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脚幞头
幞头于十六国至北朝时作为鲜卑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原汉族服饰,到了隋唐时代已经成为汉人服饰文化的标志内容之一,且在外形上不断发展改进,尤其是脑后的“脚”或者称“翅”上面有各种形态变化,如下图:

这里面的第一排第二个,将两只脚向上交叠于脑后的形制即为“交脚幞头”,广泛流行于五代和两宋。契丹人受汉人影响也时常佩戴幞头,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这种交脚幞头: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辽庆东陵《四季山水图》《秋》(《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乌力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辽代壁画所见宴饮散乐图》李旭光著,《东北史地》2012年第1期,第6页)
要注意的是,本系列作品里那个交脚幞头 + 紫色圆领袍的骑射手,由于宋辽都有交脚幞头,也都有窄袖圆领袍(宋朝军人穿的窄袖长袍是右衽,和辽人的左衽不同,不过兵人比例太小就没做衣襟开口,故而无法分辨左右),因此其实这货混到大宋队伍里也是可以的,只不过鬓角的那绺长头发出卖了他的契丹身份

。
————————————————————
关于护心镜:
4个人里唯一顶盔披甲的那位,大家可能会觉得他胸前有个黄铜的护心镜,其实那不是护心镜,而是腹部的圆盘露出的上边缘。护心镜这种东西是在明代才开始流行(也有说法是元代发明,但我没有看到比较确实的证据),所以也就成为了宋明甲胄最明显的区分特征。由于在明朝初期出现过大量宋式风格的甲胄,比如锦衣卫的“大汉将军甲”等,所以有些宋明甲往往容易混淆,而根据宋甲无护心镜、明甲则有护心镜的特征,从外观上一眼就能区分开二者。
另外,辽宋金时代的铠甲往往喜欢在腹部加个大圆盘,如下图: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的辽朝甲胄
如果是将领的高级铠甲,还会把这个圆盘做成兽头形状,在宋明甲胄中时常能够见到。
本系列作品里的这个契丹骑兵,本来我是想还原成刘永华先生复原图里那种圆盘,结果没配合好1/72这么小的兵人,圆盘一不小心做太大了,上缘都到了胸口,外边绑上布抱肚之后,露出的部分就象个护心镜了。大家不要上当。

————————————————————
关于铁锏:
前面提到过的戴交脚幞头穿紫衣的那位,腰间挂了把黑不溜秋丑得要死的刀,其实非刀也非剑,而是铁锏。辽宋金时代,甲胄的重型化导致打击类兵器盛行,宋人以鞭锏为主,锤类为辅;而辽金则是骨朵锤为主,辅以从中原传入的鞭锏,比如作品里这把挂在腰间的四棱锏。