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坊吧 关注:14贴子:881
  • 10回复贴,共1

【妙】红楼梦探春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2-24 20:49回复
    判词解释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
        
          这一首是写贾探春的。
          1.自——本。精明,程已本误作“清明”,与第三句头两个字重复。小说中说“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第五十五回),又写她想有一番作为。
          2.“生于”句——说探春终于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是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的缘故。脂批:“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说有作者身世感慨在。
          3.“清明”二句——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册子上所画的船中女子即探春。原稿大概有一段描写送别悲切的文字,现在所见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这个情节而且把“涕送”改为“涕泣”,一字之差,把送别改为望家了。画中的放风筝是象征有去无回,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第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 风筝。)所以 ,放风筝的“放”不是“放起来”而是“放走”的意思,小说特地描写过放走风筝(说是放走病根儿)的情节,则画中放走风筝的“两个人”,当就是后来遣探春远嫁的设谋者,但不能落实,有可能是对投向王夫人怀抱、不承认自己生母的探春怀恨记仇的赵姨娘和贾环。“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与我们现在读到的探春嫁后又回娘家探亲不同。
    


    3楼2010-02-24 20:49
    回复
      红楼梦曲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4楼2010-02-24 20:50
      回复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点因为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5楼2010-02-24 20:50
        回复
                而当她自己的亲母受委屈了,她是如何处理的呢?在“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一节里,王熙凤病倒了,让李纨、探春当家执政。这对探春是个绝好机会,她确实抓住了。
                当得知舅舅赵国基死了,探春竟毫无感觉,只按例批给二十两银子。比袭人的母亲尚不如,赵姨娘当然来评理。探春一口一声的“姨娘”,又是翻帐本,又是按皇历,能说出一百条理由让自己的娘亲伏法。她的理由明显的只有一条:凡是“太太”、“老太太”那边的事都可法外施恩,你赵姨娘就得照章办事。她当家固然要守法,她若柔声说明原委,做母亲的也绝不会难为自己的女儿,可她当着众人的面藐视母亲是奴才,而且出语如刀,刀刀见血,直扎进亲娘的心窝。赵姨娘气得:”说:“如今你舅舅死了——”探春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哦,明白吗?她嫌这个舅舅穷,不认;只认那个做“九省检点”的舅舅,但不知那个舅舅可认她?真是一派胡言,气死娘亲。还有,“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怕人不知道,故意说出来表白表白。”她连亲娘也不想认呢,怕人知道她的出身,羞于承认自己是“庶出的”,一心想混个“正出”的名分。凭谁论,有这么个女儿无论多么出色,可亲可爱吗?
                还有可气的呢,有人来领贾环与贾兰在学堂里买点心与只纸笔的银子,探春一查账说道:“把这一项蠲了。”平儿都叫免得好。免了这项银子贾兰是不怕的,他有靠山,少不了他的点心与纸笔。倒霉的只有贾环一个。
                这两件事都把矛头刺向亲母的心窝,而维护了王夫人的利益。王夫人,王熙凤都满心欢喜,满口称赞。谁不喜欢敌方的叛徒呢?不战能曲人之国乃为上上策。探春这一步棋走得好,她踩着亲娘的头凫上了高台面。
                令赵姨娘寒心的还有一件事,宝玉丢了玉,只有探春首先想到“有人使促狭”,并武断的判决“使促狭的只有环儿。”让人找来贾环当坏蛋盘问,赵姨娘母子当然不依,王夫人便来恐吓。赵姨娘又一次败在自己的女儿手里。
                探春远嫁,也是王夫人一力在贾母面前促成的。这也是王夫人的毒招。赵姨娘得知不忧反喜,表明他对这个女儿彻底寒心,不指望了。而探春临行前只想到与宝玉告别,对赵姨娘和贾环睬也没睬。
                而在《红楼梦》电视剧里,当探春穿上大红盛装后,特到赵姨娘跟前跪倒深深一拜,登舟远行时她与亲娘深情地对视,在凄美哀怨的乐声中,她泪如雨下。这么一处理,使探春有了人情味,完美点儿。可见导演的用意:他想美化探春,他也不满意原来的贾探春是个冷酷无情、面目可憎的不孝之女。
          


          7楼2010-02-24 20:51
          回复
            玫瑰花”——贾探春
                    贾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或称三姑娘,是荣府二老爷贾政与姨娘赵氏所生,与迎春一样,也是庶出,但其性格,却与迎春有天壤之别。她有才干,有眼光,敢做敢为;她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但是,她身为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贾府末世,故亦终究不能有所作为。正如第五回中探春之判词所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是在第三回书中为迎接林黛玉到贾府与迎春、惜春同时出场的。一出场,作者就有意识地轻轻“点”了一笔,使她与迎、惜有所不同:当宝玉欲送“颦颦”二字为黛玉之表字时,“探春便问何出?”宝玉解说后,探春又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相比之下,迎、惜二人,却是始终无一言。细心的读者,会在这里已看出了探春与迎、惜之不同。探春出场时,书中描写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中“顾盼神飞”四字,活画出她的聪敏、伶俐、大方的风采。
                  探春在《红楼梦》中无疑是一个活跃人物,她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元妃省亲时诸姐妹的题咏、林黛玉葬花之诗,都显示着大家的诗才。贾探春,这个有才干、有思想的三姑娘,正是根据这种情况第一个提出了建立诗社的创意(第三十七回),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了帖子(犹如今日之开会通知或邀请函),邀集大家共议。在给宝玉的帖子中,还特别举出了东晋高僧慧远之莲社及谢安邀友集于东山的典故,以为结社之榜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帖中云:“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意思是谁说结诗社以展示才华,只能是男子的事,我这里却主张我们女子也应有此雅会。我们虽不能说探春是女权主义者,但她不让须眉的刚烈品格,却是显而易见的。对探春的创意,宝玉自然“喜得拍手”叫好,而且表示“早就该起个社的”。在探春的号召之下,众姐妹都热烈响应,聚会在秋爽。探春提出了诗社活动的时间,“一月之中,只可两三次才好。”又表示“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并决定当日就开一社……总之,探春不仅是建立诗社的创意者,也是诗社活动的“决策”者。于是,大观园中第一个以女诗人为主体的海棠诗社诞生了,而且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海棠诗之后,有菊花诗、芦雪广即景诗、怀古诗、桃花诗……诗,成为《红楼梦》这部交响乐中最美好的旋律。而诗社的创建,正是探春才干的一次高雅的显现。
            


            8楼2010-02-24 20:51
            回复
              18楼
              相关评论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讲稿--探春篇
                    最后,再来说探春。
                    探春,曹雪芹在第五回设计金陵十二钗册页时,把她安排在第四位,这真是很高的规格待遇。有红迷朋友在听了我前面关于妙玉排序之谜那一讲以后,来问:你既然说曹雪芹他还是有等级观念的,那么,按你的考证,秦可卿是皇家的骨血,比所有其他各钗等级都高,应该排第一位哇,就是不排第一,也不能排在最末位呀!我认为,曹雪芹在排册子名单的时候,他虽然定下了主子身份的入正册或副册,不考虑比如说晴雯那样的他激赏和怜惜的丫头进入正副册,确实有等级观念在里头,但是,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框,并不是说,他只从血统地位上来排序。比如探春,虽然是主子小姐,但她分明是庶出的,按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庶出的地位比嫡出的低。上面已经跟你说清楚了,迎春是嫡出的,而且,长幼有序,也是那个时代必须遵循的一条等级原则。如果曹雪芹只是死认血统出身的等级,那探春绝对应该排在比她大的迎春姐姐后头。但是,他考虑来考虑去,不仅把她排在了迎春前头,还排在了史湘云和妙玉的前头。这就说明,在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范围内,他排序就比较灵活,是一种综合性评估,除了世俗价值观所确定的那个地位,还要考虑这个角色本身的素质,在书里戏份儿的多少。当然,还有他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大体的平衡,等等。应该说,能进入他设计的正册,哪怕排在最后,都说明是他心中所珍爱,所首先不能割舍的角色,想想薛宝琴那么一个美丽聪慧,几乎没有缺点的女性,到头来没排进正册,就应该懂得,排在正册后面,甚至排在末一名,应该也是很不错的。秦可卿排在最后一位,我想,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在第十三回就死掉了,是前八十回里惟一死掉而且死得那么早的一个角色。我的研究,是从秦可卿这个角色入手,通过原型研究,来揭示隐藏在《红楼梦》显文本后面的潜文本,去理解曹雪芹创作的苦衷与追求,之所以称秦学,本是一句玩笑话,弄假成真,也只是当做一个符码,以突出我这研究的独创性。那些认为我只研究秦可卿,只对书中的清史背景感兴趣,只重视皇家血统等等的误会,听到这里,读到这里,应该可以基本消除了。
                    第十三回末尾,古本上有两句话:金紫万千能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通行本删去了,是不应该的。这两句很重要,当然是具体针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而说的。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一开头就说,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曹雪芹写金陵十二钗,绝不是只想写出一些不同的沉溺于个人情感的女性,关于这些女子的故事也绝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爱情和婚姻悲剧,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要写这些女子的才能,而且绝不局限在文才诗才画才等方面,她刻意要塑造出具有管理才能的杰出女性,也就是赛过男人的脂粉英雄。除王熙凤之外,他还花大力气写了探春,探春理家,遇到的情况那比秦可卿丧事要复杂多了,面对各个利益集团各种积蓄已久的矛盾冲突的一次次大爆发,探春克服了自己因是庶出而遇到的特殊困难,其管理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历来的论家已经做过很详尽的分析,我不再重复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些例子和结论。
                    大家都知道,探春最后是远嫁,不是嫁给了一般的男人,去过一种平庸的生活,而是有其一番独特的作为。第五十五回,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赏银一事来跟探春聒噪,探春急切中有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伏笔,她在八十回后,果真就像男人那样地出去了,但那是不一般地出去,那是一去难返的流放式的远嫁。但是,这个美丽、睿智而有管理才干的女性,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释放自己的才能来抗衡内心的痛苦。
              


              13楼2010-02-24 21:04
              回复
                • 125.42.222.*

                  
                2010-2-24 20:49 回复  
                大清臣民
                访菊客
                4楼
                红楼梦曲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2010-2-24 20:50 回复  
                大清臣民
                访菊客
                5楼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点因为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2010-2-24 20:50 回复  
                大清臣民
                访菊客
                6楼
                《生女莫若贾探春》  
                       文 / 梅一舒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有两个女人够帅才,一个是王熙凤,另一个是贾探春。王熙凤人称凤辣子,探春人称刺玫瑰。但凤辣子辣的是下人,而刺玫瑰几次出刺多刺向自己的生母赵姨娘的心窝。
                       赵姨娘是贾政的小妾,即为王夫人的情敌。“妻不如妾。”或许,在私房里,个人感情上,赵姨娘深得贾政的宠爱的,不然她不敢生出一双儿女来。她与平儿是同等身份的人,为何没能奴随主贵呢?是赵姨娘不会做人吗?不然。平儿不敢让贾琏碰,她胆敢跟贾琏生出个吧孩子来试试吗?也许,他的命运还不如赵姨娘。
                


                17楼2010-05-23 12:56
                回复
                  • 125.42.222.*
                         还有可气的呢,有人来领贾环与贾兰在学堂里买点心与只纸笔的银子,探春一查账说道:“把这一项蠲了。”平儿都叫免得好。免了这项银子贾兰是不怕的,他有靠山,少不了他的点心与纸笔。倒霉的只有贾环一个。
                         这两件事都把矛头刺向亲母的心窝,而维护了王夫人的利益。王夫人,王熙凤都满心欢喜,满口称赞。谁不喜欢敌方的叛徒呢?不战能曲人之国乃为上上策。探春这一步棋走得好,她踩着亲娘的头凫上了高台面。
                         令赵姨娘寒心的还有一件事,宝玉丢了玉,只有探春首先想到“有人使促狭”,并武断的判决“使促狭的只有环儿。”让人找来贾环当坏蛋盘问,赵姨娘母子当然不依,王夫人便来恐吓。赵姨娘又一次败在自己的女儿手里。
                         探春远嫁,也是王夫人一力在贾母面前促成的。这也是王夫人的毒招。赵姨娘得知不忧反喜,表明他对这个女儿彻底寒心,不指望了。而探春临行前只想到与宝玉告别,对赵姨娘和贾环睬也没睬。
                         而在《红楼梦》电视剧里,当探春穿上大红盛装后,特到赵姨娘跟前跪倒深深一拜,登舟远行时她与亲娘深情地对视,在凄美哀怨的乐声中,她泪如雨下。这么一处理,使探春有了人情味,完美点儿。可见导演的用意:他想美化探春,他也不满意原来的贾探春是个冷酷无情、面目可憎的不孝之女。
                    
                  2010-2-24 20:51 回复  
                  大清臣民
                  访菊客
                  8楼
                  玫瑰花”——贾探春
                           贾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或称三姑娘,是荣府二老爷贾政与姨娘赵氏所生,与迎春一样,也是庶出,但其性格,却与迎春有天壤之别。她有才干,有眼光,敢做敢为;她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但是,她身为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贾府末世,故亦终究不能有所作为。正如第五回中探春之判词所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是在第三回书中为迎接林黛玉到贾府与迎春、惜春同时出场的。一出场,作者就有意识地轻轻“点”了一笔,使她与迎、惜有所不同:当宝玉欲送“颦颦”二字为黛玉之表字时,“探春便问何出?”宝玉解说后,探春又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相比之下,迎、惜二人,却是始终无一言。细心的读者,会在这里已看出了探春与迎、惜之不同。探春出场时,书中描写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中“顾盼神飞”四字,活画出她的聪敏、伶俐、大方的风采。
                         探春在《红楼梦》中无疑是一个活跃人物,她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元妃省亲时诸姐妹的题咏、林黛玉葬花之诗,都显示着大家的诗才。贾探春,这个有才干、有思想的三姑娘,正是根据这种情况第一个提出了建立诗社的创意(第三十七回),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了帖子(犹如今日之开会通知或邀请函),邀集大家共议。在给宝玉的帖子中,还特别举出了东晋高僧慧远之莲社及谢安邀友集于东山的典故,以为结社之榜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帖中云:“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意思是谁说结诗社以展示才华,只能是男子的事,我这里却主张我们女子也应有此雅会。我们虽不能说探春是女权主义者,但她不让须眉的刚烈品格,却是显而易见的。对探春的创意,宝玉自然“喜得拍手”叫好,而且表示“早就该起个社的”。在探春的号召之下,众姐妹都热烈响应,聚会在秋爽。探春提出了诗社活动的时间,“一月之中,只可两三次才好。”又表示“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并决定当日就开一社……总之,探春不仅是建立诗社的创意者,也是诗社活动的“决策”者。于是,大观园中第一个以女诗人为主体的海棠诗社诞生了,而且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海棠诗之后,有菊花诗、芦雪广即景诗、怀古诗、桃花诗……诗,成为《红楼梦》这部交响乐中最美好的旋律。而诗社的创建,正是探春才干的一次高雅的显现。
                  


                  19楼2010-05-23 12:56
                  回复


                    28楼2010-05-23 17:57
                    回复


                      30楼2010-07-22 17: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