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吧 关注:2,702贴子:175,690
  • 21回复贴,共1

【唐突争霸】突厥亡于天灾的证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费杰:公元 627年前后气候变冷与东突厥汗国的突然覆灭
提要 :公元 627年前后, 在蒙古高原一带( 东突厥汗国 ) 和黄河流域( 唐朝) 等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 3年左右的气候变冷:公元 627 -629年前后, 东突厥汗国连续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灾, 造成空前的大饥荒。原本强大的东突厥汗国, 在公元 630年突然覆灭了, 气候变冷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公元 627 -629年, 黄河流域遭受连续的严重霜灾, 造成严重的饥荒。有证据表明, 此次气候变冷可能还广泛存在于北半球很多地区。格陵兰冰岛记录和欧洲历史文献记录表明, 公元 626年前后存在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此次火山喷发可能是公元 627年前后气候变冷的原因。
关键词 :气候变冷;东突厥汗国 ;黄河流域 ;火山喷发


IP属地:天津1楼2020-09-19 22:18回复
    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之间的可能联系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短时间尺度的带有气候突变性质的气候变冷, 以气象灾害的形式, 可能在某些区域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研究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 不仅要寻找气候变冷存在的证据, 评价气候变冷的社会影响, 而且要探索气候变冷的原因, 这就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我们发现, 公元 627年前后存在一次气候变冷。该次气候变冷, 持续 3年左右的时间, 波及北半球的很多地区,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 紧随着此次气候变冷, 盛极一时的东突厥汗国突然覆灭了。本文重点考证此次气候变冷在蒙古高原一带( 东突厥汗国 ) 与黄河流域( 唐朝 ) 的表现, 分析气候变冷的原因 (火山喷发), 探讨此次气候变冷与东突厥汗国覆灭之间的可能联系。


    IP属地:天津2楼2020-09-19 22:21
    回复
      另外, 有两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
      ( 1) 张公谨所说"塞北霜早", 见于 《旧唐书 》卷 68《张公谨列传》、《资治通鉴》卷 193, 但不论是《旧唐书 》还是 《资治通鉴》, 都有版本作 "塞北霜旱 "。此外, 《新唐书》卷 89《张公谨列传 》相应部分记作 "北方霜旱"。"早"与"旱 ", 字形极为相似, 字义却相差甚远, 极易混淆。《旧唐书》与 《资治通鉴》都已流传千年,孰是孰非, 必须经过缜密考证才能下定论。因此, 对于东突厥汗国是否遭受了旱灾, 只得暂时存疑, 不宜仅根据有的版本作 "霜旱 "即认为突厥遭受了旱灾 。
      ( 2) 关于东突厥汗国的雪灾和霜灾发生的区域, 从现有史料难以确考, 只能大致定位于东突厥汗国所在的蒙古高原一带。有证据表明, 当时的东突厥汗国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的汗庭设在阴山以北的 "漠南地区"。但问题在于:第一, 雪灾和霜灾未必仅限于颉利可汗的汗庭附近 ;第二, "漠南地区"本身也不是一个精确的区域名称。所以, 从现有史料来看, 对东突厥汗国的雪灾和霜灾发生区域的认定, 还以泛称东突厥汗国或蒙古高原一带为宜。


      IP属地:天津4楼2020-09-19 22:25
      回复


        IP属地:天津5楼2020-09-19 22:29
        回复
          2 东突厥汗国的突然覆灭
          在唐朝初年, 东突厥汗国是空前强盛的 :"其族强盛, 东自契丹、室韦, 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 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 北狄之盛, 未之有也。高视阴山, 有轻中夏之志 "。
          自唐朝建立以来, 东突厥汗国一直是唐朝的最大威胁, 并频频进攻唐朝, 以至于唐高祖和他的许多臣子曾打算把首都从长安(今西安) 迁往别处以躲避突厥 。就在东突厥汗国遭遇雪灾和霜灾的前夕, 公元 626年秋, 突厥还"自夸强盛 ", 以数十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后来唐太宗与颉利可汗议和, 满足了突厥索取物质财富的要求, 突厥才退兵 。就是这样盛极一时的东突厥汗国, 令人费解地在公元 630年突然覆灭了。
          传统的观点认为东突厥汗国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的军事打击。有学者甚至认为, 平服东突厥汗国是唐太宗最大的军事成就 。但《旧唐书 》在总结突厥兴旺的历史教训时, 认为 "咸谓太宗有驭夷狄之道, 李勣著戡定之功。殊不知突厥之始也, 赏罚明而将士戮力。… …颉利之衰也, 兄弟搆隙而部族离心。当太宗之理, 谋臣猛将讨逐之, 其亡也宜哉! "。另外, 贞观四年( 公元 630 年) 二月唐太宗的一条诏令强烈的暗示, 唐朝平服东突厥汗国是相当轻易的 :"自去岁迄今, 降款相继, 不劳卫霍之将, 无待贾晁之略, 单于稽首, 交臂藁街, 名王面缚, 归身夷邸 "。研究表明, 唐朝对突厥的军事打击规模并不大, 双方并未进行激烈的决战, 突厥军队大都不战而溃或不战而降, 唐朝军队仅仅是在东突厥汗国已经土崩瓦解的形势下, 收拾了东突厥汗国的残局。
          作为深层次的分析, 学者们多把视线聚焦于东突厥汗国领导层的内部矛盾与分裂, 汗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等的问题以及唐朝的政治分化, 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则视为一个次要的原因。这与上述 《旧唐书》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另外与东突厥汗国后裔的观点也较相似。
          但上述这些原因似乎难以解释为什么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如此之快的覆灭。东突厥汗国的民族矛盾、 领导层的内部矛盾、政治体制问题乃至唐朝的政治分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存在的 。就在遭遇雪灾和霜灾前夜, 东突厥汗国虽然面临这些矛盾却还是强大的, 而一遭遇雪灾和霜灾, 东突厥汗国却覆灭了。
          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是那场空前严重的雪灾和霜灾。出使突厥回到唐朝的张公谨所论述六点突厥可取之状, 其中之一便是 “塞北霜早, 糇粮乏绝 ”。郑元璹出使突厥回到唐朝, 向唐太宗分析说 :“`戎狄兴衰, 专以羊马为候。今突厥民饥畜瘦, 此将亡之兆也, 不过三年。' 上然之。群臣多劝上乘间击突厥 。”人们赖以生存的羊 、马等各种牲畜绝大多数被冻死, 严重的饥荒可能袭击了东突厥汗国大部分地区。这场灾难给东突厥汗国以沉重的打击, 整个汗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东突厥汗国的统治者( 颉利可汗 )显然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 他暗中加强了对南方的唐朝的防范( 表 1), 但这种防范被证明是徒劳的, 汗国已经濒于崩溃。公元 629年底, 唐朝对突厥发动军事攻势, 并轻而易举地于公元 630年初平服了东突厥汗国。张超林较早提出了自然灾害对东突厥汗国覆灭的重大影响 。东突厥汗国是一个游牧民族, 同古代蒙古高原许多游牧民族政权一样,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很难经得起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打击。


          IP属地:天津6楼2020-09-19 22:34
          回复
            3 气候变冷在其它地区的表现
            有证据表明, 公元 627年前后发生于蒙古高原一带( 东突厥汗国) 的气候变冷, 在黄河流域和北半球其它地区也同时存在。
            1.1 黄河流域连续三年遭遇霜灾
            唐朝开国于公元 618 年, 经过武德年间的征战, 唐朝的统治已经比较巩固了。武德九年 ( 公元 626 年), 唐太宗即位, 次年, 改元贞观, 就是在贞观元年( 公元 627年), 黄河流域的气候突然变冷, 连续三年遭遇严重的霜灾。对此次连年霜灾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得到了不同历史文献的多方印证( 表 2) 。这些不同来源的记载, 仅在贞观元年秋的霜灾时间是农历七月还是八月上略有出入, 其余方面均很一致, 此次公元 627 ~ 629年黄河流域连续霜灾的事实是相当可靠的。
            此次连续霜灾, 以贞观元年( 公元 627年 )最重, 该年秋季的霜灾, 范围最广, 几乎涵盖整个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 并引发大范围的饥荒。该年霜灾留下的史料最丰富, 似乎也旁证了灾情的严重。贞观二年( 公元 628年) 的霜灾记述不多, 灾情发生在河南河北地区, 并引发饥荒。贞观三年 ( 公元 629年) 的霜灾, 发生于黄土高原北部, 影响较轻。而在关中地区, 持续两年的饥荒已趋于缓解 :"至贞观三年, 关中丰熟, 咸自归乡, 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从上述史料初步分析, 此次黄河流域连年霜灾似乎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贞观四年( 公元 630年) :"是岁, 天下大稔, 流散者咸归乡里, 米斗不过三、四钱,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 南及五岭, 皆外户不闭, 行旅不赍粮, 取给于道路焉 。""又频致丰稔 ( 贞观三年以后), 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赍粮, 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 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六年 (公元 632年), 由于"平突厥, 年谷屡登, 群臣上言请封泰山 "。唐朝已是一派 "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可以比较肯定地认为, 贞观初年黄土高原的连续霜灾已经在公元 629年结束。
            这次连续霜灾, 虽然使人民背井离乡, 东西就食, 但并没有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从《贞观政要》的记载来看, 原因主要在于唐太宗忧怜百姓, 大布恩德, 所以"百姓虽东西逐食, 未尝嗟怨, 莫不自安( 表 2) "。但不应忽视, 《贞观政要》力图把唐太宗塑造为模范的好皇帝, 存在美化唐太宗的嫌疑。这次黄土高原一带的气候变冷, 主要表现在接连的霜灾, 给唐朝的打击虽然严重, 但不是毁灭性的, 饥民们至少还可以 "东西就食( 表 2)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 在 627— 629年间, 唐朝还遭受了旱灾、洪涝和蝗灾等灾害, 此处不展开讨论。


            IP属地:天津7楼2020-09-19 22:38
            回复


              IP属地:天津8楼2020-09-19 22:39
              回复




                IP属地:天津9楼2020-09-19 22:43
                回复
                  1 结 论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的查阅, 我们发现了公元 627年前后气候变冷在蒙古高原一带 ( 东突厥汗国 )和黄河流域(唐朝) 的存在。
                  公元 627年, 东突厥汗国遭受严重的雪灾, 雪灾持续到公元 628年或 629年 ;公元 627 -629 年, 又遭受了一次或多次霜灾。连续的严重雪灾和霜灾, 使东突厥汗国牲畜大量冻死, 造成空前的大饥荒, 公元630年, 东突厥汗国突然覆灭。东突厥汗国原本是相当强大的, 但经历了此次气候变冷, 就在顷刻间覆灭了。我们认为, 气候变冷是造成东突厥汗国突然覆灭的一个直接原因。
                  黄河流域在公元 627 -629年遭遇了连续的严重霜灾:其中公元 627年的霜灾地区可能包括黄土高原全部和华北平原 ;公元 628年, 华北平原继续遭受严重霜灾;公元 629年, 黄土高原北部遭受霜灾。
                  有证据表明, 公元 627年前后气候变冷并非局地性, 它至少广泛存在于北半球很多地区。结合格陵兰冰、记录和欧洲历史文献记录, 公元 626年前后存在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喷发地点可能在地中海地区。此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是此次公元 627年前后气候变冷的一个重要原因。


                  IP属地:天津10楼2020-09-19 22:44
                  回复
                    划重点:唐朝对突厥的军事打击规模并不大, 双方并未进行激烈的决战, 突厥军队大都不战而溃或不战而降, 唐朝军队仅仅是在东突厥汗国已经土崩瓦解的形势下, 收拾了东突厥汗国的残局。


                    IP属地:天津11楼2020-09-20 09:40
                    收起回复
                      mark一下,话说我看中国隋唐史,吕思勉对李世民的评价就不高,认为他有编造嫌疑,比如唐与高丽之战的战损,还有唐与吐蕃之战。


                      IP属地:辽宁12楼2020-12-11 08:22
                      收起回复
                        阿史那颉利失败后,其部众归属了阿史那什钵苾管辖,这些人离开了蒙古草原,进入幽云营十七州了,贞观三年的事情,留在草原上的大部分是敕勒人,因为薛延陀部的背叛,阿史那颉利失败了,尔后是薛延陀汗国,敕勒人的国度,再次兴盛。
                        阿史那什钵苾(突利可汗)率领自己的部众一百二十余万人口进入幽云营十七州,这里是草原,环境更好,温度比较温暖,比蒙古草原条件好多了
                        幽云营十七州人就是原来阿史那颉利的部众
                        日后,人口发展起来了,产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就是这些阿史那颉利的部众造成的
                        十八万军队横扫唐朝,这些人进入幽云营十七州后不叫做Turk了,都叫做契丹


                        IP属地:北京16楼2023-03-23 17: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