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芳草吧 关注:12,760贴子:581,086
  • 6回复贴,共1

【摄影习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摄影习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有争议。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的人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选河南郑州登封嵩阳书院。
一、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著名的岳麓书院。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朝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1、头门

2、赫曦台

3、大门

4、二门

5、讲堂

6、御书楼

7、

8、三绝碑之“麓山寺碑”

9、百泉轩

10、岳麓书院后的爱晚亭

11、岳麓书院平面图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2-13 12:40回复
    二、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说明:以上文字摘自于山野闲人“嵩阳书院导游词”


    1、嵩阳书院

    2、《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此碑为李林甫撰写,裴廻篆刻

    3、仪门

    4、先圣殿

    5、御碑亭

    6、泮桥

    7、道统祠

    8、大将军

    9、二将军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据专家考证,这两棵古柏树龄已有4500年。

    10、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02-13 12:49
    回复
      三、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即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城南湖畔。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期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注意,这里讲的是“原址附近,不是原址)进行修复,我去游览时,修复的书院建筑只有影壁、大门及前讲堂、明伦堂及藏书楼。没有古老的韵味。而书院所在的商丘古城内,侯方域故居却保留一些原有味道。
      说明:以上文字摘录于百度百科
      当天下着大雨,来去匆匆,衣服都淋透了,根本谈不上用光和构图,只能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1、应天书院

      2、大门下看书院内景

      3、崇圣殿

      4、

      5、崇圣殿内圣人及弟子塑像

      6、藏书楼

      7、商丘老城

      8、侯方域故居壮悔堂
      明末才子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该剧除被多种剧种上演外,还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响颇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很不已,发誓终生不仕。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

      9、故居内景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2-13 12:58
      回复
        四、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育体系完备的书院。唐代贞元年间,李渤带着他的弟弟来到了这里。他们在此隐居读书,优美的山林,使他们学业长进的很快。李渤在读书之余与生活在这里鹿群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这只经常与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尽然也善解人意,经常帮李渤到山外的集镇上购买些学习用品和投送书信的事情。天长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为李渤的这只白鹿是神鹿,于是就称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读书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
        南唐王朝在白鹿洞建立了国家级的学府"庐山国学",这是国家办学的开始。到977年的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御赐白鹿洞书院《九经》等书籍,从这时开始白鹿洞书院在当时的中国就渐渐生出了名气。
        南宋时大教育家朱熹来到庐山山南任南康军知军时,让白鹿洞书院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这个时期中的朱夫子亲自担当白鹿洞书院的洞主,为学生讲学,并且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备的教学规范、学规(白鹿洞教条),并将四书五经等确定为学生主修课目。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将他的教学主张变成教学实践。系统地改革了旧时官办书院教育仅仅就是读书为做官的弊端,大胆的推行、创办出新型的书院教育制度。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急需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改革实践,直接影响了封建中国后七百多年的科举教育制定,并成为后世中国办学所遵行的榜样。从此,白鹿洞书院开始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1、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牌坊

        2、书院正门

        3、棂星门

        4、泮池、状元桥

        5、礼圣殿

        6、明伦堂

        7、明伦堂内景,朱熹曾在这里讲学

        8、

        9、、丹桂亭

        10、朱子祠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2-13 13:07
        回复

          11、书院示意图
          全帖完,谢谢浏览


          IP属地:北京5楼2021-02-13 13:08
          回复
            这才是传统文化精华所在,加精置顶共赏!


            IP属地:德国6楼2021-02-14 15:04
            回复
              大年初三,祝福豪情兄,谢谢精彩分享!


              IP属地:德国7楼2021-02-14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