得刘禅对张嶷都十分敬重。
        
         张嶷除了对费祎的性格早有警告外。诸葛恪在吴国刚开始风光,张嶷就给诸葛亮长子瞻写信,要他劝劝堂兄诸葛恪。信中说,听说孙权临老时行事已见糊涂,杀生赏罚,已不能再信任谁。在垂没之时,才选的诸葛恪属以后事,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诚实可虑)。以前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幸亏有主上的信任,两人才得免于难。现在孙权初崩,孙亮年幼,诸葛太傅受寄讬之重,亦何容易!如今太傅远离少主,作战于敌境,并非长久良策。‘取古则今,今则古也,’只要‘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只是不知诸葛瞻是否写信给其堂兄,也怪诸葛恪败亡太快了。
        
         建兴十四年236,武都郡氐王苻健请降,蜀派人接应,但苻健却过期不至。当时的大将军蒋琬就产生了怀疑,张嶷进言说,苻健必会归降,听说健弟为人狡黠;而且夷狄内部总是不和,肯定是兄弟之间产生矛盾耽误了行程。果然如张嶷所料,没多少天,这支氐人分为两拨,弟弟带了四百户投奔魏国,苻健带了四百馀户投奔蜀国。在蜀汉后期,张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对诸葛恪有勿骄勿躁的建议,但碰到蜀国的北伐却不顾孱弱之躯毅然投身战场。2
        
         54张嶷到成都时,时任车骑将军的夏侯霸闻名而来,说,“虽与足下疏阔,然讬心如旧,宜明此意。”嶷答曰:“仆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原三年之后徐陈斯言。”‘讬’字同‘托’,此处是信赖之意。张嶷的回答显出内心对北伐的一贯信心,“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等以后慢慢做同事(兴北伐之业)自然会互相了解。后来张嶷战死的消息传到后方,南土越巂民夷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对张嶷此人,我很是崇敬,只可惜他本人和蜀汉高层并没能尽用其才,不幸殒身阵前,可悲!可叹!
        
         *注三十三
         《三国志郭淮传》说郭淮死于255年,《三少帝纪》更详细,郭淮死于255年正月二十日。但《陈泰传》却说“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文中的后年既下一小节要说的255年姜维的北伐,但这里郭淮的死却早到年前(254年底),想来这时郭淮一直重病缠身,垂死挣扎。姜维没有面对郭淮才在陇西来去自如。
    


    IP属地:河南4楼2010-03-10 0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