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策试”的记载,如《晋书》卷二八《五行志》:“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丁巳,会州郡秀孝于乐贤堂,有麏见于前,获之。孙盛以为吉祥。夫秀孝,天下之彦士;乐贤堂,所以乐养贤也。自丧乱以后,风教陵夷,秀孝策试,乏四科之实。”同书《甘卓传》:“中兴初,以边寇未静,学校陵迟,特听不试孝廉,而秀才犹依旧策试。……卓于是精加隐括,备礼举桂阳谷俭为秀才。俭辞不获命,州厚礼遣之。诸州秀才闻当考试,皆惮不行,惟俭一人到台,遂不复策试。俭耻其州少士,乃表求试,以高第除中郎。”《孔愉附从子坦传》:“先是,以兵乱之后,务存慰悦,远方秀孝到,不策试,普皆除署。”《晋书》卷二八《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50851页;卷七○《甘卓传》,第1862页;卷七八《孔愉附从子坦传》,第2055页。又《宋书·武帝纪》:“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旧制,依旧策试。”永初二年“二月己丑,车驾幸延贤堂,策试诸州郡秀才、孝廉”。《文帝纪》: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己卯,车驾幸国子学,策试诸生,答问凡五十九人”,十月戊子“诏曰:‘庠序兴立累载,胄子肄业有成。近亲策试,睹济济之美,缅想洙、泗,永怀在昔。诸生答问,多可采览。教授之官,并宜沾赉。’赐帛各有差。”《宋书》卷二《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页;卷三《武帝纪》,第56页;卷五《文帝纪》,第94页。《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五年冬,太子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同书《孔稚珪传》记载其上表曰:“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南齐书》卷二一《文惠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99页;卷四八《孔稚珪传》,第838页;《梁书·武帝纪》:天监九年十二月癸未“舆驾幸国子学,策试胄子,赐训授之司各有差”《梁书》卷二《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0页。。《北齐书·武成帝纪》:“(河清)二年春正月乙亥,帝诏临朝堂策试秀才。”《北齐书》卷七《武成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1页。
可知试策、策试不仅隋文帝时作为选官的一项措施,实施察举制度的东汉亦有,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以及割据山东地区的北齐政权皆有。因此说试策、策试并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专属,不论察举还是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时期,皆以试策、策试为考核被推举至中央的秀才、孝廉的一项措施。这就可以说,试策、策试与科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非为科举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