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吧 关注:10贴子:5,173
  • 2回复贴,共1

【初学记】伤寒杂病论序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校正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校正金匮玉函经疏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缘张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王叔和,西晋人,为太医令,虽博学好经方,其学专于仲景,是以独出于诸家之右。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之力也。但此经自晋以来传之既久,方证讹谬,辩论不伦。历代名医虽学之,皆不得仿佛。惟孙思邈麤晓其旨,亦不能修正之。况其下者乎?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恭惟主上,大明抚运,视民如伤,广颁其书,为天下生生之具,直欲跻斯民于寿城者矣。
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校正金匮要略方叙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方证对病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书也,大抵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伤寒论后序
  夫治伤寒之法,历观诸家方书,得仲景之多者,惟孙思邈。犹曰:见大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又曰: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呜呼!是未知法之深者也。奈何仲景之意,治病发于阳者,以桂枝、生姜、大枣之类;发于阴者,以干姜、甘草、附子之类,非谓全用温热药,盖取《素问》辛甘发散之说。且风与寒,非辛甘不能发散之也。而又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用青龙,若不知此,欲治伤寒者,是未得其门矣。然则此之三方,春冬所宜用之;若夏秋之时,病多中暍,当行白虎也。故《阴阳大论》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别论》云,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主之。若误服桂枝、麻黄辈,未有不黄发斑出,脱血而得生者。此古人所未至,故附于卷之末云。
  金匮要略方叙
  仲景《金匮录》,歧黄《难》《素》之方,近将千卷,患其混杂烦重,有求难得,故周流华裔九州之内,收合奇异,捃拾遗逸,撰而集之。揀选诸经筋髓,以为《要略》一编。其诸救疗暴病,使知其次第。凡此药石者,是诸神仙之所造,服之将之,固无夭横。或治疗不早,或被师误,幸具详焉。
国子监准尚书、礼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祐三年八月七日酉时,准都省送下当月六日敕: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纸墨价高,民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圣旨,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无差错,即摹印雕版,并候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纸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仍送诸路出卖。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七日未时付礼部施行。
续准礼部符:元祐三年九月二十日,准都省送下当月十七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国子监状,据书库状,准朝旨雕印小字《伤寒论》等医书出卖,契勘工钱,约支用五千余贯,未委于是何官钱支给,应副使用,本监比欲依雕四子等体例,于书库卖书钱内支借,又缘所降朝旨,候雕造了日,只令收官纸工墨本价,即别不收息,虑日后难以拨遣,欲乞朝廷特赐应副上件钱数支使,候指挥。尚书省勘当,欲用本监见在卖书钱,候将来成书出卖,每部只收息一分,余依元降指挥。奉圣旨,依。国子监主者,一依敕命指挥施行。
治平二年二月四日进呈,奉圣旨镂版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飞骑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宣德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
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箴制诰、充史官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兼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兼判秘阁秘书省、同提举集禧观公事、提举校正医书所、轻车都尉、汝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范镇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八百户臣赵概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修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开国公、特进、行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七千一百户、食实封千二百户臣曾公亮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一万七百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韩琦
知兖州录事、参军、监国子监书库臣郭直卿
奉议郎、国子监主薄、云骑尉臣孙准
朝奉郎、行国子监丞、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何宗元
朝奉郎、守国子司业、轻车都尉、赐绯渔袋臣丰稷
朝请郎、守国子司业、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臣盛侨
朝请大夫、试国子祭酒、直集贤院、兼徐王府翊善护军臣郑穆
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上骑车都尉、保定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胡宗愈
中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护军、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王存
中大夫、守中书侍郎、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刘挚
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九百户臣孙固
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柱国、汲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臣吕大防
国子监准监关准尚书、礼部符:准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据国子监状,据翰林医学本监三学看治任仲言状。伏睹本监先准朝旨,开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余州各五部,本处出卖。今有《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王氏脉经》《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五件医书,日用而不可缺。本监虽见印卖,皆是大字,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欲乞开作小字,重行校对出卖,及降外州军施行。本部看详,欲依国子监申请事理施行,伏候指挥。六月二十三日奉圣旨,依。奉敕如右,牒到奉行。都省前批六月二十六日未时付礼部施行。仍关合属去处主者,一依敕命指挥施行。
绍圣三年六月  日雕。
集庆军节度推官、监国子监书库向宗恕
承务郎、监国子监书库曾缲
延安府临真县令、监国子监书库邓平
颍川万寿县令、监国子监书库郭直卿
宣义郎、国子监主簿王仲疑
通直郎、国子监丞、武骑尉檀宗益
朝散郎、守国子监司业、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赵挺之
朝奉郎、守国子司业兼侍讲、云骑都尉龚原
治平三年三月十九日进呈。奉圣旨镂板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朝奉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
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
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知审刑院事、兼判少府监、提举醴泉观、兼提举校正医书、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钱象先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8-17 20:14回复
    ◎附录 医林列传
      张机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
      王叔和
      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痾,纤悉备具,咸可按用。凡九十七篇。又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成无己
      成无己,聊摄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该博。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古今言伤寒者,祖张仲景,但因其证而用之,初未有发明其意义。成无己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素》《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真得长沙公之旨趣。所著《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大行于世。
      ○金匮要略序
      圣人设医道以济夭枉,俾天下万世,人尽天年。博施济众,仁不可加矣。其后继圣开学,造极精妙。著于时,名于后者,和缓、扁、仓之外,亦不多见。信斯道之难明也与。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以颖特之资,径造阃奥。于是采摭群书,作《伤寒杂病论方》合十六卷,以淑后学。遵而用之,困苏废起,莫不应效若神迹。其功在天下,犹水火谷粟然。是其书可有,而不可无者也。惜乎后之传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则亡之。宋翰林学士王洙偶得杂病方三卷于蠹简中,名曰《金匮方论》,即其书也。丰城之剑,不终埋没,何其幸耶。林亿等奉旨校正,并板行于世。今之传者,复失三卷,岂非世无和氏,而至宝妄伦于荆石与?仆幼嗜医书,旁索群隐,乃获于盱之丘氏。遂得与前十卷表里相资。学之者动免掣肘。呜呼!张茂先尝言,神物终当有合。是书也,安知不有所待,而合显于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诸梓,与四方共之。由是张氏之学不遗,轩岐之道昭著。林林总总,寿域同跻。岂曰小补之哉。
      后至元庚辰,樵川玉佩邓珍敬序。
    俞桥曰:宋学士王洙得是书于蠹简,林亿等虽校理重刻,元金以来,世寡经见。诸家或载金匮方治,多于他书中得之耳。不然,何未有一人能语其颠末者。嗟予小子,幸获伏读,敢不宝惜。
    《金匮要略》诚医家之要书也。然学者漫不之顾,少有蓄之者。今得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老眼虽昏,勉强录之。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九月十一日帙。
    《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脱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希有之籍。光绪丁酉三月,得见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8-17 20:14
    回复
      在后排支持前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8-26 0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