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多年来流行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一如此受人宠爱的“宝贝”,是从100多年前东北地区的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的。
“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曾用的比喻可谓形象之极。
发展至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民间传统二人转、专业二人转和茶社二人转三个门类。有关专家介绍,有史料考证的二人转大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其称为“蹦蹦戏”,很像西方吉普赛大篷车艺术那样,是个“游走”的艺术。也就是在“游走”中,这种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小戏又吸取了冀东莲花落、什不全的许多艺术精华,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剧种进入艺术成熟期,积累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以“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为艺术核心的演剧形态。而“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二人转产生之初,民间艺人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欢乐,也带来大山外的消息。田间地头,随意一片空地,不需任何布景、道具,只凭一男一女,又唱又说又舞又耍。两个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不稳定,可以“跳出跳入”。根据演出需要,演员“转”个身即可由年愈半百的婆婆变成年方二八的妙龄姑娘;不需幕起幕落,不需当场换装,就可以生动形象地演出多时空、多场面、多人物。正如艺谚上说的,“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儿”。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按当代戏剧美学思想,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其文学性、艺术性,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并创作出一大批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的优秀剧目。
专业二人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演出高峰期。1980年组建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该团建立20余年,一辆特制的大篷车伴着他们在黑土白山之间走村串乡,演出近万场,常常出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爆场面。但90年代中后期,不少专业二人转院团由于对演出规范化的强调有失偏颇,有专家将这一时期专业的演出概括为“三靠”——“说唱靠本子,唱腔靠谱子,动作靠导演”。这就很大程度上抹煞了二人转诙谐狂野的艺术本性,因此失去了不少观众,部分专家于是呼吁二人转回归乡土化。
随专业二人转其后,20世纪90年代在部分东北城市里出现了一些可乡可城、但以市民观众为主体的艺术团体。由于他们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剧场演出,被称为茶社或小剧场二人转。自其产生以来,专业人士对其往往褒少贬多,因为一些表演低俗,演员在舞台上打情骂俏,“荤段子”成为常见的点缀之物,所以茶舍二人转被一些业内人士所不齿,认为它是不入流的一种唱法。
但吉林省二人转协会名誉会长王兆一等人也指出,如果剔除其中的糟粕,与专业团相比,茶舍二人转更好地继承了传统二人转艺人表演随机灵活和善于模仿的本事,将二人转的狂放无忌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间传统二人现已成为一种尘封的历史。为了长久地保持生机,如今专业二人转开始“寻根”,试图觅回原始的乡土芬芳;不少小剧场二人转的民间表演团体也开始在舞台净化上苦下功夫,有志于清除自身的“枯枝败叶”。有专家认为,不管主观上是否认可,双方彼此借鉴是必然的选择。而刚刚结束的吉林省首届二人转艺术节,恰恰给它们一个既同台竞技,又相互取对方之长,弥合自身不足的时空。
“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曾用的比喻可谓形象之极。
发展至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民间传统二人转、专业二人转和茶社二人转三个门类。有关专家介绍,有史料考证的二人转大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其称为“蹦蹦戏”,很像西方吉普赛大篷车艺术那样,是个“游走”的艺术。也就是在“游走”中,这种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小戏又吸取了冀东莲花落、什不全的许多艺术精华,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剧种进入艺术成熟期,积累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以“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为艺术核心的演剧形态。而“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二人转产生之初,民间艺人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欢乐,也带来大山外的消息。田间地头,随意一片空地,不需任何布景、道具,只凭一男一女,又唱又说又舞又耍。两个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不稳定,可以“跳出跳入”。根据演出需要,演员“转”个身即可由年愈半百的婆婆变成年方二八的妙龄姑娘;不需幕起幕落,不需当场换装,就可以生动形象地演出多时空、多场面、多人物。正如艺谚上说的,“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儿”。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按当代戏剧美学思想,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其文学性、艺术性,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并创作出一大批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的优秀剧目。
专业二人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演出高峰期。1980年组建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该团建立20余年,一辆特制的大篷车伴着他们在黑土白山之间走村串乡,演出近万场,常常出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爆场面。但90年代中后期,不少专业二人转院团由于对演出规范化的强调有失偏颇,有专家将这一时期专业的演出概括为“三靠”——“说唱靠本子,唱腔靠谱子,动作靠导演”。这就很大程度上抹煞了二人转诙谐狂野的艺术本性,因此失去了不少观众,部分专家于是呼吁二人转回归乡土化。
随专业二人转其后,20世纪90年代在部分东北城市里出现了一些可乡可城、但以市民观众为主体的艺术团体。由于他们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剧场演出,被称为茶社或小剧场二人转。自其产生以来,专业人士对其往往褒少贬多,因为一些表演低俗,演员在舞台上打情骂俏,“荤段子”成为常见的点缀之物,所以茶舍二人转被一些业内人士所不齿,认为它是不入流的一种唱法。
但吉林省二人转协会名誉会长王兆一等人也指出,如果剔除其中的糟粕,与专业团相比,茶舍二人转更好地继承了传统二人转艺人表演随机灵活和善于模仿的本事,将二人转的狂放无忌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间传统二人现已成为一种尘封的历史。为了长久地保持生机,如今专业二人转开始“寻根”,试图觅回原始的乡土芬芳;不少小剧场二人转的民间表演团体也开始在舞台净化上苦下功夫,有志于清除自身的“枯枝败叶”。有专家认为,不管主观上是否认可,双方彼此借鉴是必然的选择。而刚刚结束的吉林省首届二人转艺术节,恰恰给它们一个既同台竞技,又相互取对方之长,弥合自身不足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