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号,我和几个同事去蔚县西古堡溜达。西古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点看头。在堡内闲逛,走着走着,发现前头有个小庙,门头顶上挂了个牌子,牌子上写了四个字——騋牝三千。同事问我:“李大师,这是个啥庙?”我说:“好像是个马神庙。”同事问:“你咋知道的?”我说:“騋牝三千,第一个念来,我在字典上见过。马高七尺还是八尺了,就叫来。第二个字念品,母的意思,母是公母的母。三千,意思是挺多,一群又一群。”同事说:“哎呀,李大师就是厉害。”


走近一看,里头坐了个泥神神。三只眼,六条胳膊,头顶莲花冠,身穿绿袍衫。上边两手拿的好像是个马衔,中间两个手,右手拿了个铃铛,左手拿了个印子,那应该是个马印,给马屁股上盖的,好证明马的身份。

马衔、铃铛我小时候在村里头经常见,肯定知道那是个啥。马衔就是个马嚼子,铃铛村里人叫串铃,烙马印倒是没见过,不过以前在书里头看过。唐朝的时候,中国周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突厥啦、回纥啦、契丹啦啥的。唐朝政府从他们那里进口马以后,也会给马屁股上盖个印子,方便管理。就和汽车一样,有了牌子,就能上路啦。


看完神像,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个马王爷了。俗话说,不给你点厉害看看,你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三只眼的神神,不是二郎神,就是马王爷。同事又问我:“为啥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我递顿了一下告诉他:“这种庙其实以前可多哩,咱们浑源恒山山上头这会儿还不是有个马神殿哩?城里头以前也有个马神庙哩,后来拆了,不知道那去了,就剩北马庙巷这么个地名了。古代出征以前,皇帝要祭天、祭地、祭祖、祭旗、祭马。清朝的皇帝还祭马哩,这才过了百十来年,人们就不知道马神是个做啥的了。”
同事听我说完感叹:“哎,文化这东西,就得挖掘了么,要不人们不知道那是个啥,也就不懂得珍惜保护了。”
我点点头说:“嗯,就是个这。”
马王爷是个啥,通过上边的介绍,我应该也说清楚了。不过最近有几个读者向我反馈:“你写的东西俺们看不懂,还得查字典哩,能不能写得通俗易懂点?”人家提了意见,我自然得琢磨一下,那就再继续BB几句。
我写东西,第一不图发表,第二不为装B,想方设法,肯定是为了把事儿交待清楚,让读者看懂。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肯定会有差距,我个人认为吧,学者写得东西,应该有学术气。文人写得东西,应该有文人气,不能过俗。拉家常式的大白话,读者肯定好接受,但容易成上面那种风格。而且半个生僻字不能用,也不能引经据典。你一引经据典,没读过原始文献的作者不知道你说啥,那接受起来就有困难了。这个我完全清楚。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的也没有别的办法。对于创作者来说,但凡生字就要注音解释,好像没那个必要。引用到的原始文献,不是作者不想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无论怎么翻译,都不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所以大多就不作翻译了。只标注文献出处,方便读者查阅核对。
其实写作的人,同时也是读者。那些大师级人物的作品,我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看不懂的书,我一般不会强迫自己去看。实在看不懂,那就暂时搁置,先看大师们引用到的原始文献与考古成果。过几年再回头看大师们的考据,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前几天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说:“学好语文、英语,没别的诀窍,就是个积累。积累到一定地步,那成绩就刷刷的提高了。”老师的说法,我深表赞同。看不懂我文章的读者,您愿意看的话,多辛苦些,查查字典,问问百度,慢慢肯定能看懂。实在看不懂的,先搁置起来,过几年再看,说不定就懂了。多掌握些知识,总是让人感到快乐,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好啦,今儿扯拉得不少了,黑夜又得多费两个馒头,我看就这吧。文章标题挺唬人,没别的意思,就为直观好懂,大家莫怪。


走近一看,里头坐了个泥神神。三只眼,六条胳膊,头顶莲花冠,身穿绿袍衫。上边两手拿的好像是个马衔,中间两个手,右手拿了个铃铛,左手拿了个印子,那应该是个马印,给马屁股上盖的,好证明马的身份。

马衔、铃铛我小时候在村里头经常见,肯定知道那是个啥。马衔就是个马嚼子,铃铛村里人叫串铃,烙马印倒是没见过,不过以前在书里头看过。唐朝的时候,中国周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突厥啦、回纥啦、契丹啦啥的。唐朝政府从他们那里进口马以后,也会给马屁股上盖个印子,方便管理。就和汽车一样,有了牌子,就能上路啦。


看完神像,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个马王爷了。俗话说,不给你点厉害看看,你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三只眼的神神,不是二郎神,就是马王爷。同事又问我:“为啥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我递顿了一下告诉他:“这种庙其实以前可多哩,咱们浑源恒山山上头这会儿还不是有个马神殿哩?城里头以前也有个马神庙哩,后来拆了,不知道那去了,就剩北马庙巷这么个地名了。古代出征以前,皇帝要祭天、祭地、祭祖、祭旗、祭马。清朝的皇帝还祭马哩,这才过了百十来年,人们就不知道马神是个做啥的了。”
同事听我说完感叹:“哎,文化这东西,就得挖掘了么,要不人们不知道那是个啥,也就不懂得珍惜保护了。”
我点点头说:“嗯,就是个这。”
马王爷是个啥,通过上边的介绍,我应该也说清楚了。不过最近有几个读者向我反馈:“你写的东西俺们看不懂,还得查字典哩,能不能写得通俗易懂点?”人家提了意见,我自然得琢磨一下,那就再继续BB几句。
我写东西,第一不图发表,第二不为装B,想方设法,肯定是为了把事儿交待清楚,让读者看懂。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肯定会有差距,我个人认为吧,学者写得东西,应该有学术气。文人写得东西,应该有文人气,不能过俗。拉家常式的大白话,读者肯定好接受,但容易成上面那种风格。而且半个生僻字不能用,也不能引经据典。你一引经据典,没读过原始文献的作者不知道你说啥,那接受起来就有困难了。这个我完全清楚。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的也没有别的办法。对于创作者来说,但凡生字就要注音解释,好像没那个必要。引用到的原始文献,不是作者不想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无论怎么翻译,都不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所以大多就不作翻译了。只标注文献出处,方便读者查阅核对。
其实写作的人,同时也是读者。那些大师级人物的作品,我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看不懂的书,我一般不会强迫自己去看。实在看不懂,那就暂时搁置,先看大师们引用到的原始文献与考古成果。过几年再回头看大师们的考据,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前几天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说:“学好语文、英语,没别的诀窍,就是个积累。积累到一定地步,那成绩就刷刷的提高了。”老师的说法,我深表赞同。看不懂我文章的读者,您愿意看的话,多辛苦些,查查字典,问问百度,慢慢肯定能看懂。实在看不懂的,先搁置起来,过几年再看,说不定就懂了。多掌握些知识,总是让人感到快乐,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好啦,今儿扯拉得不少了,黑夜又得多费两个馒头,我看就这吧。文章标题挺唬人,没别的意思,就为直观好懂,大家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