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榛文化吧 关注:10贴子:132
  • 1回复贴,共1

承流桥三次大地震不倒的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建筑没有钢筋水泥,响水桥靠什么抗住三次破坏性大地震,两百年屹立不倒呢?对于响水桥的结构和建筑特点,还有很多谜团,今天我不说响水桥的历史,只就响水桥的结构特点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参加过抢修响水桥的吧友都知道,在响水桥南侧桥孔有两个沉降坑,沉降非常明显,也是那次需要进行抢修的根本原因,虽然经过抢修,古桥渡过危机,迎来了系统的重修,但问题一直萦绕还在我的心里,为什么古桥经历三次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而巍然挺立?为什么出现了两处沉降都集中在南侧桥孔?众多谜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破解。
我曾经和知秋老师说过,一般的古桥建在河床上,地基都比较松软,所以古人修桥都会在桥基础上打木桩,以加大地基的承受力,响水桥这么的牢固,底下应该也打了木桩,而且我估计应该是比较能抗腐蚀的柏木或栎木,最次也是松木。但这只是推测,历史记载没有提到过,更没有实际看到过。但知秋老师是个细心的人,在以后的探访中对此非常留意,结果好消息很快传来。经过知秋老师的仔细探访,证实了我的推断,确定了桥下存在木质地桩,材料应该是柏木,据目击者描述,除了表皮有一点黑,木桩没有腐烂,砍开木桩,里边露出的新茬甚至是干燥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疑团也顺便被解开了,为什么沉降坑只出现在南侧桥孔。
响水桥曾经经历过一次人为的破坏,在文革以前,不知是哪位领导头脑发热,竟然异想天开的要在响水桥修建水力发电站,沉降坑就是这次盲目冲动的工程留下的祸害,而非古人修桥工程偷工减料而至。
水电站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益,但给响水桥的安危带来致命的隐患,这个工程唯一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就是证实了响水桥下存在木质基底桩,而且是比较上档次的柏木。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木质基底桩的历史与作用。

以上的图片是出土于西安的古桥遗址,据历史学家考证是秦汉时期的古桥,历经两千多年,底下的松木桩还大部分保存完整。
这项技术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此技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还在沿用。


这是河南省罗山县的一座以木桩支撑桥墩的水泥大桥,据称是1937年民国时期的桥梁,网友戏称其为【坚强桥】,已经废弃不用,这是能找到使用木质基底桩年代最近的桥梁。
木质基底桩介绍到这里大家也了解的差不多了,我再说一下响水桥底下的木桩。
使用木质基底桩最常见的木材是松木,其次是柏木和栎木,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柏木棺材栎木椁】一般指身份特殊的人采用高级木材做棺椁,为什么采取这两种木材呢?抗腐蚀性强,在古代,有一种丧制叫【黄肠题凑】只有皇帝和分封王才有资格使用,候一级的需要皇帝特批才能用,据历史记载,不是分封的诸侯王,只有汉武帝刘彻曾经托孤的大臣霍光享受了【黄肠题凑】的特殊待遇,而【黄肠题凑】所用的木料就是柏木和栎木。(注;柏木和栎木的芯材是黄色,所以叫黄肠,题凑是指木头四面出头)可见这两种木材的规格之高。
几次考古发掘所见到的也都是以松木居多,柏木的则很少,因为柏木成材用处更为广泛,而且产量远低于松木,所以价格也高出松木很多。能够用柏木做基底桩都是规格和要求比较高的桥梁,响水桥能够以柏木做基底桩,可见我们的先辈是不遗余力的按高规格打造。这也就使得响水桥能够承受三次破坏性地震的考验,至今主体完整,除了南桥孔人为破坏以外,几乎没有太大走动。


IP属地:河北1楼2020-11-29 13:01回复
    这才是工匠精神!用最简单的量具和算盘,用最简单的木桩和石材,用祖先的聪明和智慧造就了古镇文明和历史!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29 1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