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吧规--担心,是我们在发现“自己的目的无法确保达成”时进入的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感会驱使我们做出努力和尝试,以便达到目的。担心的效率,决定了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或者一种担心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比如:因为连续半年的业绩下滑,我担心自己的公司快要倒闭了。这是正常的担心,因为,这种担心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进行预警措施,可能帮助我有效的减少损失,因此担心的效率高。再如:我突然担心自己可能患脑膜炎。这种担心就是病态的,因为这种可能性太小,因此我的预警措施,不太可能帮助我减少损失,这种担心的效率低。
担心的效率,通常决定于以下的因素:
1、目标无法达成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越大,预警的措施就越有可能发挥作用,从而给我们减轻损失。相对来说,担心的价值也就越高。
2、是否有明显的迹象?比如:我闻到浓重的煤气味、去体检发现有阴影......。在有明显迹象的情况下的担心,所担心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担心是高效率的。
3、是否存在有效的预警措施?或者说:预先进行准备,能够有效的防备坏的可能性的发生、因而造成损失吗?比如:我的亲人在手术室里面接受外科手术,我在外头等着。我很担心。但是,我担心又能怎么样?我的担心,不影响手术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再怎么担心,也无法防备坏的情况的发生,因此,这样的担心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但是,这样的担心,仍然是正常的,原因在于下面的两点。
4、坏的可能性如果发生,造成的危害的大小。危害越大、后果越严重,担心的效率越高。因为,这样的情况下,预警措施可能起的作用越大。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的亲人接受的开颅手术,我的担心的效率较高,因为一旦坏的情况发生,我可能失去我的亲人;如果,我的亲人只是挑鸡眼,那么,这种担心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5、是否有充裕的时间来担心?越是闲人、时间充裕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价值就更小,因为他有的是时间。既然有时间,那么,担心的成本就下降了。而忙碌的人,时间紧张或者说更有价值,同样付出同等时间的担心,忙碌的人的担心的成本高,因而担心的效率降低。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着,有的是时间,因而,担心的成本很低,相对来说担心的效率就增加了,因此我的担心不是病态的。
相比时间充裕的人,忙碌的人担心更少,因而更为远离神经质疾病。原因即在于此,因为,他“担心不起”,他的担心效率低(因为担心的成本高了),所以,忙碌的人更倾向于不担心。
担心,是我们的预警机制,在发现达成目标有困难的时候,这种预警机制启动,催促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达到目标或者减轻损失。
比如:社交恐惧的患者,在即将遇到需要和人交往的场合时,会担心。因为,此时他觉得自己可能无法达到心目中的目标——和其他人正常的交流。预警机制启动,并带来焦虑感,驱使他去做点什么准备,以尽量实现正常的交流,从而减轻损失。
再如,我突然觉得:自己家里的煤气可能没有关好。此时我会立刻进入担心,因为,我已经发现我的目标(确保家里的安全)可能无法达成。焦虑感驱使我去检查一下煤气阀门,确保我的目的能够满足。
再如,她很担心可能怀孕。昨天,她和男朋友做爱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这可能导致她怀孕,从而影响她的目标(确保自己的健康不受到伤害,因为怀孕后就要做流产,从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她担心后的焦虑,促使她采取一些行动,来进行弥补(比如:服用事后避孕药等等)。
担心,是我们的本能发起的一种,保护我们的措施。担心的起因是我们发现目标可能无法达成,担心的结果,是我们的焦虑感。越是严重的后果,产生的焦虑感越大。之后,为了缓解焦虑感,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我们就能减小损失。
担心的价值,在于预先做出准备,以便达到目的或者减轻损失。
担心的成本,是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担心的效率,是担心的价值和担心的成本的比值。担心的价值越大、成本越小,其效率越高。
比如:这两种担心:1、我担心自己可能没有把煤气关好;2、我担心自己可能没有把煤气关好,而且还闻到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后一种担心的效率更高,因为,这种情况下,目标(确保家里的安全)无法达成的可能性更大,那么我们的担心、我们的预警措施,更加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在同样的担心成本下,这种担心的效率更高。
同样,这两种担心:1、我担心自己可能有癌症;2、我担心自己可能有癌症,因为,昨天我去体检,X光片显示胸部有阴影。也是后者的效率更高。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担心之前,是要考虑担心的效率的。我们会把握一个“度”,对于效率低的担心,就不担心。比如:我们人人都可能死于车祸。可是,我们不担心,因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而且,我们对此并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即使担心也没用,因此,这样的担心效率太低,不需要担心。
再如,恐艾症的患者担心感染艾滋病。他已经去医院验血了,结果是没有。但是,他仍然担心,因为医院验血的医生,可能因为疏忽而使用了别人用过的针头给他抽血。这种可能性太小,而且即使是医生的确疏忽了,使用了其他人用过的针头,这个“其他人”也可能并非艾滋病患者,因此,这种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就决定了担心的效率太小,不值得担心了。
我们之所以要在考察了担心的效率之后,再决定是否担心,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目的,我们除了要防备自己感染艾滋病,还要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所有的这些目标,都需要我们支出成本——时间和精力。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担心上面,会影响其他的目标的达成,从整体和大局来说,这是不划算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考察担心的效率,再决定是否担心。从根本来说,担心只是多种多样的大脑活动中的一种,它的出现和消失,都理应服从人的整体利益的需要。
本文是一个基础性和理论性的文章,从效率的角度,对担心进行了分类,只有高效率的担心是需要担心的。有了这个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接下来继续分析:神经质疾病患者们的担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并为最终解决我们的担心,做一个铺垫。
担心的效率,通常决定于以下的因素:
1、目标无法达成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越大,预警的措施就越有可能发挥作用,从而给我们减轻损失。相对来说,担心的价值也就越高。
2、是否有明显的迹象?比如:我闻到浓重的煤气味、去体检发现有阴影......。在有明显迹象的情况下的担心,所担心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担心是高效率的。
3、是否存在有效的预警措施?或者说:预先进行准备,能够有效的防备坏的可能性的发生、因而造成损失吗?比如:我的亲人在手术室里面接受外科手术,我在外头等着。我很担心。但是,我担心又能怎么样?我的担心,不影响手术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再怎么担心,也无法防备坏的情况的发生,因此,这样的担心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但是,这样的担心,仍然是正常的,原因在于下面的两点。
4、坏的可能性如果发生,造成的危害的大小。危害越大、后果越严重,担心的效率越高。因为,这样的情况下,预警措施可能起的作用越大。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的亲人接受的开颅手术,我的担心的效率较高,因为一旦坏的情况发生,我可能失去我的亲人;如果,我的亲人只是挑鸡眼,那么,这种担心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5、是否有充裕的时间来担心?越是闲人、时间充裕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价值就更小,因为他有的是时间。既然有时间,那么,担心的成本就下降了。而忙碌的人,时间紧张或者说更有价值,同样付出同等时间的担心,忙碌的人的担心的成本高,因而担心的效率降低。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着,有的是时间,因而,担心的成本很低,相对来说担心的效率就增加了,因此我的担心不是病态的。
相比时间充裕的人,忙碌的人担心更少,因而更为远离神经质疾病。原因即在于此,因为,他“担心不起”,他的担心效率低(因为担心的成本高了),所以,忙碌的人更倾向于不担心。
担心,是我们的预警机制,在发现达成目标有困难的时候,这种预警机制启动,催促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达到目标或者减轻损失。
比如:社交恐惧的患者,在即将遇到需要和人交往的场合时,会担心。因为,此时他觉得自己可能无法达到心目中的目标——和其他人正常的交流。预警机制启动,并带来焦虑感,驱使他去做点什么准备,以尽量实现正常的交流,从而减轻损失。
再如,我突然觉得:自己家里的煤气可能没有关好。此时我会立刻进入担心,因为,我已经发现我的目标(确保家里的安全)可能无法达成。焦虑感驱使我去检查一下煤气阀门,确保我的目的能够满足。
再如,她很担心可能怀孕。昨天,她和男朋友做爱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这可能导致她怀孕,从而影响她的目标(确保自己的健康不受到伤害,因为怀孕后就要做流产,从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她担心后的焦虑,促使她采取一些行动,来进行弥补(比如:服用事后避孕药等等)。
担心,是我们的本能发起的一种,保护我们的措施。担心的起因是我们发现目标可能无法达成,担心的结果,是我们的焦虑感。越是严重的后果,产生的焦虑感越大。之后,为了缓解焦虑感,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我们就能减小损失。
担心的价值,在于预先做出准备,以便达到目的或者减轻损失。
担心的成本,是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担心的效率,是担心的价值和担心的成本的比值。担心的价值越大、成本越小,其效率越高。
比如:这两种担心:1、我担心自己可能没有把煤气关好;2、我担心自己可能没有把煤气关好,而且还闻到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后一种担心的效率更高,因为,这种情况下,目标(确保家里的安全)无法达成的可能性更大,那么我们的担心、我们的预警措施,更加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在同样的担心成本下,这种担心的效率更高。
同样,这两种担心:1、我担心自己可能有癌症;2、我担心自己可能有癌症,因为,昨天我去体检,X光片显示胸部有阴影。也是后者的效率更高。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担心之前,是要考虑担心的效率的。我们会把握一个“度”,对于效率低的担心,就不担心。比如:我们人人都可能死于车祸。可是,我们不担心,因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而且,我们对此并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即使担心也没用,因此,这样的担心效率太低,不需要担心。
再如,恐艾症的患者担心感染艾滋病。他已经去医院验血了,结果是没有。但是,他仍然担心,因为医院验血的医生,可能因为疏忽而使用了别人用过的针头给他抽血。这种可能性太小,而且即使是医生的确疏忽了,使用了其他人用过的针头,这个“其他人”也可能并非艾滋病患者,因此,这种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就决定了担心的效率太小,不值得担心了。
我们之所以要在考察了担心的效率之后,再决定是否担心,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目的,我们除了要防备自己感染艾滋病,还要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所有的这些目标,都需要我们支出成本——时间和精力。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担心上面,会影响其他的目标的达成,从整体和大局来说,这是不划算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考察担心的效率,再决定是否担心。从根本来说,担心只是多种多样的大脑活动中的一种,它的出现和消失,都理应服从人的整体利益的需要。
本文是一个基础性和理论性的文章,从效率的角度,对担心进行了分类,只有高效率的担心是需要担心的。有了这个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接下来继续分析:神经质疾病患者们的担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并为最终解决我们的担心,做一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