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61贴子:358,453

回复:盘点对姜维的不实批评,以及本人依据史料提供的反驳~抛砖引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支持侯和在狄道附近的看法。不过不妨也稍微花一点工夫,讨论一下楼上的截图所持的观点:
“由此可以断定:侯和之战,邓艾本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甚至是遭遇了惨败!【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从沓中北上,只有突破祁山魏寨,才能打到洮阳,即能打到洮阳,打到侯和,则至少攻取了祁山。………”
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实际?要想要打到洮阳,中间必须要攻取沿途要地?
其实不然,看钟会攻蜀的战争就可以看到,钟会带人直入蜀攻击,部分人马包为汉乐2城,足以说明沿途如果不是特别威胁补给线或者有很多的敌军,不一定要拿下,只需要将其包围,主力则长驱直入即可。
关羽的襄樊之战虽然还在包围樊城,但是别部也已经推进到了离许昌很近的郏城,也算是一个例子。诸葛亮第4次北伐也是让王平包围祁山堡不多的魏军,自己亲率主力前往上邽,可能和姜维这次类似。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0-11-15 19:22
收起回复
    此外还有东吴和诸葛恪的行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长途奔袭不一定要占据沿途要点。
    诸葛恪早在掌权之前,就有过占领舒城后,打算越过合肥直去寿春之战略,他的计划里没有任何占领合肥的部分: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因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诸葛恪之后,东吴北伐,也有在未占领合肥的情况下到达了寿春附近,而魏、吴双方并无任何合肥丢失/占领的记载,可知合肥守军当不多,吴军令部分部队包围监视,确定合肥魏军不能断其补给后主力即行前进。例如自正始二年(241年)起,吴军数越合肥,在寿春附近之芍陂、安丰、黎浆与魏军战:
    正始二年四月,全琮领兵数万至淮南,行军路线仍是沿濡须水道入巢湖,溯施水,过合肥而抵芍陂,破坏当地基础设施和农业,据《吴主传》:
    “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
    “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吴军随后被王凌击败,退走。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
    :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 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於芍陂,军不利,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兒)[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时琮群子绪、端亦并为将,因敌既住,乃进击之,凌军用退。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休、承并为杂号将军,绪、端偏裨而已。
    综上,吴军并没有攻下合肥的记录,可见留部分部队包围后方敌人,确保补给和后路不被切断,随后主力继续前进,确系常见、可行之策。
    姜维当然也可同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0-11-24 18:37
    回复
      关于张嶷的死,徐质的“含金量”,以及襄武之战失去张嶷和无当飞军是否还算胜仗的问题。
      常见的非议:
      张嶷是蜀汉军队这次的3号人物,结果死了。对比徐质是否得不偿失?(虽然他此时已经多病,但是也不能认为他是求死,因为他还说了“臣为籓表守将”这句话)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除开他的3号首长地位,他是支持姜维北伐的,他的死对姜维朝中的地位和北伐大计有多大影响?恐怕不太小~
      徐率领的魏军有多少人?人数不比雍凉地方军多,他本人虽然被干掉,但这个讨蜀护军带的魏军并没有全军覆灭。
      并且徐质虽然被干掉,但是蜀汉军未能攻下襄武,解决其他魏军,只能带着三县百姓撤退。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0-11-29 20:37
      收起回复
        关于张嶷的损失,先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先是魏国李简(应该是受魏国内部政治地震的影响)密表蜀汉请求投降,张嶷主动上表要求出征:“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
        姜维、张嶷等人发兵陇西,到狄道后受降李简。随后蜀汉继续向东进攻襄武。由于史料问题,完全搞不清楚张嶷的任务,是作为前锋还是主力队伍一部,总之张嶷遭遇曹魏讨蜀护军徐质的进攻,临阵奋勇杀敌,直至战死,随部的由南蛮人组成的飞军也基本损失。
        虽然张嶷战死,可是姜维随后击败曹魏军队,而且斩杀徐质。
        这次北伐中,姜维攻破河关、临洮两县,再加上李简的狄道,将三县百姓迁入蜀。
        但是姜维接受狄道的投降,虽然在野战击败曹魏的军队,但襄武似乎没有攻克,只得转而进攻河关、临洮,并干掉讨蜀护军徐质。
        主帅已死按理来说,部队就算不是全军覆没,也得溃散,只是徐质所部人数不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0-11-29 20:43
        回复
          关于张嶷的死以及襄武之战的价值,本人提供一个侧面的观察~
          襄武之战发生的时候,负责防守姜维进攻的应该是雍凉二州最高主帅郭淮(当时还活着)和雍州刺史陈泰,但去他们的传记里看,《三国志·郭淮传》《三国志·陈泰传》中没有关于“襄武之战”的任何记载,就连《三国志·魏书》中的“帝纪”部分也没有(不过这个不一定,曹睿的传里也没有记录司马懿俘斩万计😏😏😏~),估计是给郭淮和陈泰这两“传主”专美隐晦了。
          在《晋书·文帝纪》中倒是有一点点记录,但没有记载具体交战的过程~对比麴山之战,显然待遇不同,如果张嶷战死真的是“打死蜀军3号人物”的价值,魏国方多少也是应该宣传一下。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0-12-05 17:03
          回复
            关于姜维的对手们……
            郭淮、陈泰、邓艾、钟会的比较……
            (徐质就不算了吧~)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0-12-10 20:51
            回复
              陈泰先来~
              洮西之战,看陈泰的记载,似乎陈泰事先料到蜀汉军不会三路进攻,于是便令王经如何如何,而王却不听从,才导致大败,责任全在王经身上而陈料敌先机!
              :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泰量贼势终不能三道,且兵势恶分,凉州未宜越境,报经:“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经进屯狄道,须军到,乃规取之。泰进军陈仓。会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率诸军继之。
              但是,“泰敕经进屯狄道”,而他自己“泰进军陈仓”,其实他也是提防着蜀汉真的分兵,才采取这样的布置。他本人在陈仓进行防备,料定蜀汉不会分兵,只是事后之词,不然的话他应该尽快向前移动并派出部分部队和王经靠拢,如此才是封堵蜀汉单路进军的方式。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0-12-24 21:24
              回复
                楼主辛苦了,这么辛苦为伯约正名。清者自清,能进这个吧的人都是喜欢姜维的。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20-12-27 04:27
                收起回复
                  关于襄武一战有一处很有意思的记载。【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六月,姜维寇陇西。】【安东将军司马昭镇许昌,诏召之使击姜维。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冬,拔狄道、【河间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姜维六月寇陇西,冬季退军。整整三、四个月,郭淮、陈泰身居要职,不可能没反应。然而到了九月,居然还得让镇守许昌的司马昭亲自带兵跑去协助迎战姜维,这其中的含义实在有些耐人寻味。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0-12-28 10:22
                  收起回复
                    图片来自于B站制作。
                    三个黄圈便是王经上报的蜀军三路进攻的位置,而陈泰则是带军进入陈仓……
                    驻守陈仓那里,和当年张郃建议司马懿在后方留兵防守以备蜀军分兵出关中,是一样的道理和用处。除了等候朝廷派了更多援军之外,也是主要防止姜维的方向是石营和祁山堡,换而言之陈泰也是压根儿不知道蜀军会从哪儿出来,所以采取了最保守的方式。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0-12-29 17:38
                    回复
                      观点无根本性错误,且能数月持之以衡,加精鼓励。楼主继续努力,期待文笔方面的改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1-01-27 10:22
                      收起回复
                        主要陈泰还是怕蜀汉军是又出祁山堡,走威胁天水上邽的这一路。上邽乃是要害,天水郡其他地方丢了还可周旋,如果上邽丢给了蜀汉,曹魏西线局面将快速不妙。虽然天水这里等待曹魏关中援兵也更快。按理来说蜀汉军若围攻这里,很难在魏关中援军赶到之前拿下解决,但陈泰也不想冒任何风险,想等待蜀军主力位置明朗后自己再率军前去,可以杜绝一切“主力移走,蜀军主力趁机突袭”的可能,防止蜀军扬言在陇右、凉州动手,实则切断这里。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按陈泰的计算,陇右一带的王经的兵力足以据守自保有余,雍凉早就不是郭淮带几千人蹲上邽那会的局面了,陈泰虽然有四伐时张郃的担心,却无司马懿“我们再不快点去陇右当地军马就要投降了”的隐患,他自然选择了百利而无一害的对策。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1-01-30 20:10
                        回复
                          能够为姜维正名,我们大家都高兴,你坚持了几个月真不容易,恭贺加精!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1-02-02 18:46
                          收起回复
                            而王经虽然听信了姜维放出的假情报,建议由他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抱军,讨霸护军向祁山。但如果魏军真这样做,或许可以在姜维进入陇西前夹击他。虽然需要的动员力量有点多,在陈泰看来不划算。故而他选择了最保守最低耗的战略,等蜀汉的攻击方向彻底明朗了自己再去,只要王经能够固守城垒,挫败蜀汉军的锐气就足以退敌。
                            但王经竟然出战,王经的动机或者理由只能靠猜测,后世一般认为他是曹魏的支持者反对司马家,或者和陈泰个人有不和……
                            而陈泰在王经失败后面对邓艾等的“不救”建议发表了高论:姜维本来应乘著战胜的余威,向东挺进,据守栎阳,夺取那里存粮,然后派军四出,引诱羌胡归附。接著向东争夺关中和陇西,向四郡发动号召。然而他却不那么做,反而把战胜的士卒,摆在坚固的城池下,把士气高昂的兵卒,委屈在攻城下送命。攻守形势不同,主客地位更不同,孙子曰:“修橹轒辒,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姜维现在孤军深入,自己粮草供应都有问题,却去攻城。我们迅速前进,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正可破敌。洮水在姜维背后,姜维被夹在当中,我们攀登高山,占据险要,正好掐住对方脖子,姜维连抵抗都不敢,必定逃走。对贼人不可放松,对被围的城池不可使敌人持续太久。
                            所谓“向东挺进,据守栎阳”,听上去十分不靠谱(姜维要是有这样可以四处分兵的实力,也不会在陈泰急援狄道后就撤退),不符合姜维和蜀汉的形势更像是鼓舞自己人的士气和人心,也是本着陈泰的不能放弃城池土地的控制权的原则。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1-02-03 17:44
                            回复
                              而邓艾等的“不救”建议,抛开他们是故意下套,直接帮助司马家把外线上的可能忠于曹魏的大员调回京城的因素之外,也有立足于更安全、更现实的考虑。
                              陈泰的表现和战绩按理来说均远逊邓艾(邓艾的位置和影响能力可是非常不如他的呀),但奇怪的是他似乎也有粉……?他们通过喷邓艾的“不救王经”的建议,来表现陈泰的厉害,以及“如果没调走他不会比邓艾差”…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1-02-08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